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陶弘景归隐林泉43年,拒绝萧鸾与萧衍的征召,但萧衍仍常咨询国事

陶弘景归隐林泉43年,拒绝萧鸾与萧衍的征召,但萧衍仍常咨询国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 访问量:2045 更新时间:2024/1/7 8:16:45

中国历史上少有真正的隐士,即便是那些求仙访道,啸吟泉林的道士或心怡伽蓝、避世浮屠的僧人,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出世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身在山林,却心系庙堂,常常以在野之身参与政务 ,名不为朝臣,实无异于官吏。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甚至被冠以“山中宰相”的美誉。据《南史·陶弘景传》载,他在“山中”隐居修道,梁武帝每有疑难不决之事,常常咨询于他,把他看作是不在庙堂之上的“宰相”。“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既然陶弘景有如此治事之能,为何又要隐居于“山中”,既然已经隐居于“山中”,又为何能成为“宰相”?难道是徒有虚名,隐居山中只是为了靠“终南捷径”攀附权贵吗?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入世到出世——比起宴饮郊游仕途新贵陶弘景更乐于茅山修道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宋孝建三年(456年),死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八十一年的人生历经宋、齐、梁三朝。因隐居华阳,自称华阳隐居先生。

陶弘景出身士族家庭。祖父陶隆善药术、精书法,官至南海西平县令,监新会郡(五品郡太守)。其父陶贞宝除了擅长医药、书法之外,亦好读书,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天资聪颖,四五岁时就可以以芦荻为笔,画灰学书。六岁书法已成,八九岁时读书千余卷,十一岁做司徒左长史王钊之子王昊的侍读博士,十五岁写出《寻山志》,可见文采斐然。

陶弘景

成年后,他与南朝士子一样,怀着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志向,奔波于求仕之途,先后做过诸王侍读和振武将军、齐左卫殿中将军、奉朝请等。加之其人神仪明秀,学识宏富,又善琴棋书画,精通草书隶书。因而,年纪虽轻,却已声名远播,与当时著名的文人褚炫、刘俣、江斅一起并称为“昇明四友”,为世人所推许。朝中一班文人学士争相与之结交,甚至一些位至鼎足的朝阁重臣也乐于与之来往。久而久之,陶弘景声望日隆,宫廷内外,上至王公贵胄,下至一般庶民百姓,莫不钦慕他的才华。

尽管陶弘景在朝野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但他本心并不乐仕进。于是在他37岁的时,脱下了朝服,隐居茅山,专心修道,完成由入世到出世的重大转变。

上书《解官表》——道教盛行的大背景下,仕途坎坷的陶弘景选择隐逸似乎合情合理

一面是隐居林泽野,生活清贫,一面是声色犬马,荣华富贵,出生于官宦世家的陶弘景是如何做出归隐山林的决定呢?这都要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说起:

第一、时代风尚的影响。

南北朝是历史上的分裂期,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乱世求安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此时,追求长生不死的道教逐渐为士族上层所认可、接受,并从民间走向官方。上层社会中信道者众多,乃至出现了许多道教世家。受其濡染,陶弘景亦潜心钻研阴阳五行、风角推算、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之术,对隐逸的生活十分倾慕。

第二、坎坷多磨的仕途遭遇

如果说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吸引力,那么坎坷多磨仕途生涯则成为了陶弘景隐逸的推动力。

萧道成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废帝刘昱被谋杀,刘準登基,是为宋顺帝。录尚书事萧道成掌握实权,欲发动政变,篡位夺权。出于忠君和建功立业的热情,年仅二十二岁的陶弘景第一次投身于政治斗争,他参加了司徒袁粲和刘秉等在石头城起兵讨伐萧道成的队伍,并与韩贲、糜淡三人共同起草了战斗檄文。然而,萧道成势力强大,讨伐斗争很快失败,袁粲、刘秉及其子均遭杀戮,混乱中,陶弘景侥幸逃脱。政治失败的血腥惨痛,打击了他,也警醒了他,欲通过政治上的“立功”而走向仕途的梦想由此破灭。

