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味美乡里 访问量:2045 更新时间:2023/12/10 4:20:51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浪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此诗写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水调歌头》的感受,借此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首句写景,“孤舟微月对枫林”,诗人叠加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孤舟衬托出羁旅之愁,微月表达了相思之苦,而枫林更令人想到肃杀之气。诗人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愁”字虽未明点,而“枫林”则暗示了秋天的萧瑟,也与客愁有关。诗人集中秋江晚景中三种事物,构成了极其凄清的意境,为下做好了铺垫,此情此境,也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孤客的愁怀。

一个人在孤独的旅程中,诗人正百无聊赖,忽然听见路边传来悠扬的琴声。他感到非常奇怪,如此荒芜的地方,为何有这么凄楚的乐曲声。看官注意,这和那些北漂的歌者不同,他们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演唱,一是为了谋个生活,而是锻炼胆量、显示才艺,最后也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王昌龄遇见的这位流浪艺人并非如此,荒野之中没有听众,更没有人施舍,可见他弹琴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可是弹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悦耳的琴声似流水在诗人的心头流过,让他顿时思念起故乡,泪水情不自禁地在眼眶中打转。读者会问,只不过听了一曲琴声,至于如此激动吗?说这话的都是没有出过远门,更是没有在外打拼的经历。不过您一定读过贺知章的诗,“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王昌龄说,“分付鸣筝与客心”,他由乐曲声就联想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不知道那里的亲朋是否安好,心中挂念,泪水自然就要夺眶而出!

当诗人和“流人”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也许艺人无所谓,而诗人却情绪更加激动,终于不能自已,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诗人一个人背转身躯,独自落泪!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有千言万语都是多余,读者仿佛可以听到一些沉郁的画外音,其中既有家人的嘱托,朋友的祝愿,也许还有李白赠送给王昌龄的那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标签: 王昌龄

更多文章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

  • 王昌龄《出塞》诗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尉”就是王昌龄。诗歌创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王昌龄二十七岁,他赴河陇,出玉门关,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

  • 王昌龄最有趣的送别诗,心中痛苦,嘴上却说不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边塞诗自然没话说,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别具一格,其中有一首送别诗很有趣,明明自己内心很痛苦,却说自己不痛苦。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

    历史人物编辑:做美食的胖仔标签:王昌龄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诗词读感(郝乙):战争是残酷的,但又是人类发展史上避免不了的。诗词原文: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诗词释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振荡回

  •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王昌龄

    有真知,才有灼见欢迎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01 | 皆为我友大唐盛世,风云际会。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

  •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送别诗,看似寡情却多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

  • 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刻画入微,运思深婉,千古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宫怨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一般表现宫女被禁锢或失宠,有些情况下则兼有仕途不遇的寓意。很多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比较著名的比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还有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王昌龄是第一个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大力创作宫怨题材的作家。王昌

  • 同是瓦岗出身,为何秦琼程咬金得善终,徐懋公王君廓却身死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王君廓

    从小到大,提起隋唐时期,不难想到秦琼、程咬金等人,也看过很多版本的以隋唐英雄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小说等,虽然剧名不尽相同,故事也有出入,甚至于可能与历史不完全相符,但结局却大致类似。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同是瓦岗出身,何以有人善终,有人身死族灭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去探索一番。骁勇彪悍秦叔

  • 李世民召庐江王李瑗入朝述职,王君廓说:“这次去了凶多吉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王君廓

    626年7月,李世民召庐江王李瑗入朝述职,李瑗顿时慌了。找来自己的心腹王君廓商量对策。王君廓担忧地说:“大王这次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啊!”李瑗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如今李建成没了,李世民成了一把手,本就担心这次入朝李世民会找茬。听王君廓这么一说,李瑗更加不知所措了。王君廓见状就给李瑗分析说:“京师如今

  • “功烈为西南剧”,被称为诸葛亮转世的唐朝低调大将韦皋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小阳干饭标签:韦皋

    序言韦皋(公元745年-805年),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家、诗人,虽然在后世看来,韦皋的知名度远不如李靖、尉迟恭、郭子仪等唐朝传奇名将。但从历史影响看,韦皋绝对是唐朝武将中排名前几位的功勋人物。韦皋的功绩主要在维护中国西南领土完整、促进边疆稳定等方面,他长期主政巴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二十年。在安史之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