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第二名柳宗元的人生旅程

“唐宋八大家”第二名柳宗元的人生旅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天祥 访问量:3989 更新时间:2024/1/19 22:24:40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自从被赶出长安,柳宗元的内心逐渐跌落至冰点。回想自己少年成名,三十岁叱咤大唐官场,谁知后半生却要蹲在偏远山区搞扶贫。

唐宪宗忌恨柳宗元,一直到死都没原谅他。而柳宗元这颗政治新星的陨落,却换来“唐宋八大家”二当家的横空出世。

公元773年,安史之乱结束十周年,柳宗元出生在长安。

柳家是河东的名门望族,当地交警上班第一天都要熟背人家的车牌号码,就怕哪天不小心误贴罚单。

因为从魏晋到隋唐几百年间,柳家盛产当大官的族人。谁要连个市长都混不上,过年回家都不好意思串门。

柳宗元的父亲是侍御史,母亲是范阳豪族,他更是家中唯一的儿子。

作为权贵和智慧的结晶,柳宗元自幼极其聪敏。

别人家的父母通宵排队给孩子报名入学,柳宗元已跟着母亲在豪宅里识词作赋。十几年后,他们都将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教育是个千古话题,穷人想靠此改变命运,富人想靠此巩固家运。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将其作为开悟的基石。

柳宗元很幸运,他的天赋和家庭比同龄人高出太多。

柳宗元很不幸,天生骄傲将成为他后半生最大痛苦。

当然,没有人能提前看清命运的走向。

784年,李怀光造反,唐德宗撒丫子跑去汉中避难。

李适这辈子可以概括为《一个热血青年的堕落史》。年轻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登基后却搞出造反而两次逃出长安。

第一次逼死了颜真卿(见秦岭一白.颜真卿篇),第二次成就了柳宗元。

叛乱平定后,唐德宗回到紫宸殿的办公室。请功文书早已堆满桌子,他被其中一篇深深吸引:

伏奉某月日敕,逆贼李怀光,舆台末入,奚虏遗丑,备闻凶险之行,颇有残暴之名。陛下略其细微,假以符节,尽委朔方之地,犹分禁卫之兵...

嗯?《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崔敏这家伙啥时这么好文采?

老崔当然没啥文采,这是好朋友的儿子柳宗元代写的。那年他才13岁,刚刚拿到小学毕业文凭。

由于身高和才华严重不符,很多人不愿相信小孩子能写出如此流畅的文章,因为这会让大人们略显尴尬。

但是柳宗元的名气开始流传。才华这东西就像锥子一样,迟早会漏出锋芒。

21岁中进士

25岁考过博学宏词科

28岁任职蓝田公安局长

30岁当上国家监察部助理.............

柳宗元比韩愈幸运太多,那个孤儿死磕4次科举、4次博学宏词科,33岁才通过基础考试(见秦岭一白.韩愈篇)

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柳宗元的自我评价。

写文章似淡而实美,论谈吐广征而博引。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柳宗元都有高傲的资本。只有在同科进士刘禹锡面前,他才会放低姿态。

刘禹锡比他大一岁,同样都是官宦子弟、少年成名、才华出众。而真正的友谊,往往来源于相似的认知。

这两人拜把子,发誓一辈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惜后半生都混的很惨,基本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一切起源,都要从王叔文说起。

王叔文的文化课不行,考试从来没及格过。但人家是个特长生——围棋八段,日常工作是陪唐德宗下棋。

老王没有科举功名,却有每年坚持看一百本书的好习惯。太子李诵很欣赏老王,还经常追问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

王叔文是从地方上来的,就给李诵讲了很多民间疾苦。这位东宫太子大感有趣,将老王调过来当伴读书童。

毕业分配到太子府上班的刘禹锡,就这样认识了王叔文。

老王羡慕小刘,年纪轻轻就能考上进士。

小刘羡慕老王,没有文凭还能混这么好。

伺候完皇帝又来伺候太子,瞎子都能看见王叔文前途无量。但他两之所以互相倾慕,还是因为相似的认知。

唐德宗在两次逃难路上饿过肚子,深刻意识到赚钱的重要性。他在晚年时疯狂“宣索”,搞的老百姓吃口盐都要数数。

民不聊生啊!或许咱们应该做些什么。

刘禹锡将柳宗元介绍给老王,他们经常聚会吐槽当下的黑暗现状,谈论到自己的政治愿景时无比亢奋。

这就是“永贞革新”团队的雏形。万事俱备,只等唐德宗嗝屁了。

805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继位。

李诵在太子岗位上熬了26年,估计是常年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导致内分泌严重失调。刚登上皇位就住进特护病房,朝局落入革新派手中。

依仗唐顺宗的信任,王叔文们可以说是呼风唤雨,连谁当宰相都由他们说了算。“二王刘柳”组合激情万丈,幻想打造一个朗朗乾坤。

那一年,柳宗元才32岁。他用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没工夫怀疑这辈子是不是太顺了?因为,他的工作计划排得很满。

