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柳宗元虽然贬谪柳州,却能寄情山水,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柳宗元虽然贬谪柳州,却能寄情山水,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话同学话诗词 访问量:2808 更新时间:2024/1/19 23:41:02

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

大意是说,要想写出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章,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的思想,这样作品才能立意高远,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送给他一支生花妙笔,写出滔滔不绝的优美文辞来,使人人赞叹,传诵千古。

李渔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但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些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与一个特殊的创作团队或者说创作群体有关,他们就是经历过仕途跌宕和人生沉浮的士大夫文人。简而言之就是贬谪官员,他们在贬谪人生里的文学创作也叫贬谪文学。

自古以来贬谪与文学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仕途衰,文章兴”成了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对于这一点,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自古文人多磨难,由于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士深受家国天下理念的支配,他们“受性刚褊,黑白太明”,喜欢上书言事,直言进谏,因而容易得罪人,更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受到对手的打压、挤兑,甚至贬谪、陷害。

对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来说,往往在仕宦之旅失意的时候,他们的文学创作便会取得大丰收,甚至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状态,因而也会留下许多传唱不衰的、流芳百世的写在贬谪之路上的文学精品。简而言之就是贬谪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有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贬谪之旅中诞生的,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贬谪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去贬谪的路上,以至于他晚年直言不讳地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正是苏轼经历的贬谪之地,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又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也有许多的贬谪文学精品,韩愈贬谪到潮州,写下了有名的《祭鳄鱼文》,潮州也建有纪念他的“韩愈庙”;刘禹锡也因为直言犯谏,而被两次贬出京城,以至于刘禹锡自嘲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白居易也因为越级进谏,而被贬到江州,蜚声诗坛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就是他在江州写下的。

柳宗元其人

在唐代的贬谪文学中,柳宗元是不得不提一下的,柳宗元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短暂的仕宦生涯和长期贬谪的经历铸就了他卓越的文学成就。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世称“柳河东”或“河东先生”。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时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与刘禹锡人同科考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考中博学宏词科,任贤殿书院正字,从此踏入仕途。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离长安,任蓝田县(今陕西省蓝田县)县尉。两年以后又调回朝廷,任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朝为官。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顺宗任用王叔文执掌朝政。时年三十三岁的柳宗元是王叔文幕府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与王叔文等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同年八月顺宗让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王叔文、王伾领导的革新遂宣告失败,王叔文等人全部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离开永州。在永州生活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等传世名篇,部分篇章直接入选进了语文教科书中。

815年秋,柳宗元又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柳宗元因病在柳州任上去世,享年47岁。柳州是柳宗元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他贬谪柳州时期创作了四十多首诗歌,有13首是直接描绘了柳州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

贬谪对柳宗元的人生来说是不幸的,却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幸运,贬谪经历在对他的人生际遇打上深深烙印的同时,也给他的人格和自由造成伤害,由此让诗人达成了一种高阶的生命体验,充溢其中的执着意识与超越意识使得柳宗元的贬谪文学具有了典范意义与悲剧性的美感效应。

岭南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他曲折坎坷的人生激发了柳宗元的创作热情,他的谪柳诗描绘了他在柳州的所见所闻。

《岭南江行》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柳州时期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可以说柳宗元对柳州的奇特自然景观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是研究柳州的重要史料,也是探析柳宗元情感流变的依据。

《岭南江行》原诗如下: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咫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柳宗元是韩愈提倡和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构建和推进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柳宗元的诗文俱佳,散文形式多样,论文、传记、寓言、山水游记都很出色。尤其是他在贬谪柳州之后的律诗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柳宗元在抒情长诗《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写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在柳州的柳宗元,很好地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这一知行合一的人生箴言。

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歌,往往直接描写刻画岭南的风光、风物、风土民俗,表现出对岭南的强烈感受,并在诗歌中流露出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