四年之后,即建元三年(481年),陶弘景的父亲不幸被其妾害死,这给陶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发誓“终身不娶”。三年服丧期满后,按惯例,他应正式被任命官职,但齐武帝却只授他为左卫殿中将军。陶弘景这才幡然醒悟,知萧氏并未解除对他的戒心。永明二年(484年),清溪宫修缮落成时,陶弘景进献《清溪宫颂》,博得齐武帝的赞赏。齐武帝有意要提拔他,却恰逢其母病逝,丁忧三年再次失去了升迁时机。永明四年(486年),服母丧期满后,却仅仅获得了一个有虚名无实权的“奉朝请”。

石头城政变惨败、求仕的艰辛以及家庭的不幸,一连串的打击使陶弘景身心俱疲,以致“于石头城大病七日,自此形神大变”。身在朱门广厦,虽能锦衣玉食,声色犬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官场又确实是一块是非之地,或进或退,稍有不慎,则差舛缠身,祸患临头,甚至连身家性命难以保全。相比较而言,隐居山野林泽,物质生活虽然清苦,但无案牍之劳形,无飞来之横祸,足保生命无虞。何况访名山,游大川,求仙问道,还能陶冶情操、颐养心性呢。两相权衡,陶弘景选择退隐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于是,永明十年(492),三十七岁的陶弘景上《解官表》,毅然辞官,入山修道,自此再未出仕。

隐而不仕——虽名声在外但不侍其中主,坚定而过果决的华阳隐居先生

未隐居前,他汲汲于功名利禄,壮志难酬而处境窘迫。归隐之后,反而声名鹊起,成为超尘绝俗的高洁名士,受人敬重。在最初隐居的五六,先后两位帝王诏请其出山,皆未果。

1、拒绝了齐明帝的出山诏请

萧昭业

就在陶弘景隐居的第二年,即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驾崩,皇太孙萧昭业继位。一年后,齐尚书令萧鸾独揽大权,不久又相继废杀萧昭业与继立的萧昭文,自立为皇帝,即齐明帝。萧鸾即位后,大杀齐诸王,自知杀戮过重的萧鸾,命陶弘景“东祈名山”三年,为自己消灾祈福。祭山事毕后,萧鸾欲敕迎他出居蒋山,但政局的动荡使官场外的陶弘景不愿再置身于血腥腐朽的官场,不愿再见残酷野蛮的政治屠杀,以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婉转地拒绝了萧鸾的征召。

2、谢绝了梁武帝的入世征诏

萧衍早年与陶弘景交游时就慕其高风,在夺权的过程中又多次得到陶的支持,因而即位后对陶自是青眼有加,恩礼愈笃。对待陶弘景这样身负奇能异术的得道高人,萧衍自不愿他就这么整日炼丹修道,终老于山野林泽,而是希望他能出山佐助自己治理天下。于是,萧衍三番五次备厚礼,派人入山礼聘陶弘景。为了彻底打消萧衍的念头,陶弘景特意画了一幅《二牛图》送给萧衍。画中有两头牛,一头牛散放于水草间,悠闲自得;另一头牛则套着金络头,任人执绳驱使劳作。梁武帝看后,自是心领神会,知陶弘景欲效庄子之老龟曳尾泥中,作逍遥游,也就不再强邀其出山。

由此而可见,陶弘景的隐逸决心是坚定而果断的,然而,隐居就意味治生涯的终结,他真能实现“灭影桂庭,神交松友”的髙蹈之志吗?他真能割舍下对苍生、家国的忧虑情结吗?显然是不可能,否则“山中宰相”的称号又是从何而来呐?

