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鬼在前文《东晋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亮、王导”,桓温为什么不高兴?》中提到,东晋权臣桓温一直有篡位之心,不仅废了皇帝,还说出了“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名言。然而直到去世,桓温都没有能篡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而士族门阀的巅峰时代就是东晋。从建立时的“王与马共天下”开始,东晋本质上是士族门阀组成的联合体,东晋皇帝只是联合体的共主而已。东晋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极为稀薄,皇权不振,大出风头的都是士族门阀。
不过联合体意味着没有士族门阀能做到一家独大,只能一起维护司马家的共主地位,这也是存在感稀薄而又皇权不振的司马家能保住皇位的根本原因。从“王与马共天下”开始,东晋朝廷基本上是以皇帝为共主,士族推举出来的代表负责日常执政,实权由各家士族门阀共享。
正因如此,桓温篡位的最大阻碍并不是东晋皇帝,而是与他同在联合体里分享权力的其他士族门阀。只有把其他士族门阀搞定了,桓温才能篡位,否则就是沦为第二个王敦。于是桓温掌权后对内推行土断,打击异己,清除反对派;对外西征成汉和三次北伐,积攒政治资本。
然而桓温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桓温对内虽然沉重打击了东晋的士族门阀,但没有真正改变东晋是士族门阀联合体的本质,桓温篡位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的阻碍。桓温的对外战争更是以耻辱性大败收场,反而严重打击了桓温的威信。
士族门阀联合体的本质是司马家保住皇位的根本原因。桓温没有改变东晋是士族门阀联合体的本质,自然也就不可能取代司马家成为皇帝。于是东晋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大司马、扬州牧、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南郡公桓温最后也没能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