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孤独的狼群 访问量:1099 更新时间:2024/1/8 20:21:39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

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人才,在中唐时期有李白杜甫骆宾王以及王维等诗人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繁荣

在唐朝后期以及宋朝前期出现的唐宋八大家:

分别就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杰出的文学家。

在这其中唐代的柳宗元更是一位十分更加全能的人才,可谓是文学与哲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作为有唐一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并且还是政治家的身份兼备一身的柳宗元,

他终其一生所作出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傲然不群、果敢自主的品质,在当代以及后世激励和感染了无数人后人竞相学习。

柳宗元不仅在思想领域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政治领域上也保持着勇往直前,大胆实践的特点,

同时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文学领域也是勤耕不辍,成就卓著,各个领域上所作出的成就都奠定了他较高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名文学家,柳宗元终其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诗文作品,为后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

同时他在哲学上的思考成就也为宋明两朝的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作用,产生了意义深重的先声作用。

中唐文学泰斗——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朝中晚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亦是一位文学教育家。

柳宗元作为一名文学教育的受教者身份的时候,唐朝中期较为完善的文学教育机制以及家族周围的环境都在不断促进着他文学素养的养成以及文学创作能力的成熟。

而当他作为一名施教者身份的时候,柳宗元的文学教育思想以及平常教育实践中的教导培育了唐朝中期下一代文学创作者的成长,大力推动了唐朝中晚期文学诗文创作的发展,

同时柳宗元对于唐朝中晚期逐渐出现的若干文学现象的形成演变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有唐一代的诸多文学家当中,大才柳宗元的文学成长最初阶段等以形成就是得益于他书香世家当中良好的文学教育环境,

另一个方面则是受益于他成才之后与文学同道之间频繁的沟通交流,以及后来对与下一代读书士子的培育、教诲。

在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柳宗元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学观以及教育观,他的身份也从一个文学教育的受教者逐渐转变成一个文学教育的施教者,

他在成才之后传授于后人的文学教育理念以及实施的各项文学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有唐一代文学家的成长以及唐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柳宗元家族中历来就是仕宦不绝,这种家族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赋予了柳宗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至于柳宗元说出“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变诚明,达德行,延孔氏之光烛于后来”。

意思就是说自己十分仰慕自古以来的文学大家,想要延续这种孔孟之光。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柳宗元考中进士后被授予集贤书院正字的官职,这让柳宗元得以广泛阅读皇家丰富的藏书,

他的学问与文学素养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一时间朝廷当中充斥着“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意思就是柳宗元名声大震之后,京城之中的学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前往柳宗元府中求学。

达到了“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这样的盛状。

柳宗元并没有吝啬施教,而是秉持着“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这样的态度,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全都传授给了向自己求学的人。

柳宗元坚持“文以明道”,这一观点贯穿于柳宗元所有作品当中,也成为了他基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在对教育与文学思考的基础以及在文学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柳宗元着重对文学教育与文学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单从文学教育的过程上而言,他强调要首先要明志:“然则圣贤之异愚也,职此而已。

使仲尼之志之明可得而夺,则庸夫矣;授之于庸夫,则仲尼矣”。

他认为只有明其志,才有可能“孜孜于嗜学。”第二个重要的就是需要勤奋,“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代大才柳宗元的文学教育实践、文学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唐朝中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文学理念对于唐朝中后期文学的发展以及对新一代文学家、文学事业的成长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开创哲学先河,成就明宋学家

柳宗元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但是他对于后世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在文学这一领域上。

柳宗元身为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儒生,在哲学领域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尤其是他在“天人”关系上的思考,被证实与后世几百年后的欧洲哲学家的思想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在柳宗元所处的那个时代能够总结出这样的理论是十分不容易的。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孔孟之说就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中的“重人事”观念也一直传承了千百年,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儒家中所阐述的思想就是就是借天道而明人事,强调的是天的道德主导性。

而柳宗元则不这么认为,柳宗元首先给天赋予了一个自然地属性,对世界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柳宗元在这哲学领域问题的提出直接改变了儒家思想近千年来重视伦理而轻视哲理的现象。

柳宗元从天地自然观念出发,认为“天”与“人”两者并不互相干预,

这一观点与同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提出的“天命论”完全相对立,并且柳宗元对于所谓的“天命论”进行了严格深刻的批判。

