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桓温未及篡位就病卒,他的家族后来怎么样了?

桓温未及篡位就病卒,他的家族后来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 访问量:4224 更新时间:2024/1/16 16:50:18

桓温权臣之路

桓温出身名门,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大儒桓荣,高祖辈桓范死于高平陵之变,到了西晋时,桓氏已经没落。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桓父桓彝积极结交名士,成为“江左八达”之一。

苏峻之乱时,桓彝被造反的将领杀害。史载,为报父仇,当时年仅15岁的桓温,白天勤习武艺,晚上枕戈而眠,最后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仇家三子,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不但侠义豪爽,而且姿貌伟岸,气度不凡,所以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太守,加辅国将军。

桓温的权臣之路始于灭成汉之战,当时他为荆州刺史,在没有得到晋廷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发兵灭了成汉。因为功大于过,再加上桓温灭汉后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晋廷只好以升职来抚慰桓温,他被加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后来,琅琊王司马昱执政,为了对抗桓温,他请出了隐士殷浩,但殷浩太不争气,北伐失败让桓温更加势大难制。

桓温素有野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他也开始谋划北伐。

桓温共进行了三次北伐,除了最后一次,都还算成功。第一次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顺利进入关中,收复长安。但不久就因为粮秣不继,携三千多户关中百姓撤出长安。

第二次北伐是最成功的的一次,不仅收复了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大片失地,而且在伊水之北大破姚襄,收复了洛阳。

然而最终的结局还是一样:他在上书晋室还都洛阳遭拒后,只象征性的留下两千余人驻守洛阳,护卫皇陵,然后将三千多家洛阳降民迁到江汉平原,班师回朝。

369年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第三次北伐,结果被前燕名将慕容垂大败于枋头,晋军死伤三万余人。不过第三次北伐虽然惨败,但桓温个人却依然捞到了实惠,徐州、兖州刺史从此由他兼任,郗愔的京口兵也被他收入麾下,豫州刺史袁真因为桓温诿过于他,据寿春城向前燕投降,不久刺史之位就落入桓温长子桓熙手中,桓氏家族的实力已经发展到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

篡位征兆已显

虽然桓温最终没有篡位,但他活着的时候已经显露除了篡位之兆。公元371年,桓温在收复寿春,杀死袁真的儿子袁瑾(当时袁真已病死)后,问谋士郗超:“此役足以雪枋头之耻乎?”

郗超是桓温肚中蛔虫一样的心腹,当然知道主公言外之意,于是说到:明公当行伊尹霍光之事,才能震慑四海民心。

桓温原本的打算是想北伐得胜后,返回江东受九锡,然后代晋自立,不料大败而回,九锡谈不上,篡晋也不得不放慢脚步。思来想去,也只能走废掉皇帝司马奕这一步棋。

同年11月,桓温散布小道消息说“帝素谨无过,而床笫易诬”,就是诬称皇帝在床笫的问题上能力不行,然后在年底亲自率兵还于建康,派人给禇太后捎话,要废掉司马奕。

禇太后深知权臣势重,阻止也无济于事,而司马奕又非亲生,不如顺水推舟,于是表示赞同废立之举。

次年正月,桓温集百官于朝堂,宣示太后废立之诏。于是司马奕“著白帢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正式成为废帝,元帝少子司马昱登基,史称简文帝。

桓温行废立之举后,将武陵王司马晞免官软禁于家,又将殷浩之子殷涓及庾亮之弟庾翼等人族诛。从此,桓温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史载,侍中谢安远远望见桓温,竟下跪拜礼。桓温惊问其故,谢安答:“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可见,连当时的名臣谢安都将桓温当皇帝看待了。另外,当时桓温的心腹郗超虽然职位不高,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是桓温的智囊,因此“皆畏事之”。谢安曾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前往郗超府中拜会,两人从早至午,都未等到接见,王坦之忍受不了,欲离去,谢安拉住王的袖子说:“难道就不能为了宗族再忍耐片刻吗?”