柳宗元在诗歌中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让诗意层层递进,而诗中所寄托的诗人对仕途贬谪的感情就尤为强烈,这首《岭南江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

柳宗元这首诗的诗题是“岭南江行”,因为柳州在唐代属于岭南地区,而且岭南这个名字就始于唐代。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有岭外、岭表、 岭海、岭峤、峤南、五岭等别称。唐宋时期的岭南,大体包括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地方。

柳州地属岭南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唐代的柳州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常有野兽出没,多瘴气。在唐代文人的地理观念中,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等印象。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南蛮下》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

在唐代,柳州属于岭南道桂州府总管府管制。杜佑明确指出岭南远离中原、经济落后,一直是要服荒服的地方。在唐代和宋代两朝,岭南更是安置贬谪流放的大臣的地方。

柳宗元的这首《岭南江行》诗,在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诗人详尽地描述了柳州山川风物的特点,他罗列了瘴江、黄茆、海边、象迹、射工、咫母等种种景象:

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黄茆: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迹:大象的踪迹;蛟涎:蛟龙的口液,诗中指水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也可以指飓风。

从柳宗元罗列的种种岭南风物来看,诗人主要是为了表达谪居此地的艰辛不易的生活。柳宗元是山西人,长期生活在北方,初到柳州难以适应这里炎热潮湿的气候。同时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贬谪柳州后的生存状况。

柳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石灰岩地带发达,因流水冲蚀易形成奇峰怪石。柳州附近的石鱼山、仙弈山、驾鹤山等都曾留下过诗人的足迹,这些山本是奇峻秀雅的自然风光,但在柳宗元眼中却是充满绮丽景象的诗歌意象。

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又如《登柳州峨山》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这两首诗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愁肠百结、思念亲友的感情。

柳宗元登峨山遥望,山脉连绵,最远只能看到视线尽头三十里外的融州。故乡渺远,浓厚的思乡之情让他倍感伤怀,无暇欣赏峨山秀丽的风景。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由于以上所述的种种情感的裹挟,柳宗元在尾联中发出“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尾联两句,蕴含着柳宗元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诗人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也表达了诗人想在事业上有一番建树的决心。

诗人在尾联中写到了“岂容华发待流年”,表明柳宗元此时的意志和情感并不是消沉的,而是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能看出来诗人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的心态。

这首《岭南江行》可以说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真实心境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生存状态的一首诗作。

柳宗元在整个柳州时期所作的诗歌,尤其七律,它们在内容和意象上,总是通过集中概括、简要典型地叙写岭南的风光、风物、风土民俗和自身境遇,进而将诗意转入直抒情感、表现凄怆悲痛的心境上。

在《岭南江行》这首诗中,柳宗元以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咫母等意象来表现自己到岭南的感受,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岭南不同于中原风光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柳州时期的诗歌总体特点,那就是在意象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在一首诗中还会出现意象的叠加现象。层层叠加的凄伤,分量虽沉却强作节制,形成了柳宗元七律中“融悲愤于异景之中,化深情于浅语之外”的独特风格,也体现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七律诗的一大特色。

仕途衰,文章兴

柳宗元的七律所抒发的感情,主要是他从贬谪之初开始大量创作诗歌到卒于柳州任上,是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贬谪压抑的感情。

他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岭南独特的风物中,用岭南风物寄托自己贬谪的情怀,这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间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他的基本特色。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创作的七律诗:要么是刻画岭南的自然景象,要么是叙写独特的风土民俗,要么就是表现自己落寞苦闷的贬谪生活。

柳宗元在诗中以浓墨重彩的笔法去描写岭南风光,因此诗歌中形成了景象罗列、意象密集的气势。鉴于此,小话诗词再举两首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诗作说明一下。

如在《柳州寄丈人周韶州》一诗中,柳宗元写道:“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鳃墉。”这首诗字字句句写出了贬谪之后的寂寞心情,诗中岭南景象络绎而出,“梅岭”和“桂江”这两个岭南风光意象又让诗作平添几分典雅与雍容。