4、“山中宰相”——一身两任,不受羁绊,无所挂碍的不隐不仕、亦隐亦仕的独特角色

尽管悠然陶然的隐居生活逍遥自在,但陶弘景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像张良那样成就不朽之伟业。因此,当齐末宗室间为权势名利而相互争夺时,陶弘景便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思欲有所作为。

(1)大造舆论环境,助力萧衍登基

萧衍

永和二年(500年)十一月,当他获知齐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的消息时,似乎已预见“英主”的降临,陶弘景即作“水丑木”歌,三字合而为“梁”,明示萧衍封国之名,暗指“梁”将代“齐”,为萧衍夺权制造舆论。及萧衍屯兵新林,陶弘景又令弟子假道奉表称颂,以表拥护。萧衍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后,陶弘景更是施展平生绝学,以阴阳五行,风角星算之术,援引图谶,推演新王朝的国号,数处皆成“梁”字,随即命弟子往建康进呈,萧衍欣然受之。他不但证明了梁代齐为“天意”,且萧衍登基选定“祭天吉日”并卜答“享国之期”。显然陶弘景迎合梁武帝的一系列拥戴举动,深得梁武帝的“敬重”,数次欲召其出山任职。

(2)身在林泽,心在朝堂,资政顾问,风头无两

然而,陶弘景虽然介入了萧衍篡齐建梁的机密,但是他早已参透了政治斗争的玄机,决心不再卷入其中,自然数度拒绝了梁武帝的征召。但这并没有断绝他的济世之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对他的一言一语,奉为圭臬,言听计从。每次接到陶弘景从山中捎来的书札,萧衍也必焚香虔受。

由于陶弘景的资料失佚严重,现已无法考实他与梁武帝征答“征讨大事”的具体内容,但仅从史载来看,似乎陶弘景真正充当了梁武帝的资政顾问。

在呈给梁武帝的《上梁武帝论书》中,一口一个“臣”的自呼,而不是像隐士自称“某”,显然他未完全视自己为脱离红尘的方外之士。以出世之身做起了入世的事情,且朝中的达官显贵无一人可与其争锋,故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二宫及公王贵族要参候相继,赠遗未尝脱时”。

在陶弘景归隐山林四十三年的隐居生涯中,其内心所潜存的济世之志始终不曾泯灭。一边在山中修身养性,求仙问道;一边又参预朝政,筹划军国大事,一身二任。这双重身份粗看无疑自相矛盾,殊不知这正是陶弘景的高明之处。选择归隐但又不与朝廷完全隔绝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生活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既能修道养生,又能介入朝政,一举两得,而不受任何羁绊,无所挂碍。

标签: 陶弘景

更多文章

  • 守宫砂是真的存在吗?李时珍和陶弘景都已证实,但现在却无人再用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陶弘景

    在古代,有很多在现在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说守宫砂;相信现在很多人知道守宫砂,都是在影视剧和小说中吧,也不知道是技艺的失传,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反正现在已经看不到还点守宫砂的女人了;不由的让人怀疑,守宫砂这种传说中的东西,真的存在吗?关于守宫砂的最早记载是在晋朝时期,当时有一本《博物志》的古代神话志怪

  • 1500年前的陶弘景这篇“气功论”已将气功养生讲透了

    历史人物编辑:浪久以孤标签:陶弘景

    #古籍守护人#一、吐纳“吐纳”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郭靖就是跟随全真七子大师兄马钰道长学习了“吐纳”功夫之后,从此走上了高手之路。陶弘景所讲“吐纳”,也是内功,只不过这个内功,是养生的内壮功夫,不是为了打架。陶弘景引淮南王刘安的言论说,吐故纳新。“刘君安曰:食生吐伤,可以长存。

  • 宋文帝刘义隆的皇后袁齐妫,为何会因争风吃醋而被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袁齐妫