新被拥立的简文帝司马昱,是个貌美儒雅的玄言大家,本身就只善于清谈,对政治既不拿手,也不热衷,再加上“常惧废黜”,因此“拱默守道”,一切军国大事全交由桓温处理,他自己只做个皇帝幌子。

而且这个简文帝也没什么福分,当皇帝才八个多月,就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他连发四道急诏,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不愿离开自己的老巢姑孰,于是“温辞不至”。无奈,简文帝强撑病体,亲自写信,让这位大司马“以周公居摄故事”,并表示愿意效仿昭烈帝“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然而此信却被王坦之截留,他在简文帝床前亲手撕碎,表示:“天下乃宣帝、元帝之天下,怎能想给谁就给谁?”于是简文帝就让王坦之把诏书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当时,朝中群臣不敢拥立太子司马昌明为新帝,想等桓温还朝后再做决定。尚书左仆射王彪之临危决断,拥立年幼的太子继位,是为孝武帝。褚太后本已下了命桓温行周公故事的诏书,也被王坦之谏阻。

桓温知道后,深狠王坦之、王彪之二人,“形于颜色”。

373年三月,桓温提军入朝建康,晋廷“百官拜于道侧”。桓温陈兵卫,接见百官,“有位望者皆战慄生色”,王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只有谢安一人“从容就席”。

桓温也为谢安怡然之态而折服,便笑着命左右撤去壁后近卫。谢安曾经在桓温手下为官,为大将军司马,两人算是“老朋友”。至此,二人谈天说地,忆旧言朋,气氛为之一新。

正是由于谢安的镇定、从容,在外有强臣、内有幼主的危局下,晋室得以保存。

在建康停留了14天,桓温旧疾复发,便拥兵返回姑孰。病重之时,桓温不断派人示意朝廷加九锡给他,想临死前过把皇帝瘾。

然而这一切都被谢安、王坦之两人所阻,他们不敢直接回绝,只是采取拖字决。

这一拖不要紧,桓温却再也看不到“九锡”了。373年7月,桓大将军病死于姑孰,年62。晋廷以霍光之礼葬之,追赠丞相。

家族存续:一人保全家族,一人祸及满门

桓温的皇帝梦虽然被谢安、王坦之二人所阻,但也救了桓氏家族,如果他临死前篡位,必将祸及桓氏满门,就如他的儿子桓玄那样。

桓温有兄弟四人,他为长兄,其中四弟桓冲才识最渊博,谋略最出色,也最受桓温器重,所以桓温临终前,命桓冲袭领其众。桓温世子桓熙和弟弟桓济不服,与四叔桓秘密谋杀桓冲,桓冲事先知其谋,秘密逮捕了两个无才无能的侄子和四哥,然后表奏桓温幼子桓玄为桓温之嗣,袭封南郡公。

史载,桓温病重时,桓冲曾问大哥死后如何“处置”谢安、王坦之。桓温说:“渠等不为汝所处分。”大多数史家认为,桓温的意思是,自己活着,王、谢不敢立异;自己死后,王、谢非桓冲所能畏服。如果杀掉二人,于桓冲无益,而且大失人心,所以不能杀死二人。

而桓冲则做得更彻底,他不仅没有杀掉王、谢,反而自请解去要职,外任扬州,把朝中大权让给谢安。

这个决定被当时的桓氏党众所反对,郗超亦极力劝阻,但桓冲心意已决,完全没有为放弃扬州刺史这个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感到可惜,当年就改任徐州刺史,出镇京口。