革新派废除苛捐杂税、惩治贪腐懒政、放还宫女出嫁等等。民间对此呼声很高,史称“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但这些文人终究不是政治家,他们拥有美好愿景,却没有相应的手腕。面对强大的藩镇和宦官集团,始终是束手无策。

王叔文在各部门安插亲信,想一口一口吃光敌方碗里的饭。很多失势的老家伙,都躲在暗处等待翻身的机会。

飓风过岗,伏草唯存。

就在斗争最关键的时刻,唐顺宗的共享氧气瓶炸了。

唐顺宗当了八个月皇帝,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单。

他准备立大儿子李淳当太子,革新派打心底不同意。因为李淳不鸟他们,和死对头宦官的关系很好。

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柳宗元为说服老板换继承人,熬夜加班写下《六逆论》,大意是:老大、老二无所谓,只要脑瓜灵、品德好就能当皇帝。

李淳恨死了柳宗元:眼看到手的皇位要飞了?这糟老头子就坏的很!

宦官一看形势不妙,直接跳上龙炕逼唐顺宗退休。李淳登基称帝,意气风发一百多天的革新派完蛋了。

唐宪宗算是晚唐明君,但不代表他会放过搞自己的人。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全都贬到偏远山区。

柳宗元先是下放邵州,走到半路又被赶去更穷的永州。要不是《六逆论》写的大义凛然,唐宪宗真想弄死他。

虽说还有司马职位,但是柳宗元在永州连个宿舍都没有。他只得借住在寺庙,夜里着火还把铺盖烧光了。

那一年,柳宗元还是32岁。人生何曾如此狼狈过?但真正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对手掌权,他被抹黑成“怪民”。

半年之后,老母亲猝然离世。

兜里没有钱

一身都是病

心中尽伤怀

......

柳宗元的水土不服非常严重: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

他担心自己会死在这里,就给认识过的人疯狂写信,诉说自己的悲惨以求调回长安,却一直没得到回复。

开玩笑,柳宗元得罪的人是大唐皇帝。

家世、才华、地位...那些曾让他高扬头颅的资本,一夜间好像全都变成羞辱讽刺。

悲情、愤懑、癫狂...那些从未品尝过的负面情绪,一夜间好像全部占满他的心智。

很忤贵近,狂疏缪戾,蹈不测之辜,群言沸腾,鬼神交怒…以此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构扇,尽为敌仇,协心同攻...

柳宗元想不通:他没给自己谋私利,只是想让世界更清朗些,却为何落得这般田地?

有一天,柳宗元出门散心,遇到捕蛇的老蒋。

老蒋:我爷爷、父亲都是死在这活上。

柳宗元:那我打个招呼,你以后就不用干了。

老蒋:不不不,高风险高收益。

柳宗元:你不要命了吗?

老蒋:官老爷,您是不知道活人难啊。

柳宗元:什么意思?

老蒋:每年给官府交两次蛇,我家就不用纳税了。

柳宗元:纳税怎么了?纳税光荣!

老蒋:十家交税的,八家都绝户了。

柳宗元:什么意思?

老蒋:税点太高啊,他们不是饿死就是跑路。

柳宗元:苛政猛于虎!

老蒋:嗯嗯,捕蛇玩命还是很幸福的。

柳宗元:......

见过太多的民生艰难,柳宗元渐渐觉得自己这点遭遇都不算啥。和永州的贫困百姓比起来,他已经活的很舒服了。

曾经的辉煌偶尔还会折磨他,但柳宗元的内心开始和世界和解。他将知识转化为开悟,在自然山水间感受天道自然。

借万物之妙,抒胸中之情。

柳宗元写下大量的寓言故事,用来嘲讽当下的黑暗和当年的自己。

《黔之驴》:这头蠢驴又跳又叫,老虎开始还很害怕,后来发现它没啥本事,就直接扑上去咬死。

《临江之麋》:主人让狼狗和麋鹿和平相处,这头蠢鹿真以为狗是好朋友,遇上野狗打招呼时被咬死。

《罴说》:猎人不练射箭,却喜欢玩口技。学鹿叫引来了貙,模仿老虎叫引来了熊,结果被熊吃了。

《蝜蝂传》:小虫子喜欢背着重物往高处爬,有人怜悯它太辛苦,就帮它减少负重。但虫子又贪婪的背起来往上爬,直到掉下来摔死。

......

在旷世名作《永州八记》中,柳宗元特别喜欢改地名,当地山川河流都被他改成“愚”字辈的。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

或许,只有愚人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吧!

柳宗元从高傲华贵跌落到绝望泥泞,却依然能找回本心。身份落差带来了屈闷,却也让他更加明心见性。

在永州蜗居10年,柳宗元静心写下300多篇诗文。随着才华名声不断高涨,很多朋友开始想办法让他回长安。

十年了,皇帝的恨意应该会淡点吧。

经过几位宰相联合提议,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被调回长安。然而短短一个多月,他们又再次被赶出京城。

因为刘禹锡写了首打油诗。

老刘和老战友游园赏花,看着热闹非凡的长安盛景,丝毫没有他们当年闹革命的痕迹。刘禹锡不无惆怅的吟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死对头本就不愿意让他们翻身,第一时间给唐宪宗打小报告。

皇帝暴怒:啥意思?还“尽是刘郎去后栽”?老子不计较当年恩怨那是咱大气,你们还真拿自己当盘菜啊!

