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浪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此诗写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水调歌头》的感受,借此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首句写景,“孤舟微月对枫林”,诗人叠加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孤舟衬托出羁旅之愁,微月表达了相思之苦,而枫林更令人想到肃杀之气。诗人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愁”字虽未明点,而“枫林”则暗示了秋天的萧瑟,也与客愁有关。诗人集中秋江晚景中三种事物,构成了极其凄清的意境,为下文做好了铺垫,此情此境,也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孤客的愁怀。
一个人在孤独的旅程中,诗人正百无聊赖,忽然听见路边传来悠扬的琴声。他感到非常奇怪,如此荒芜的地方,为何有这么凄楚的乐曲声。看官注意,这和那些北漂的歌者不同,他们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演唱,一是为了谋个生活,而是锻炼胆量、显示才艺,最后也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王昌龄遇见的这位流浪艺人并非如此,荒野之中没有听众,更没有人施舍,可见他弹琴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可是弹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悦耳的琴声似流水在诗人的心头流过,让他顿时思念起故乡,泪水情不自禁地在眼眶中打转。读者会问,只不过听了一曲琴声,至于如此激动吗?说这话的都是没有出过远门,更是没有在外打拼的经历。不过您一定读过贺知章的诗,“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王昌龄说,“分付鸣筝与客心”,他由乐曲声就联想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不知道那里的亲朋是否安好,心中挂念,泪水自然就要夺眶而出!
当诗人和“流人”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也许艺人无所谓,而诗人却情绪更加激动,终于不能自已,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诗人一个人背转身躯,独自落泪!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有千言万语都是多余,读者仿佛可以听到一些沉郁的画外音,其中既有家人的嘱托,朋友的祝愿,也许还有李白赠送给王昌龄的那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