而桓冲这一温良敦厚、尽忠于王室之举也为他赢得了满朝赞誉,此后,谢安执政,正因为有桓冲的存在,桓氏家族既未受到打击报复,也未受到猜忌。

桓温死后,三弟桓豁升任征西将军、都督荆、梁等五州诸军事。谢安执政后,升桓豁为大将军、开府,桓豁辞让,但不被准许,桓豁于是追溯自己以前蜀地失守之事,以自己“威略不振,所在覆败”再次上书辞让开府,谢安才勉为其难同意。后来桓豁与桓冲合作,侵扰前秦淮泗、沔汉一带。一年后病逝,获赠司空,谥号“敬”。

桓豁死后,孝武帝以桓冲为荆州刺史,都督江荆等七州,以及扬州之义成、雍州之京兆、司州之河东诸军事,并领南蛮校尉,持节镇江陵,不仅封赏更胜从前,而且桓冲出发时,孝武帝亲往西堂饯行,谢安更是送行至溧洲。

后来,苻坚南侵,襄阳失陷,桓冲所保举的襄阳守将朱序被擒后降秦,战后,桓冲自请解职处分,孝武帝不许,桓冲就“惭耻不安”,闭门谢客,羞于过问政事,孝武帝竟派左卫将军张玄之去桓冲家“咨谋军事”,并“三请之”。

后来在淝水大战中,朱序临阵大叫“秦军败了”,立功又回到晋朝。桓冲为此更是惭恨,加上一直身体多病,竟在东晋大胜之时,发病而卒,年57。晋廷赠桓冲太尉,谥“宣穆”。

桓冲厚道好人,也算善终。

四弟桓秘因参与谋害桓冲一事,被赶出家族,不久即郁郁而终。

二弟桓云,官至建武将军、江州刺史,卒于桓温前。

桓温有六子。长子桓熙、次子桓济杀叔不成,送至长沙囚禁,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第三子桓歆早死;第四子桓祎生下来就是个傻子,“不辨菽麦”;第五子桓伟忠厚笃实,为官清明,历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三十多岁病死;袭爵的第六子桓玄最有名,曾一度称帝,但最终也导致了桓氏宗族族诛的结局。

桓玄是桓温庶子,也是幼子,桓温去世时,他年仅六岁,但已经表现出了枭雄的潜质,当时,桓冲离任扬州刺史,原属桓温的文武佐吏来向桓冲告别,桓冲摸着他的头说:“这些都是你家的故吏啊!”桓玄听后掩面痛哭,众人皆感动。小小年纪就知道收买人心,可见其有多么早慧。

桓玄长大后,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但他自恃门第高贵,以英雄自居,令人望而生畏,朝廷也不加重用。23岁时,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

后来,桓玄出任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便发牢骚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不久心中愤愤不平的他上书孝武帝,言父亲北伐功业,拥立大功。言下之意,皇帝应该重用功臣之子。桓玄的奏疏写得十分精彩,但一到朝廷,就石沉大海。

桓玄没办法,只得回到荆州的治所江陵,江陵是桓氏发迹之地,故吏宾客遍布。史载,桓玄凭借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当时的荆州刺史殷仲堪就因此与他深交,而桓玄也打算借助其军力,因而也取悦于他。桓玄便在此蛰伏。

396年,孝武帝去世,司马德宗即位。安帝是个著名的白痴皇帝,连冷暖饥饱都不自知,朝政大权很快便旁落在会稽王司马道子之手。不久司马道子采纳心腹王国宝的建议,决定削弱方镇兵权,兵力强盛的青充二州刺史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听到消息,惴惴不安。这就给了桓玄机会。

桓玄游说挑唆,力劝殷仲堪联络王恭起兵,殷仲堪与王恭一拍即合,两人于397年4月,以诛王国宝为名起兵,司马道子本就无才无德,现在一见闯下大祸,立刻“果断”地杀了王国宝,王、殷这才暂时罢兵。

次年,王恭再次起兵京口,但不久就出师不利被杀。早已鸠占鹊巢的桓玄被推为盟主,同时他与殷仲堪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化。399年,荆州发大水,老百姓叫苦连天,桓玄见时机已到,趁机西上,袭取了巴陵,将殷仲堪杀死。

