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不来吃我啊!不要伤害我的百姓。”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视察农田,愤怒地咆哮,随后就抓起一只虫子塞进嘴里生吞了。
大臣们看见,都赶紧上来阻止,就怕虫子带毒,可是李世民毫不犹豫,硬是吃了。
这年发生蝗灾,遍地的蝗虫,庄家被祸害一空,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之后将会有很多的百姓被饿死。
李世民视察时,对着这群蝗虫发出咆哮,还生吃了蝗虫,他希望蝗虫通灵,不要再祸害庄稼。让百姓们有个活路。
说来也怪,这年的蝗灾来势汹汹,但最后却稀里糊涂地消失了。
每个朝代都经历过蝗灾,上到一国之君,下到黎明百姓,都觉得蝗灾与为政者的德行有关,德行不好才会导致蝗灾。
更多的百姓则觉得,蝗灾是人力不可以抗拒的,是上天的惩罚。
由此很多君王为了蝗灾下过罪己诏,但真正做实事,除蝗虫的却很少。
公元716年,也就是唐玄宗初期,黄河中下游连续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可是百姓只知道设祭膜拜,希望上天能收回蝗虫,没有一人去捕杀蝗虫,只是任由蝗虫吃掉庄稼。
眼看就要颗粒无收,饿孚满地。宰相姚崇上奏,希望能采取措施。但是其他官员纷纷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既怕蝗虫肆虐,导致百姓没粮,又怕捕杀蝗虫后,有损国运。因此,一直犹豫不定。
姚崇对唐玄宗说:“以前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人们不愿捕杀,最后导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最后百姓流离失所,开始抢夺。如今,我们再不捕杀,等百姓没粮食,每天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时,国家有危机了。”
唐玄宗一听,有道理。同意捕杀。
姚崇就制定了一系列除蝗计划与措施。
第一,要立即组织官员使者到蝗灾区去捕杀蝗虫;第二,利用蝗虫趋火的特点,燃起火焰,挖坑埋死去的蝗虫;第三,根据灭蝗虫的数量来发赈灾粮食……
一系列的措施一颁布,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觉得,如此杀害蝗虫,还会引起上天的不满,降下更多更重的灾难。
唐玄宗也深感忧虑,没有立即批准。
姚崇想如果多拖一刻,蝗虫就肆虐深一分,当时就对唐玄宗说道:“圣上,今年的蝗虫繁殖速度很快,很罕见,臣知道您善良,不愿嗜杀,由臣下达任命就行,您不用下诏书,如果治理不当,您就革去我的所有功名。”
最后,唐玄宗同意了。姚崇在蝗灾这一件事上,将功劳给了唐玄宗,将过错留给了自己。
这一年的蝗灾救治很得力,田地有所收获,民众也不是很饥饿。
第二年,春夏交接的时候,蝗灾再次爆发,姚崇按照之前的方法,再次派出使者治理蝗灾,但还是遭到了当地刺史倪若水的强烈抵制。
倪若水觉得,蝗灾发生,应该修德,而不是滥杀。
姚崇立马就发问训斥:“蝗虫在你的地界,那是不是说明你无德无才,你不杀蝗虫,来年等着百姓饿死,是不是更大的无德。”
倪若水无从辩驳,最后只得按照姚崇的方法来除蝗虫。
这一次,蝗灾也得到了治理,不至于造成重大饥荒。
姚崇将个人的荣辱抛之脑后,全力救治蝗灾,有功给唐玄宗,有过自己当,更让我们钦佩。姚崇让我们看出了古代官员的胸襟与气魄,值得赞赏。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贞观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