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郭宁 访问量:288 更新时间:2024/1/7 18:57:13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位。

细想起来,这个排名并不出人意料。小珏年幼的时候,父母教我的唐诗中,这首《登鹳雀楼》就在其中。它也应该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蒙诗歌。诗歌没有一个生僻字,朗朗上口,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构建了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暗含登高望远的励志之意,可以作为陪伴终身的格言。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首诗,很多学者越来越相信,它的作者并不是王之涣,而是同时代的作者朱斌。关键的证据,就在于《国秀集》的记载。

《国秀集》是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国子监太学士芮挺章选编的唐人诗选,选诗二百一十八首,作者八十八人,从李峤到祖咏。历代对这本选集的评价不高,认为它依然沿袭了南梁的选诗风格,“风流婉丽”、唱和应酬的作品多,风格豪迈的作品少。比如李白的作品,就一首都没有入选。所以,它的“含金量”是很值得质疑的。

但是,《国秀集》的选诗水平不高,却不能影响它的可靠性。对于唐朝人来说,这就是一本“当代诗人作品选编”。芮挺章所处的年代,与朱斌和王之涣相处很近,弄错的可能性很小。除了作者不同之外,《国秀集》将此诗的名字定为《登楼》,末句也不是“更上一层楼”,而是“更上一重楼”。

另外两处细节可以不考究,但作者不是同一人,是不是让我们大跌眼镜?对于王之涣这样的大名人,怎么可能闹出这么大的乌龙吗?其实,王之涣在当时,还真算不得出名。他是门荫入仕,只当了衡水县的主簿,后来又当过文安县尉,终身都是不入流的下僚而已。

对于这样的文人,新、旧《唐书》都没有它的记载。唯一在《唐才子传》中出现,也就是那个“旗亭画壁”的著名故事。别说作品的归属,就是从唐朝起一直到宋朝,各类史料关于他的名字都经常弄错,时而王之涣,时而王之奂,时而王涣,时而王涣之。

不要惊讶,当时对王之涣的认知就是这么混乱,包括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都弄错了。如果不是因为在1930年,王之涣的墓葬被盗掘,墓志铭《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出土并记载了他的生平,我们真弄不清他到底叫什么名字。

既然如此,那《国秀集》中朱斌的《登楼》,又怎么变成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呢?《国秀集》是第一部收录这首诗的选集,唐朝诗集也都是按《国秀集》的记载选取的。但在宋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宋太宗时期,《文苑英华》第一次将这首诗的作者定为王之涣。

要知道,《文苑英华》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合称为三大书,地位非常重要。它收录了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共2000多位作者的两万首诗,绝大部分是唐诗,可以说是宋朝版的《全唐诗》。

这部选集的地位太过重要,影响深远,至此宋朝人一律改口说《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包括《梦溪笔谈》和《温公续诗话》。清朝人孙沫也沿袭这个说法,在《唐诗三百首》中将作者定为王之涣。《唐诗三百首》的地位太高,流传太广,几乎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此后,不是没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全唐诗》编纂时,就参考了《国秀集》。但他们已经非常为难了,只好将这首诗分为两处收录。在王之涣的名下,以《登鹳雀楼》注明,在朱斌名下,以《登楼》注明。

当然,尽管王之涣很有可能不是《登鹳雀楼》的作者,但他对诗歌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即便没有这首诗,他依然是杰出的诗人。

标签: 王之涣

更多文章

  • 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萧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割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在岳阳登基称帝,并建国号为“梁”。萧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皇族后裔,当时李渊所属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萧氏的影响力在南方,这也是萧铣沿用“梁”的国号的主要原因,百姓思梁,他可以获取民心。此时的唐王朝自身难保,北有刘武周、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

  •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铣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

  •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萧铣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北

  •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萧铣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

  • 纯爱小说中字写得丑的主角都有谁?花城、贺朝、蒋丞,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电影坊标签:贺朝

    哈喽,小可爱们好呀!今天霜简阁来介绍一下纯爱小说中字丑的都是谁?哈哈!人无完人,小说中的主角也一样,他们可能有主角光环,但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霜简阁这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角们的字都怎么个丑法!ps:主角们的字丑是肯定的,但不分排名,只能说丑的各有特色!一号选手:花城-丑绝三界,神仙难救《天官

  • 朝廷一个什么骚操作,史思明又反,将安禄山叛乱演变成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李陈东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史思明充当先锋,亲率精锐一路南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两京。安禄山称帝后,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留守老巢,负责经略河北,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得壹元宝安禄山被其子刺杀后,叛乱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郭子仪乘机借助回纥,后来改称回鹘人的力

  • 史思明在凶险时刻派出大儿子啥居心:虎毒不食子,人狠却能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佳佳懂时尚标签:史思明

    “完不成,要你命!”叛乱称帝的史思明大败唐军后,攻破长安只差最后一步,最为凶险时刻,他却派懦弱无能的大儿子去冲锋打头阵,这是为啥?因为史思明想杀了自己的大儿史朝义。按道理来说,虎毒还不食子,况且史朝义品性谦和得人心,史思明怎会起杀心?可接下来,史思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没有开玩笑。761年3月9日,

  • 安史之乱史思明为何愿意支持安禄山造反?安史二人究竟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次大叛乱,安禄山、史思明二人领导的叛军直接让强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和灭亡。虽然安史之乱的名声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安禄山和杨玉环的绯闻更是被传得玄乎其玄,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人,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二主角史思明。实际上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并不是汉人

  •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在相州攻打史思明,竟败于一场大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史思明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