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名将李嗣业:一把陌刀威震西域72国,战死后百官痛哭

大唐名将李嗣业:一把陌刀威震西域72国,战死后百官痛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古今文社 访问量:735 更新时间:2024/1/22 18:26:05

文 | 许轻言

公元757年9月,唐军在长安香积寺与安史叛军作战,唐军败退之际,一个光着膀子的威猛将军从阵中杀出,手提陌刀,连斩十多名敌军将领,杀得叛军人仰马翻。

这位光着膀子的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陌刀神将李嗣业,敌人通常称他为“神通大将”。

在多如繁星的大唐名将中,李嗣业这个名字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的战功同样震铄古今。

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出生年月不详,史书记载其身高七尺,力大无穷,擅使陌刀,每战必冲锋在前,且战无不胜,十分勇武。

公元747年,李嗣业跟随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征讨小勃律国,李嗣业被任命为左陌刀将。当时小勃律国与吐蕃勾结在一起,吐蕃十万大军驻扎在婆勒城,此地靠山临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李嗣业率领陌刀队爬上山顶,用石头猛砸山下的吐蕃军队,趁其混乱之际,李嗣业扛着大唐军旗冲向吐蕃大军,吐蕃没想到唐军来的这么快,一时乱了阵脚,唐军趁势攻入勃律城,生擒小勃律国王以及吐蕃公主,大获全胜。

小勃律国臣服大唐,不仅如此,此战之后拂林、大食国等西域72国全部归顺唐朝,李嗣业一把陌刀威震西域72国,升任右威卫将军。之后,李嗣业又先后征讨事国、大食国、突骑施等国,战无不胜,他的敌人都称他为神通大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下令李嗣业率军平叛,李嗣业所到之处,叛军皆落荒而逃。李嗣业在安史之乱中最著名的一战就是香积寺一战了。

公元757年9月,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豫前往收复长安,奉命率领前军开路,在长安城附近的香积寺与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相遇,大战一触即发。叛军列着整齐的队形步步逼近,唐军不敌开始败退,乱了阵脚。

李嗣业见状大喊道:“若不拼死力战,就会全军溃败!”

于是李嗣业脱掉甲胄,坦露上身,手持陌刀冲进敌群,陌刀之下,人马俱碎,无人能挡,李嗣业连斩叛军十多名将领,以一己之力稳住了阵型,率领唐军开始反攻,与此同时四千回纥骑兵绕到叛军身后发起袭击,叛军大败。

经过两个多时辰的血战,唐军俘虏叛军2万余人,斩首6万余人,香积寺一战,当属李嗣业战功最大,唐军顺利进入长安城,此后叛军更是节节败退,因此香积寺之战也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转折之战。

公元759年正月,李嗣业率军在邺城与叛军作战时,被流箭所伤,在军中养伤时,忽然听到战鼓声响起,知道是军队正在与叛军作战,于是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新唐书》中记载,其“血流数升卒”。

唐肃宗得知李嗣业战死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下令赐其谥号“忠勇”,追封“武威郡王”,下葬当天你,朝堂百官哭着为其致哀,他的墓地也被安排了十户人家常年打扫。

李嗣业一生忠君爱国,威震西域,而且为人清廉,封赏和俸禄都用来补充军费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家产,身边唯一值钱的就是跟着他南征北战的几匹名马,只可惜英年早逝,多数人只知道秦琼程咬金这些大唐开国名将,不知大唐还有一位陌刀神将李嗣业。

标签: 李嗣业

更多文章

  • 玄宗八大名将,除郭子仪、李嗣业外,要么惨死,要么晚景苍凉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李嗣业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挺复杂,早年斗韦后、败安定公主,颇有其曾祖父李世民、奶奶武则天之风,开元盛世确实也表现出了他的程度。但这个人后期却不怎样地,偏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宠幸杨玉环,被安禄山玩的团团转,白白断送了大唐盛世。唐玄宗朝名将很多,安史之乱前能抑制住安禄山的就不下四位,加上后来平定安史之

  •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大唐陌刀队“掌门人”李嗣业

    历史人物编辑:菲哥侃娱乐标签:李嗣业

    今天,如果我们一提起赫赫有名的大唐陌刀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李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据说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其一生战功彪炳,边军时期先后打败十姓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国,安史之乱中又多次击败叛军,收复两京及河南、河东两道郡县,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在大唐盛世,也许能让人

  • 此诗人不算出名,但他的这三首闺情诗,可与李白王昌龄比肩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王昌龄

    在中国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题材,那就是闺情诗。这种诗歌,是模仿女子的口吻,或诉说对于丈夫的思念,或表达闺中生活的感触,或感叹世事无常。其实,闺情诗虽然很特别,却并不少见。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闺情诗,就连曹植也曾经写过,到了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唐朝,闺情诗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李白也是此

  • 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

  •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王昌龄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

  • 王昌龄《出塞》诗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尉”就是王昌龄。诗歌创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王昌龄二十七岁,他赴河陇,出玉门关,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

  • 王昌龄最有趣的送别诗,心中痛苦,嘴上却说不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边塞诗自然没话说,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别具一格,其中有一首送别诗很有趣,明明自己内心很痛苦,却说自己不痛苦。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

    历史人物编辑:做美食的胖仔标签:王昌龄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诗词读感(郝乙):战争是残酷的,但又是人类发展史上避免不了的。诗词原文: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诗词释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振荡回

  •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王昌龄

    有真知,才有灼见欢迎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01 | 皆为我友大唐盛世,风云际会。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