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陶渊明考论”观其“诚之以求真”的人生哲学

从“陶渊明考论”观其“诚之以求真”的人生哲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漂流向海 访问量:896 更新时间:2023/12/25 5:23:59

人们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大多是通过他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田园诗歌,其实,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的五柳先生其人,远不止一个“田园诗人”这么简单,他的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谜点,而千百年来,学习和研究陶渊明的著作献说是汗牛充栋也并不为过,他的很多选择和行为背后的思想、态度及渊源,都值得去细细考量。

《诚与真:陶渊明考论》正是这样一本对陶渊明的生平、作品、精神世界、文学风貌进行深入研究讨论的作品,书中主要以陶渊明的“诚与真”为线索,对于那些存在争论和谜点的问题与话题,通过翔实丰富的文史互证和擘肌分理的分析对比加以论证,其中不乏许多新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从“温故”中“标新”,从研究对象的时代和作品的理解入手,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来自多方面的、多时代、多角度的论据和视野将陶渊明的“诚与真”阐释得更加系统、立体,全面揭示了陶渊明的历史世界、精神天地与文学风貌。

研究陶渊明绝非易事,难就难在他身上的这些“谜”。正如作者刘奕在前言中所言:“陶公如象入水,人只是浮水而过,如理解这种彻底之实?他如羊在树,地上痕迹扫地都尽,研究者又当如何追寻踪迹?更难的是,将这至实至虚的二者结合在一人身上,理解之,描述之,剖析之,岂不大难!”

追本溯源难,实事求是亦难,刘奕“这本小书与其说是我的陶渊明研究,毋宁当视为个人对陶渊明的理解”虽是谦逊之说,但也正可以看出其不迎合潮流、脚踏实地的风格品质。

书中从陶渊明的门第出身开始进行详细推敲,对于“陶渊明家族本是寒门”“陶渊明家是破落户”的误会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细读论证逐一击破,以有力的论据证实“此理不通”。

要弄清陶渊明是否“出身寒门”,就势必先要厘清寒素、素族、寒士、寒人以及庶人这些概念,事实上,自称“素”者不一定就是寒人,他们仍可能是士族,在当时,士庶之间区别的严格程度要远高于士族内部的尊卑之别,对门第和品级起决定性作用的也不是贫富差距,而是姓氏与父祖官位。据载,陶渊明祖父是郡守,父亲是县令,这样的门第绝对不能说是“出身寒门”。相反,陶渊明非但不是“出身寒门”,反而是出身高门。

但是显然,陶渊明从“起为州祭酒”时,就已经十分淡然,相较于其他士族子弟二十不到的年纪就出来做官,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才初入仕途,正是因为他并不十分看重这些,对于士族间的彼此彼时以自高,陶渊明也不甚在乎,正如作者所言,“他所不满的,是人间的贪婪、奔竟与残酷,至于门第之高下、一己之得失,他看得比较淡”,这些在他的诗文中也可以感受得到。

然而现实总是不得不去面对的,他不愿为官,可还得养家糊口,一脚踏入了这仕途,却又深感难以忍受,“越是曾经不屑为官,出仕以后越会敏感,自尊心也越强”,这中“性刚才拙”的自我认知也导致陶渊明出仕不久便迅速辞官了。

对于辞官这一举动所带来的的名气,陶渊明也并不为之所动,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政治操守,虚与委蛇的拉拢与推崇、俸禄大减后的一贫如洗,都不曾改变其毅然决然地辞官而去,豁达恬淡的陶渊明在辞官一事上却表现出其性格决绝、峻烈的一面。“性刚即有傲骨,即不能平”,不屑于、也做不来官场中的规则和事物,那便索性归去来兮吧。

在对陶渊明作品的考证上,作者选取了六篇最争议性、话题性的诗文进行考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陶集第一名篇《饮酒》其五中的“见”与“望”之争了。

众所周知,在我们学过、背过的诗句中,这句话一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实际上,究竟是“见南山”还是“望南山”,从古至今一直都各有论说。主“见”者多从艺术效果上考量,而主“望”者则是多由考据入手。其中,主“见”一派中,苏轼的观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流传至今,但“望”字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文选》之中的,那么此二者又该如何取舍呢?

经过一番考论,作者在书中做出这样的结论,“望南山”与“见南山”都是早期流传下来的文本,二者既同时流传,又存在竞争的关系,而对它们的接受程度形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在于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再者,于作者主观上来看,陶渊明是有炼字的意识与实践的,所以他也更倾于“见”字才是陶渊明的选择,也更能体现其“经历宦海沉浮之后所领悟道德超越痛苦的澄明”。

其实无论是陶渊明出世入世的经历,还是其诗文作品的考论,都是他“诚与真”的人生行思的一种体现,作者在这里用“诚之以求真”来概括其同时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两面的独特的人生哲学。

“真之境”是陶渊明思想上的自觉追求,也是他最后所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是一种自然境界,“既是庄子哲学齐一大化之真,也是郭象理论尽性任性之真”,陶渊明以之为理想,并切身去实践,“笃实而认真地活着”,此乃陶渊明之“真”。