    袁齐妫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皇后,生性极为善妒。皇帝后宫嫔妃众多,为了挑选嫔妃侍寝,宋文帝刘义隆采用了晋武帝司马炎首创的“羊车望幸”之法,潘淑妃则利用技巧使得羊车总能停在自己门前,于是日渐受宠。在宋文帝宠幸潘淑妃超过自己后,善妒袁齐妫竟然就此病倒,最终一命呜呼。 刘义隆采用“羊车望幸”之法,

  • 高欢明明有个杀掉尔朱兆的绝佳机会,为何白白放走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尔朱兆

    北魏孝庄帝杀了尔朱荣以后,他的军队就转到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手里。尔朱兆为了报仇,从晋阳举兵进发洛阳,企图杀掉孝庄帝。出发时,尔朱兆命令尔朱荣生前的手下大将高欢率兵一起攻取洛阳。然而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高欢根本不愿发兵,他派遣长史孙腾告诉尔朱兆,托辞说:“绛蜀、汾胡一带的民众图谋造反,所以现在不能发兵洛

  • 尔朱荣被杀后,侄子尔朱兆趁势进攻孝庄帝

    历史人物编辑:史话笑侃标签:尔朱兆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前言:谈之色变的“河阴之变”,让尔朱荣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它将花天酒地自诩文明的那些汉化鲜卑贵族和北魏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而尔朱荣所立的孝庄帝元子攸,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一两千人都挂了,估计自己也不够塞牙缝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傀儡作用。尔朱荣

  • 尔朱兆糊涂透顶,高欢借平叛摆脱控制,反杀尔朱兆

    历史人物编辑:谏史标签:尔朱兆

    尔朱兆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的侄子,他有勇无谋。高欢是尔朱兆的部下大将,他富有雄才大略。尔朱兆非常嫉妒高欢。他们心里都很明白彼此不能相容,共事不可能长久。高欢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他总想摆脱尔朱兆的控制。很快,接二连三的机会就来了。一次,晋州一带爆发了农民起义,搞得尔朱兆焦头烂额

  • 尔朱兆被困晋阳,高欢派兵增援,志在十几万六镇流民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尔朱兆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尔朱兆遭到纥豆陵步蕃痛击,派人请求高欢支援尔朱荣死后,尔朱氏一族的势力大减。但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尔朱兆手中仍然有部分的实力。但是话又说回来,尔朱氏的势力已经随着尔朱荣的覆灭不如从前。再加上尔朱兆这个人有勇无谋,在跟纥豆陵步番几次的交战

  • 尉迟迥拥有10多万大军,为何只坚持了68天?杨坚:吃瓜群众的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尉迟迥

    我就纳了闷了!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王朝,为啥如此顺利?简直比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时,还要舒坦。难道北周就没有一个有血性的宗室和忠臣,起来反抗一下吗?哪怕是象征性的反抗也没有吗?当然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尉迟迥。尉迟迥何许人也?他至少有4重身份:第一,尉迟迥是宇文泰的亲外甥,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人。第二,尉迟

  • 北周重臣尉迟迥坐拥数十万兵马,为什么依然不能击败篡权的杨坚?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尉迟迥

    引言隋朝虽然是终结了南北朝的大一统王朝,但是真正为隋朝奠定统一基础的其实是其之前的朝代北周,在周武帝宇文邕领兵消灭了北齐之后,那时的北周已经有了经略南方的能力了,不过宇文邕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其子宣帝宇文赟又难堪大用,终于将国家的统一大业耽搁了下来。隋国公杨坚宣帝和宇文邕一样早逝,其幼子当时尚不能独

  • 韦孝宽为隋文帝杨坚打败尉迟迥,为杨坚称帝扫平障碍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尉迟迥

    杨坚父子两辈都是北周的大臣,被封隋国公,到了杨坚这一代,更是到了顶峰,杨坚继承隋国公的爵位,并且自己的女儿当了皇后,在皇帝死后,假诏掌握了北周的大权,将北周的五位王爷给除掉,基本上掌握了朝中的大权,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个外戚拥有者强大的军事实力,一呼百应,这个人就是尉迟迥,但是很快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