哪里远往哪里滚!柳宗元滚去柳州,刘禹锡滚去播州。

柳宗元没有争辩,他只是替老朋友刘禹锡担心。自己的父母都过世了,哪怕被发配火星也能说走就走。

柳宗元:老刘的母亲八十多岁了,要是跟他去播州恐怕会死半路上。柳州好歹近点,麻烦老板给我两对调下。

唐宪宗:他刘禹锡要是真孝顺,办事说话就该注意分寸。你们永远都是这副吊样子,有啥资格跟我讨价还价。

李淳依然忌恨这帮人,根本就不管这事。多亏裴度提醒他考虑下公众舆论,唐宪宗这才松口。

好人轮不到柳宗元来做。唐宪宗下旨:刘禹锡虽然犯错,但皇帝念及你娘的年事已高,改派去情况较好的连州。

刘禹锡接过圣旨,心里嘟囔着:这特么谁写的圣旨?你娘的!!

42岁的柳宗元走向更偏远荒瘠的柳州,他的心情要比10年前平静很多。

永州的苦难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经磨练成饱经沧桑的智者。柳州将成为他名望的巅峰,亦是人生归宿。

他教化当地民众打井吃水、开垦荒地种粮、大面积植树造林。

他严打搞迷信骗人的巫医,推广正统医学为当地人行医治病

他大力兴建学堂,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自己没事就过去讲学。

当地民间借贷都以家人做抵押,如果到期不还钱,将任由债主处置(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

虽然这是风俗公约,但柳宗元强改规矩:没还钱可以带走人,但他们做工必须折算工钱,足够抵债时就得放人。

....

百姓们感念柳宗元的恩德,尊称他为柳柳州。

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日渐繁荣,柳宗元的内心愈加释然安定。

每当写出一篇新文章,都能引起很大的轰动。有人不远千里跑来拜师学习,史称“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然而白日的喧嚣热闹,遮挡不了黑夜的孤旷寂寥。

文人的内心,总似有股难以摆脱的细腻伤怀。每当夜深人静,柳宗元想起曾经以他为傲的父母亲,心中还会有些隐痛。

长年的贬谪生涯,让柳宗元的身体状况很差劲。预感自己时日不多,他将所有文稿寄给刘禹锡,由其整理成《柳宗元集》。

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柳州,终年47岁。韩愈为他撰写碑文: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历史悲情处在于:

个体的悲剧往往会成为民族文化的财富,而且呈正比关系。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柳宗元:文治与武功并重的官僚文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厨子宁哥哥标签: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末期著名的官僚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在唐朝和后梁政府中担任过多个要职,为政绩卓著,被称为“柳文庙”。他的文学作品富有思想性和文学性,以清新自然的文风、丰富多彩的修辞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著称。柳宗元的诗歌同样富有文学价值,反映出他对自然、

  • 柳宗元士族出身,而且才华出众,为何会一生潦倒?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柳宗元

    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取士,但士族门阀对官场还有极大的垄断性。唐朝和宋朝都是不到300年的历史,但宋朝大约录取四万进士,唐朝只录取四千人。不是这四千人都是官场精英能以一对十,而是多数职位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即便武则天重用寒门,可纵观唐朝历史,寒门子弟位居高位的依然很少,寻常学子想要在仕途上一展拳脚依旧难如

  • 唯有读懂这首诗,才能读懂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柳宗元

    小时侯读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

  • 柳宗元虽然贬谪柳州,却能寄情山水,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历史人物编辑:小话同学话诗词标签:柳宗元

    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大意是说,要想写出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章,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的思想,这样作品才能立意高远,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柳宗元

    前言 前面两篇文章,是学习唐宋迁谪类五言律诗,今天开始欣赏几首这个题材的唐宋七言律诗。首先,还是从唐诗开始,自然少不了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诗人,李白七律少而不精,没有入选也不奇怪。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孤独的狼群标签:柳宗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

  • 大唐才女刘采春与元稹的情爱纠葛:最终被抛弃,后来不知所踪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刘采春

    刘采春,假如这个人不是和元稹有联系,想必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过多的痕迹。她生平不详,不过据专家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刘采春与这个名字一般,有着春天般明媚的模样,还有着黄鹂一样的嗓音,那天籁之音吸引了大家的驻足,她被后世誉为“唐代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女性,可能受限制于身份,无法

  •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什么?我被萌娃问蒙圈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王之涣

    古人写诗词,本意并不在于附庸风雅,而且切实的在通过这种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物抒情亦或者借景抒情频频被用于古代诗人的写作之中。要说出现在诗词中频率比较高的几样东西,无非是云、风、雨、月、美酒、美人等。在这几个景物中,姑且讨论一下风。风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常以“春风”最为常见。李白曾写道:“春

  • 王之涣的诗虽存世仅六首,但名动当世,因被诬谤曾在家赋闲十五年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官。王之涣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

  •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王之涣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