柳宗元坚持“天人相分”的立场,对一直以来的妖魔鬼怪等等都全然进行了否定。

柳宗元著有《天对》一书,在本书中柳宗元对于所谓的天命论进行了深刻的驳斥,从社会思想的根本上对一直以来占主流的天人感应论点进行了批判。

柳宗元指出了天人感应与帝王道德息息相关这样错误的观点,

柳宗元提出省会是否能够达到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作为。

倘若一位君王十分仁德,爱民如子,这样的话即使没有所谓“天”的辅助作用,社会也有很大几率会呈现一片安定的现象。

柳宗元在对天人关系的探索当中,在认识到自然界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还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种潜在的客观规律性。

柳宗元认为应当将社会与自然分而治之,而不可以将两者的发展混为一谈。

柳宗元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培养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历史观,对传统有神论的历史观念再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同时对于传统的神学主义也有尖锐的矛盾批判,柳宗元这种独到的社会制度见解为后世数百年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考切入点,

为宋朝以后的哲学家构建了一种更加前卫的哲学体系,亦为明宋两朝建构新儒学观念提供了理论逻辑基础。

哲学文学集大成者——柳宗元

柳宗元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哲学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识。

柳宗元虽然刚开始进士出身,而且身居高位在京城之中也有着较高的名气,但是由于唐朝中后期政治的普遍黑暗性,柳宗元也没能逃过被贬谪的命运。

但是尽管被贬谪是柳宗元这一生中的一次大不幸事件,但却是唐朝文化领域中的一大幸事。

这是因为正是在柳宗元被贬谪之后,他的文学成长和文学教育成就在这一时期变的更加活跃。

在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之下唐朝的文学发展也得到了一次较大的改变,柳宗元也因此成为了唐朝中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之一。

柳宗元能够在那样一个“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提出“天人相分”这样的哲学观念,这对于当时的人类社会来说实在是一个思想上的革新。

柳宗元这种新型哲学体系的提出,也使得唐朝中后期以后的封建社会中鬼神、符瑞、灾异等天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封建迷信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削减,人类文明也因此逐渐向前发展了一小步。

虽然柳宗元在历史上争议较多,但实际上他在自然观和对天命论的批判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天说》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他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大论据,由此可见柳宗元尽管是一位文学家,但是他对于社会的发展作用仍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与明末赓续本考录[M].付琼.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2]明别集丛刊[M].沈乃文.黄山书社.2015[3]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明别集丛刊[M].沈乃文,主编.黄山书社.2013[5]董其昌全集[M].严文儒,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大唐才女刘采春与元稹的情爱纠葛:最终被抛弃,后来不知所踪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刘采春

    刘采春,假如这个人不是和元稹有联系,想必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过多的痕迹。她生平不详,不过据专家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刘采春与这个名字一般,有着春天般明媚的模样,还有着黄鹂一样的嗓音,那天籁之音吸引了大家的驻足,她被后世誉为“唐代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女性,可能受限制于身份,无法

  •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什么?我被萌娃问蒙圈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王之涣

    古人写诗词,本意并不在于附庸风雅,而且切实的在通过这种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物抒情亦或者借景抒情频频被用于古代诗人的写作之中。要说出现在诗词中频率比较高的几样东西,无非是云、风、雨、月、美酒、美人等。在这几个景物中,姑且讨论一下风。风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常以“春风”最为常见。李白曾写道:“春

  • 王之涣的诗虽存世仅六首,但名动当世,因被诬谤曾在家赋闲十五年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官。王之涣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

  •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王之涣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

  • 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萧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割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在岳阳登基称帝,并建国号为“梁”。萧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皇族后裔,当时李渊所属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萧氏的影响力在南方,这也是萧铣沿用“梁”的国号的主要原因,百姓思梁,他可以获取民心。此时的唐王朝自身难保,北有刘武周、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

  •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铣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

  •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萧铣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北

  •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萧铣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

  • 纯爱小说中字写得丑的主角都有谁?花城、贺朝、蒋丞,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电影坊标签:贺朝

    哈喽,小可爱们好呀!今天霜简阁来介绍一下纯爱小说中字丑的都是谁?哈哈!人无完人,小说中的主角也一样,他们可能有主角光环,但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霜简阁这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角们的字都怎么个丑法!ps:主角们的字丑是肯定的,但不分排名,只能说丑的各有特色!一号选手:花城-丑绝三界,神仙难救《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