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刘襄被灌婴安抚回齐地是对是错?

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刘襄被灌婴安抚回齐地是对是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晓林 访问量:1576 更新时间:2024/1/19 17:11:18

哀王嗣立,其力不量。

在我国历史上,汉朝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遗憾的是,汉朝建立时,戎马一生的高祖年事已高,来不及治理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这个新创立的朝代很多地方存在着隐患。

果然,高祖死后,无数尖锐的矛盾喷薄而出,外部,汉朝面临着匈奴和南越的威胁,内部,诸吕之乱败坏了朝纲风气。在这关键时刻,高祖的长孙刘襄站了出来,和周勃等人携手稳定住了时局,事后,立下护国功劳的刘襄甚至一度有机会成为皇帝,其名望之高可见一斑。那么,高祖的这位长孙是能力超强,还是徒有虚名呢,我们可以从他和灌婴对峙一事略见一二。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襄面临被清算

公元前180年,汉朝太后吕雉因病逝世,其手中掌握的权力也过渡到了吕氏第二代掌门人吕产的手里。在吕氏失去主心骨后,早已按捺不住的朱虚侯刘章(刘襄二弟)立刻密信大哥,邀请他兴齐地之兵,和自己左右夹击诸吕:

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

刘襄掌控的齐地受到吕氏打击已久,因此在接到信后,便毅然决然地点起大军西进。吕产得知后,派遣汉军宿将灌婴去荥阳阻击齐军。

虽然灌婴已经明确接到了消灭齐军的命令,但是他却没有进攻齐军,而是在抵达荥阳后据城防守,并且派人安抚刘襄,希望这位皇孙能以大局为重退回齐地。在一番取舍之后,刘襄答应了他的要求。

刘襄的这一举动其实很出乎意料,毕竟他以地方对抗中央的举动,对于一个统一的政权来说是大逆行为。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按照一般的历史经验来说,自从刘襄做出这个行为后,他和吕氏一族必须斗到不死不休,要么是地方被中央成功平叛,要么是中央被地方彻底推翻,二者想重归于好的希望基本是零。

对于兼具法理继承基础和掌握着基本全国军事实力的吕氏来说,只有彻底消灭类似刘襄这种不安定的隐患,才有机会进一步巩固本族的统治。因此当吕产缓过这口气后,他有极大的可能清算刘襄。

站在旁人的角度看,如果真的被事后清算,那么刘襄还不如一开始就和灌婴拼个你死我活。

吕产意外没有追究刘襄的责任

出乎意料的是,灌婴和刘襄分道扬镳并向吕产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这位同时掌握着相权和军权的实际一把手,居然没有追究刘襄的作乱罪责,任由他在齐地策划:

齐王闻之,乃还兵西界待约。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吕产政治经验的严重欠缺。

刘襄反吕是必然行为,由于吕后的强取豪夺,齐地西南的城阳郡、中西部的核心济南郡、东部的琅琊郡已经全部归于吕氏势力之手,并且对刘襄形成合围之势,为了避免被逐渐蚕食直到消失殆尽,刘襄只剩下了一条险路可以选择。

刘襄反吕,对于吕产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运作得当,吕氏可以名正言顺地彻底接收富饶的齐地,既能进一步通过打压刘氏壮大吕氏,也可以用高祖长孙的性命为怀着异心的其他势力立威。

可是在关键时刻,吕产却犯糊涂了,忘记了姑姑在临终前再三强调掌握兵权的遗训。按照他的想法,吕氏已经依靠着吕后多年的经营,顺利获得了朝堂的控制权,这份有吕后一辈子心血背书的基业,并不需要通过武力镇压去巩固。

在吕产眼中,一个小小的齐王作乱是可控的,是仅仅依靠一个灌婴就可以解决的小事情,自己的精力应该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然而对于刘襄来说,他当初的决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齐军直接进攻荥阳失败风险极大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来,齐军和汉军的差距十分巨大,这种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天时方面的差距,此时吕氏牢牢控制了相权和军权,而且朝堂文武百官并没有表示出明确的反对,因此就坐实了吕氏的统治是具备了法理基础的。眼下吕氏并没有做出太过分的举动,就连刘章提出的阴谋论也是以他的猜测为主,所以刘襄并没有合理的出兵借口,齐军自然军心不稳、士气不高,战斗力存疑。

