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唯有读懂这首诗,才能读懂柳宗元

唯有读懂这首诗,才能读懂柳宗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康生活 访问量:4432 更新时间:2024/1/6 20:14:51

小时侯读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柳宗元一生是部戏剧,高潮扣人心弦;柳宗元一生是部小说,情节坎坷曲折。柳宗元是座大山,高大让人仰望。柳宗元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在中心地带顶峰过,也如石城山撂在边缘过。唐书说柳宗元少年得意,早早就进了进士,不像韩愈考了数次才中了进士。柳宗元可以说得意过,繁华过、炙手可热过。唐书上说柳宗元最受奇之。正当柳宗元想光发万丈时,唐宪宗走上历史舞台。一朝天子一朝臣,柳宗元作为前朝热臣爱臣,成了新朝凉臣嫌臣。柳宗元这颗亮星从此不在首都发光,被贬到鸟不拉屎地方。从此柳宗元从上天摔到地上。柳宗元是柳宗元不是王宗元,他发出:苛政猛于毒蛇!柳宗元无论在永州还在柳州,他都为百姓呼号!

柳州人为什么现在还记得柳宗元,因为柳宗元为柳州人做实在事。不像现在有些官沽名钓誉,做芝麻大点事情大宣特宣,连天也让知道,在电视上留像,广播中留声。报纸上流名、甚至树碑立传。可是人还没走,老百姓恶嫌一头脑子。人一走,茶也凉,人也死啦!别说留名千万年,就是八年十年都不可能。

文如人,柳宗元可以说是名符其实。人高文也高,《新唐书》记柳宗元这样一件事情:柳宗元为刘禹锡上书,希望朝廷能够让自己到偏远播州做刺史,安排刘禹锡到柳州做刺史,因为刘禹锡有八十多岁老母,柳宗元愿与刘禹锡交换,这是何等精神!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为此事特意发感慨:世间之人多数是酒肉之交,饮酒时何等亲热,等到有难时候没有了踪影,甚至为利时互相残害。

柳宗元一生只活四十七个春秋,可以说年不满半百,但是柳宗元却通过他为文与做人将名留了下来。柳宗元也许也怨恨老天对自己不公,但是柳宗元没有被厄运击倒,他也没有被强权吓倒,他把自己爱给了永州百姓,把自己光给了柳州。他虽然没有叫百姓为他送万民伞、立亿年碑,颂公仆诗,但是百姓心里有杆秤:谁多重一目了然。柳宗元文凄厉如哭,特别他写关于永州人民生活与柳州人民生活文章,读后让人泪如雨下。

唐朝皇帝读柳宗元散文《童区寄传》与《捕蛇者说》肯定气得要死,因为柳宗元没写他们统治下百姓丰衣足食、四海升平而是写民不聊生、社会黑暗!这就是柳宗元,文不讨当政者喜,人不讨皇帝欢,人民却喜欢!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柳宗元虽然贬谪柳州,却能寄情山水,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历史人物编辑:小话同学话诗词标签:柳宗元

    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大意是说,要想写出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章,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的思想,这样作品才能立意高远,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柳宗元

    前言 前面两篇文章,是学习唐宋迁谪类五言律诗,今天开始欣赏几首这个题材的唐宋七言律诗。首先,还是从唐诗开始,自然少不了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诗人,李白七律少而不精,没有入选也不奇怪。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孤独的狼群标签:柳宗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

  • 大唐才女刘采春与元稹的情爱纠葛:最终被抛弃,后来不知所踪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刘采春

    刘采春,假如这个人不是和元稹有联系,想必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过多的痕迹。她生平不详,不过据专家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刘采春与这个名字一般,有着春天般明媚的模样,还有着黄鹂一样的嗓音,那天籁之音吸引了大家的驻足,她被后世誉为“唐代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女性,可能受限制于身份,无法

  •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什么?我被萌娃问蒙圈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王之涣

    古人写诗词,本意并不在于附庸风雅,而且切实的在通过这种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物抒情亦或者借景抒情频频被用于古代诗人的写作之中。要说出现在诗词中频率比较高的几样东西,无非是云、风、雨、月、美酒、美人等。在这几个景物中,姑且讨论一下风。风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常以“春风”最为常见。李白曾写道:“春

  • 王之涣的诗虽存世仅六首,但名动当世,因被诬谤曾在家赋闲十五年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官。王之涣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

  •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王之涣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

  • 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萧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割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在岳阳登基称帝,并建国号为“梁”。萧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皇族后裔,当时李渊所属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萧氏的影响力在南方,这也是萧铣沿用“梁”的国号的主要原因,百姓思梁,他可以获取民心。此时的唐王朝自身难保,北有刘武周、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

  •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铣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