400年三月,桓玄一举夺得荆、江二州,上表朝廷,要求任命自己为荆江二州刺史,朝廷碍于孙恩叛乱正烈,不敢不从。于是桓玄开始独霸荆楚,广树心腹,厉兵秣马,积极谋求篡位。

401年,孙恩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趁机勤王起兵,完全控制了长江中上游,不久孙恩北走,但桓玄还是不让长江上游的粮食运往建康,致使建康的粮价飞涨,老百姓只能用野菜和谷皮充饥。

402年,实在忍受不了缺粮的司马道子派儿子司马元显讨伐桓玄。桓玄也率兵顺流而下,以讨伐司马元显为名,直逼建康。纨绔子弟出身的司马元显根本不是桓玄的对手,战事稍有不利,便丢下军队一路逃回京城。桓玄如入无人之境,直驱建康。司马道子父子,相对而泣,束手就擒,不久被杀。

桓玄攻入建康后,自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自封楚王,403年12月,干脆夺了司马氏皇位,自己登基为帝,随后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封桓氏兄弟子侄为王。不久,桓玄又大兴土木,修缮宫室,劳民伤财,弄得朝野上下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404年,大将刘裕联络北府兵将领起兵,一路攻城斩将,直扑建康。桓玄大惊失色,一面对刘裕施行巫术,一面派军抵抗,但他的军队哪里是刘裕的对手,一见北府军,就一溃千里。桓玄率领宗族,在几千亲信的护卫下,仓皇出逃至寻阳。

四月,桓玄又逃到江陵,收集2万兵马和大批楼船、器械,准备负隅顽抗。五月,桓玄自江陵率舟师东下,和刘裕大战于武昌,结果再次大败而逃。最终走投无路的桓玄,在逃亡汉中的路上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年36岁。

桓玄从称帝到出逃共80天,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桓玄死后,他的堂兄桓谦等人继续作乱,直到晋安帝义熙六年才被全部平定,桓氏家族也被族诛。

桓玄的身死族灭,也验证了桓冲当年的正确。

令人惋惜的是桓温,他未能开基立业流芳百世,却因篡位之心而骂名千载。曹操司马懿、高欢之流,死后还能在地下做开国皇帝,而桓温呢,只吃过不到一年“宣武皇帝”的冷猪肉,整个家族就因桓玄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可悲可叹!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曹操与桓温——欲行大事者,为何身后都颇具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妖火说历史V标签:桓温

    在我国古代,“加九锡”是人臣的最高礼遇,一般没有极其特殊的功劳是不得也不敢受封的。而在王莽以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加九锡也成了权倾朝野乃至篡位者的标配。比如曹操、孙权、司马昭、刘裕、萧道成等;也有推辞没接受的,比如蜀汉尚书令李严就曾建议给诸葛亮加九锡,被其婉拒;司马懿在世时也没有加九锡,到其子司马昭时

  • 桓温北伐趣闻:叛徒打叛徒,两败俱伤时桓温来捡漏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桓温

    永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356年,晋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占据许昌的姚襄。姚襄本听命东晋朝廷,殷浩北伐时,姚襄临阵当了叛徒,并直接导致殷浩北伐失败。后来他先屯于淮南,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同时派使者上疏晋廷罪状殷浩,后又听从其将佐的建议,称大将军、大单于,带兵

  • 世间奇男子伟丈夫桓温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桓温

    恒温,字元子,典型的豪门公子,其父是恒彝,在驻守宣城的时候,被江播所害为国捐躯。东晋追授其为廷尉,一等男爵。当时恒温不过15岁,身怀家仇。时刻都想亲手宰杀仇人。替父报仇。不料江播病死,父亲死了,那就儿子偿还,就在江播的吊丧的灵堂之上,恒温身怀利刃,闯入灵堂,出其不意,一刀下去斩杀江播长子江彪。趁众人

