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死得很惨,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被关在囚车上,到了法场以后,几十名士兵朝着他的头撒尿,崔浩哭声震天,行人无不掩面,史书记载,自古以来,宰相被杀,就没有像崔浩这么斯文扫地的,而下令这么作践崔浩的人,正是一直以来对崔浩信任有加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对崔浩,拓拔焘不是一般的信任,他曾经对别人说,我从来征战,碰到决策不了、但最终能成功的选择,都是崔浩教我的,拓拔焘还说,我一举一动,都要咨询崔公的意见,他所预料的事,从来就没有失算过,太武帝此言非虚,他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确实对崔浩是言听计从,倚为心腹的。
但为什么,即便是这样的信任,最终也还是杀了崔浩呢?而且,还要在死前赐下那样的侮辱?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因为崔浩在写作北魏的国史时,揭露了拓跋氏祖先的短处。但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真正原因,在于崔浩的人品,这些年来,因为自己的为人处事实在有问题,崔浩得罪的人已经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树敌太多太多,这或许才是他最终死于构陷的致命原因。
本来,我们就来回顾崔浩的漫漫作死之路,到处树敌的崔浩,树过最大的敌,应该是拓拔焘的太子——拓跋晃,史书上记载的两人最早的矛盾,是这么产生的:崔浩在当政时,某次,任命了几十个地方官,但这些任命却遭到太子的反对。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可能类似于东汉时期的察举:由地方官吏推荐人才入仕,这些人在到了朝廷以后,先在各个衙门里充当郎、吏一类的基层办事人员,然后等到了某个特定的年限,再择其优者外放为地方守吏。
可如今崔浩任命的这几十个人,却没有经过这个程序,而是直接就外放到地方上做长官,因此,太子的不赞同主要集中在人才选拔本是州郡的事,如今你却非要横插一杠子,其次,非要自己选也不是不可以,但总归还是要注意一下程序的,可以把这些人补为郎吏,把之前先选好的人外放出去,不然的话,那些人的升迁之路就断了,崔浩在执政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必须扶持河北的汉人大族,请注意,不是扶持汉人,而是扶持汉人大族,尤其是那些跟自己有姻亲的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