再如《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中,柳宗元写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楚客怜皇树”“荆州利木奴”等意象巧作对比,再以两个追问抛出“喷雪”“垂珠”的景象。诗中意象频出,情思顺连,诗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中曾评价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并说柳宗元的诗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

这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柳宗元诗风“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小话诗词

从柳宗元的《岭南江行》以及举例的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对岭南景物的描写都有笔法奇特,景物刻画精微生动的特点。柳宗元七律诗中的景物安排疏密而浓重,所以在尾联中情感的抒发也就显得深沉而凝重了。

柳宗元在贬谪柳州的文学活动中,拓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内容,他将柳州特有的风物融于柳诗中,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外,柳宗元在柳州的诗歌创作中,语言风格也为之一变,比对永州和柳州的诗歌,不难看出永州时期诗歌语言主要是清丽委婉的,而柳州时期的诗歌则是精审凝练直接的语言风格。

柳州是柳宗元生命中的重要节点。贬谪柳州对于柳宗元来说也许是不幸的,但对文学而言却是幸运的。一方面柳宗元的谪柳诗使人们得以了解唐代柳州的面貌,有不可忽略的民俗价值;另一方面柳州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柳宗元诗歌创作的源泉,拓宽了诗歌创作的路径,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柳宗元

    前言 前面两篇文章,是学习唐宋迁谪类五言律诗,今天开始欣赏几首这个题材的唐宋七言律诗。首先,还是从唐诗开始,自然少不了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诗人,李白七律少而不精,没有入选也不奇怪。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孤独的狼群标签:柳宗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

  • 大唐才女刘采春与元稹的情爱纠葛:最终被抛弃,后来不知所踪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刘采春

    刘采春,假如这个人不是和元稹有联系,想必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过多的痕迹。她生平不详,不过据专家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刘采春与这个名字一般,有着春天般明媚的模样,还有着黄鹂一样的嗓音,那天籁之音吸引了大家的驻足,她被后世誉为“唐代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女性,可能受限制于身份,无法

  •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什么?我被萌娃问蒙圈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王之涣

    古人写诗词,本意并不在于附庸风雅,而且切实的在通过这种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物抒情亦或者借景抒情频频被用于古代诗人的写作之中。要说出现在诗词中频率比较高的几样东西,无非是云、风、雨、月、美酒、美人等。在这几个景物中,姑且讨论一下风。风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常以“春风”最为常见。李白曾写道:“春

  • 王之涣的诗虽存世仅六首,但名动当世,因被诬谤曾在家赋闲十五年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官。王之涣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

  • 只有六首诗传世的王之涣,难道连《登鹳雀楼》都保不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王之涣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

  • 从曾经的对手到李渊的大将,凭借平定萧铣一战,李靖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萧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割据长江中游的萧铣在岳阳登基称帝,并建国号为“梁”。萧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西梁皇族后裔,当时李渊所属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萧氏的影响力在南方,这也是萧铣沿用“梁”的国号的主要原因,百姓思梁,他可以获取民心。此时的唐王朝自身难保,北有刘武周、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

  • 没落皇族萧铣,拥兵40万却为李唐所败,其崛起过程注定了自身败局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铣

    唐朝建立后,开始扫荡天下割据势力,来完成它的统一大业。唐朝在歼灭刘武周后,天下的形势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雄割据北方,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雄踞长江下游。李唐扫荡完北方割据势力后,把目标投向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粮草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长途作战本来拼的就是后勤补给,李唐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 隋末最无能的帝王萧铣:拥兵40万占据半个南方,却不战而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萧铣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若谈起哪个时代称得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于一体的巅峰时期,那么隋唐一定是力压群芳,夺得魁首。在那段辉煌无比的时代中,其涌现出无数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草莽好汉,似乎连往常身份卑微的女子,也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后人的眼中,这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的隋唐时期不仅

  •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萧铣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