  • 篡位登基的驸马爷桓温

    历史人物编辑:娱在笑牛标签:桓温

    东晋穆帝登基以后,庾氏逐步失势。大驸马穆帝的姑父,东晋明帝的女婿恒温逐步执掌国政,可以说人气,才气,运气,都让恒温占全了,而且恒温此人天生领袖气质,文武兼资。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拉开帷幕大驸马恒温有灭国(成汉)之功,逐渐掌控东晋朝局,可以说,自打东晋立国,东晋皇帝就没有当过家,不过是几个权臣来回秉政而已

  • 桓温为何不杀谢安,如果谢安早于桓温而亡,桓温称帝也未必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神秘天策上将标签:桓温

    桓温篡位称帝没有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过于求稳和心善,实际上他当时是政治环境远远高于刘裕。桓温又是世家大族,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又是晋明帝的女婿。妥妥的头号外戚,功绩也是不浅,灭亡成汉,三次北伐,击溃姚襄。没有篡位成功也和运气差点有关系。谢安这人真没有多大的本事,最大本事就是运气好,淝水之战完全是老天

  • “貂不足,狗尾续”:司马伦糗事,亲政百余天被赶下朝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司马伦

    魏晋南北朝武帝司马炎继承了祖父司马懿的“功业”,老爹司马昭的“功业”,开创了“三国演义”,并为终结“三国之乱”立下了丰碑。但他也留给后人两份“劣等传承”,一份是把自己的愚蠢之子司马衷立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那位在饥饿中高呼“不如吃肉”的晋惠帝。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自己的亲弟,被大封特封,这才导致了“八

  • 为了反对司马伦,三王起兵,开启了西晋内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瞭望标签:司马伦

    洛阳郊外北芒山巅,狂风骤至。司马懿鬼魂现身,降下圣言欲辅佐司马伦执掌西晋,天下大震。不信邪的齐王等人欲废黜司马伦,但仙人突临嵩山布下大阵,齐王所部兵马大败。谁在操弄鬼神?公元300年,盛极一时的西晋京师洛阳,突然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皇后贾南风被毒死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内,贾氏灭族。国家栋梁张华、裴頠全族

  • “狗尾续貂”的司马伦如何能坐上西晋的皇位?是靠颜值还是才华?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司马伦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专注高质量历史文章,文章较长喜欢的可以关注支持一下!欢迎关注转发,留言。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即皇帝位,改元建始,虽然司马伦经过贾后乱政与淮南王争权后成功上位,但是目前西晋的形式不容乐观,这一时期有实力的诸侯王不在少数,这也直接决定了他这个皇帝做不长久。司马伦称帝,

  • 历史上真实的司马伦,为人庸鄙,篡夺侄孙的皇位,掏空司马家根基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司马伦

    文/格瓦拉同志《虎啸龙吟》第二集中,导演让柏灵筠为司马懿所生之子司马伦上场,并将其塑造为一个聪明早慧、乖巧可爱的“小人精”,也预示着将来必大有作为。然而历史上的司马伦形象却与此大相径庭,此君不仅庸鄙不堪,而且权力欲极强,为了皇位不仅把侄孙晋惠帝尊为太上皇,还把西晋的江山搞得一塌糊涂,由此引发诸王之乱

  • 羊祜(西晋军事家)是蔡文姬的亲外甥;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李白和贺知

    历史人物编辑:眼镜说数码标签:羊祜

    羊祜(西晋军事家)是蔡文姬的亲外甥;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李白和贺知章亦师亦友,贺对白有知遇之恩,贺谓白“谪仙人”;李白和孟浩然是好友;“茶仙”卢仝是卢照邻嫡孙,卢仝和贾岛为好友;卢照邻曾拜药王孙思邈为师炼制丹药调理身体;韩愈对贾岛(诗奴)有知遇之恩,贾岛给韩愈写过诗;贾岛和孟郊好友,并称“郊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