而“诚”是道德天性的完全实现,“诚之”是展开和实现道德天性所做的功夫,此二者之概念皆出自《中庸》,《中庸》“至诚尽性”的观点也与陶渊明对生命的理解不谋而合,陶渊明一生都在以“诚之”的方式求其诚,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正如作者所写:“陶渊明的作品极好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真诚的人,一个忍受着现实的痛苦的人,如何经由心理建设而获得力量,一次又一次进入人生的‘真之境’。”

由此可见,“诚之以求真”正是对陶渊明人生哲学与实践的概括。

我们如今所接受的大多是陶渊明被“固定”下来的形象,事实上,陶渊明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远不及此,《诚与真:陶渊明考论》中的许多观点可以说刷新、甚至颠覆了人们的刻板认知,或许这些观点依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再次更新,但无论到了何时何代,陶渊明敢于冲破“久在樊笼里”的束缚,毅然决然追寻“复得返自然”之桃花源的精神和勇气,保持疏离却不厌世,不屑官场却自有安放身心的小天地的精神境界,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标签: 陶渊明

更多文章

  • 陶渊明:一生婚姻坎坷,经历三任妻子,生了五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的伟大思想家。陶渊明的文学思想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人们肯定熟悉陶渊明的作品,比如说《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等。陶渊明一生已结过三次婚,前两任妻子

  • 历史上的今天:侯景之乱结束;此一人错生帝王家,却让陶渊明为后世熟知

    历史人物编辑:闲言碎语说历史标签:陶渊明

    历史上的今天:公元552年5月26日,侯景之乱结束 历史上才华横溢而又做了亡国之君的不在少数,最著名的怕要属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以及发明了“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了。此二人皆在艺术造诣上天赋极高,却偏偏生在帝王家,落得个亡家破鼎的结局。皇帝犹是,太子亦如此。中国历史上文学才华排在前列的太子,当有南

  • 隐士中的偶像陶渊明是怎么一步步被塑造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让后世之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因该就是他品性高洁,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然充满着政治理想,但受制于当时朝廷的昏暗,他宁愿自己过着清贫的隐士生活也不为钱粮而从政。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想问,到底谁让陶渊明成为了隐士的代表和偶像?谁又传播了陶渊明精神?其实寻找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宋晋之际,陶渊明其实已

  • 陶渊明辞官隐居并非因官场腐败,其实是躲灾避祸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陶渊明

    东晋名士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东晋文人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品德高洁的隐士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去彭泽令的故事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称道,也称为了中国文人中有骨气的代表。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一提到陶渊明,立刻就会

  • 不慕富贵只羡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唐宋风华标签:陶渊明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秦四晃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时期的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鼻祖。不慕权贵,不恋权栈,毅然决然丢下乌纱帽而回家种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番精彩。据《晋书》记载,东晋安皇帝的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受命担任彭泽县

  • 《向往的生活》首播风味依旧,假装陶渊明,其实装蒜又悬浮

    历史人物编辑:佳豪说科技标签:陶渊明

    5月8日夜间,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第四季首播。这档综艺备受期待,原因也相对简单,城市生活的观众太需要一种田园式的内容来完成大家对于农村人文自然风景的想象力了。只从这个观众特定需求来看,《向往的生活》绝对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慢综艺节目,能够让大量观众欲罢不能。这档综艺的最大精髓,就是黄磊给大家做饭。第一精

  • 大明舰队宣威于四海,巧遇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

    历史人物编辑:蕾蕾搭配秀标签:陶渊明

    郑和的船队在公元一四零六年的七月中旬拔锚驶离了爪哇,朝着西北的方向前进,目的地是满剌加,满剌加又称马六甲。三天之后,大明舰队抵达了麻逸冻列岛。郑和原本要赍玺书赐物给该地的首领,后来看到这小岛服属于爪哇,而且除了煮海水为盐,酿甘蔗为酒之外,并没其他珍贵的方物,于是仅停留了一天,观察一下岛上的田野民俗,

  • 寨沙侗寨,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来种花标签:陶渊明

    《20230323阴-从寨沙侗寨到遵义》《万里随行录22-从寨沙侗寨到遵义》昨夜春雷雨密音,晨山远雾沐青林;淙淙流水黄花近,向上梯田望谷深。昨夜梵净山雷雨,惊雷伴着雨声淅淅沥沥。晨山云雾缭绕,雨后山色愈新,春草、新芽衔露珠,河水潺潺尽欢声。跨过锦江河,寨沙侗寨近在咫尺。河边银杏树绿绒垂挂,新芽伴生,

  • 陶渊明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名潜。世人称赞他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曾经任职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时任彭泽令,当了八十多天,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弃职归隐,躬耕田园。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陶渊明自幼学读儒家的各种经典书籍,喜欢思考事情,有自己

  • 安徽池州有一座陶公祠,为纪念陶渊明而建造,可以感受陶公遗风

    历史人物编辑:落榜进士标签:陶渊明

    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