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街味道 访问量:1868 更新时间:2024/1/19 23:44:04

前言

前面两篇文章,是学习唐宋迁谪类五言律诗,今天开始欣赏几首这个题材的唐宋七言律诗。

首先,还是从唐诗开始,自然少不了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诗人,李白七律少而不精,没有入选也不奇怪。

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樗散,表示没有野心,鬓成丝,表示年老,樗散+鬓成丝,杜甫认为郑虔是个没有什么影响力的老头子,何况他自称只是个画师而已。首联为郑虔作了一副画像:一个沉迷于画画、没有什么追求的老头。潜台词是,他能造成什么损失呢?怎么会受到这样的惩罚?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万里伤心,表示路途之远,百年垂死,表示余生不多,正是“严谴”造成的痛苦。国家中兴之时,郑虔却遭受严谴。杜甫为郑虔的遭遇打抱不平。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郑虔已经仓皇赶路,杜甫没来得及送行。长途、出饯相对,似乎不工,但是长途修饰往、出饯修饰迟,作为词组还是比较工整的。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生将永别,死后相约。对于郑虔的落难表示了自己深深地关爱。

两年后,乾元二年(759年),郑虔病逝于台州官舍,享年六十九岁。

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方回点评说:

人多讳死,时谓有谶,昌黎自谓必死潮州,明年量移袁州,寻尔还朝。

韩愈自以为这一去,大概要老死潮州。没有想到,第二年他调往江西宜春(袁州),不久就被皇帝召回长安了。唐宪宗还是很欣赏韩愈的,不忍心让他在外受苦,但是又不能容忍韩愈的冒犯,所以韩愈遭此一劫。

多言必失,谶语只是巧合而已,韩愈这首诗不讳死,不怕谶语。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意对形不对,形式上不对仗,意思上是相对的。早晨提意见,晚上被贬谪。一封小小的奏折,换来了八千里路的风尘。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在迁谪类五律篇提到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学杜甫时(老街上一篇文章里的内容),方回特意指出了虚字的用法,欲为、肯将,亦是如此。

后山曰:“欲行天下独,信有俗间疑”,欲行、信有四字是工处。“剩欲论奇字,终能讳秘方”,剩欲、终能四字是工处。

简斋曰“使知临难日,犹有不欺臣”。使知、犹有四字是工处。

《瀛奎律髓43卷》·方回评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 》

韩愈被贬自己作诗,虽有不平之意,但无怨恨之辞。毕竟是朝廷的官员,忠君报国之心不减。结尾两句,有为正义牺牲之意。

三、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这首诗既为离别伤心,也为自己的际遇而伤心。

颔联以数字对仗的方式,写自己被贬谪的糟糕处境: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元和十一年(816)已经12年。

颈联表面是写景,但景后藏情: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桂岭,指柳州,洞庭,指湖北。

柳宗元与弟弟在江边分别,自己留在柳州,弟弟则出发去湖北。上联写分别之地,下联写欲往之地,虽是景语,情语亦在其中。瘴来云似墨,春尽水如天,令人产生联想,似有寄托于内。

欲知此後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从此以后,我会经常梦到你的。梦在荆门郢树,即弟弟的去处。此处用典 :

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忆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文选》转录《韩非子

尾联的“烟”字,引起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此处应该用“边”字自然,但是次句已经用了“边”,因此不得已用了“烟”字。支持者认为,“烟”字更能体现出梦境。

宗一,是柳宗元的堂弟,恰好与八司马之一的凌准(字宗一,贬为连州司马)同字。

结束语

每一个被贬谪的人,心中都有不平和不甘,诗中可见忧伤、消沉之情,也有超然之语,但是少见怨恨之意。除了儒家思想的作用以外,古人作诗如同今天发朋友圈,很容易流传开来,如果传到对手耳朵里,可能要受到进一步的迫害。这可能也是诗中用语谨慎的原因。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七律习作111拟古迁谪类《柳子厚奉召归长安再贬柳州 》:

去国投荒十二年,梦魂空返玉京天。玄都观里花争发,灞岸桥头马不前。

雨浸愁肠江路渺,风催病骨月光悬。但将诗卷留千古,一度孤吟一怆然。

@老街味道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孤独的狼群标签:柳宗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

  • 大唐才女刘采春与元稹的情爱纠葛:最终被抛弃,后来不知所踪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刘采春

    刘采春,假如这个人不是和元稹有联系,想必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过多的痕迹。她生平不详,不过据专家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刘采春与这个名字一般,有着春天般明媚的模样,还有着黄鹂一样的嗓音,那天籁之音吸引了大家的驻足,她被后世誉为“唐代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女性,可能受限制于身份,无法

  •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什么?我被萌娃问蒙圈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王之涣

    古人写诗词,本意并不在于附庸风雅,而且切实的在通过这种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物抒情亦或者借景抒情频频被用于古代诗人的写作之中。要说出现在诗词中频率比较高的几样东西,无非是云、风、雨、月、美酒、美人等。在这几个景物中,姑且讨论一下风。风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常以“春风”最为常见。李白曾写道:“春

  • 王之涣的诗虽存世仅六首,但名动当世,因被诬谤曾在家赋闲十五年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官。王之涣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

  •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王之涣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

  • 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萧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割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在岳阳登基称帝,并建国号为“梁”。萧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皇族后裔,当时李渊所属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萧氏的影响力在南方,这也是萧铣沿用“梁”的国号的主要原因,百姓思梁,他可以获取民心。此时的唐王朝自身难保,北有刘武周、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

  •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铣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

  •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萧铣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北

  •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萧铣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