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帖》,又称作《夜来腹痛帖》。
是唐朝人临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麻纸摹本。
墨迹为王羲之晚年风格的草书,七行五十八字。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此帖被刊刻在《淳化阁帖》中。
明朝时被录入《东图玄览》一书中。
《上虞帖》全文为: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大意是:
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的某一天夜间。
王羲之因为突然肚子疼,不能去和久未相见的朋友相聚。
于是写信给朋友,表达内心的遗憾,信中还提到了亲戚朋友的一些近况。
其中修龄是从弟王胡之的字。
重熙是妻弟郗昙的字。
安指的是太傅谢安。
根据印文、题跋可知。
此帖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南唐皇家收藏。
上有“集贤院御书印”的骑缝印文。
北宋灭掉南唐,《上虞帖》很可能做为战利品,被收入汴梁城的皇宫。
上面有“晋王羲之上虞帖”、“政和”、“宣和”字样的泥金书题跋和双龙朱文圆印印文。
可见此帖曾是宋徽宗赵佶爱不释手的藏品。
明朝时期,《上虞帖》一度为晋王府收藏。
万历年间转入书画鉴赏家韩逢禧手中。
清朝初年,又转为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珍藏。
嘉庆年间,其主人又换成了翰林商载。
清末为书画家程定夷所有。
《上虞帖》虽然不是真品,却依然被列入国宝系列。
不仅仅因为年代久远,主要是其临摹水平相当高超,堪与原作媲美。
书画鉴赏家詹景凤评价称:“唐摹之绝精者。”
1969年,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上虞帖》。
当时的专家鉴定为赝品,后弃置一旁。
直到1972年,才被专家确认为唐代摹本的珍品。
1975年,《上虞帖》经修复,焕然一新,书画界为之震惊。
后被精心珍藏至今,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