其次是地利方面的差距,从秦末开始,荥阳就被打造成了天下最重要的防守要塞,负责拱卫关中的安全。这座城不仅城防坚固、驻军精锐、物资丰富,其背后更是有粮运枢纽敖仓,绝对不能被轻易突破。如果真的在此开战,齐军作为攻方必然损失惨重,这点对于兵源有限的刘襄是无法承受的。

最后是人和方面的差距,刘襄起兵,唯一的依仗是长安城内的刘章能给他提供帮助,至于当时齐地本地的谋士和将领,虽然也有一些,但是都是不大出名之辈,也没有经受过战争的考验。相反在汉军阵营中,陈平、周勃、灌婴都是百战之将,其军事能力和战场经验足以碾压齐军。更可怕的是这些宿老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不会为了昔日和高祖的感情便去支持刘襄。

不难看出,种种证据都在表示,如果刘襄直接在荥阳城下和灌婴开战,那么齐军失败的风险极大。

刘襄在起兵反吕的初期,展示出了强大的手腕和魄力,他趁着吕氏势力在齐地立足未稳之际,迅速收回了济南郡、城阳郡和琅琊郡的兵权,再一次证明了他是齐地的真正主人。而在齐军西进的过程中,不仅魏地没有抵抗,燕地和楚地也没有趁虚而入进攻齐地,这绝对不能用运气来解释,只能说明刘襄做了周密的部署。

然而在齐军抵达荥阳后,灌婴终于让刘襄感受到了压力,虽然灌婴做出了两头不得罪的举动,但是这也明确说明他并不是真心帮助刘襄的,如果刘襄决定和灌婴撕破脸,那么失败的后果是刘襄承受不起的。

在诸多条件不明朗的情况下,刘襄只能去赌,他在赌自己就算退回齐地等待更好的机会时,吕产也没有胆量清算自己,这种自信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齐地的稳定掌控和对局势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也从侧面证明了刘襄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而非一个容易激动的愣头青。

参考文献:

【1】《史记索隐》

【2】《史记·三十世家·齐悼惠王世家》

【3】《史记·十二本纪·吕太后本纪》

标签: 刘襄

更多文章

  • 作为刘邦长孙,首倡诛灭诸吕的齐王刘襄,却因一人与皇位擦肩而过

    历史人物编辑:香茗史馆标签:刘襄

    齐哀王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在吕后执政期间,齐国屡遭割地,因此在吕后去世后,刘襄首倡诛除诸吕,并起齐国倾国之兵西进。然而,在诛灭吕氏之后,刘襄最终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刘襄乃齐王刘肥长子,父亲去世后承袭王位 早在刘邦迎娶吕雉之前,便与外室曹氏生有一子刘肥,刘邦称帝立国之后,由于燕王臧荼

  • 诛灭诸吕有功的齐王刘襄与代王刘恒谁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刘襄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这时因吕后而兴起壮大的外戚吕氏集团与刘氏皇族集团矛盾爆发。其实在吕后临去世之前,她都明了缺少了她这位强有力人物的镇压,刘氏皇族与大臣必定会发难于诸吕,因此吕后临终之前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寄希望于诸吕通过控制军队来避免刘氏皇族与大臣的逼宫。可

  • 名正言顺、功劳大的刘襄,为何当不了皇帝?看他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沟崖在则标签:刘襄

    在历史上,第一位执掌大权的女性,就是吕后吕雉了。吕雉势力极大,直到去世以后,她的势力才被铲除。在平定诸吕之战中,功劳最大,势力最强的当属刘襄了。刘襄在平定诸吕之中,功劳是最高的,刘襄是第一个发兵起势的,起到了关键的带头作用。他是第一个以平定诸吕的名义,正式向朝廷进兵的人。刘襄还让诸吕把兵权交到灌婴手

  •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长孙,为什么刘襄会继承不了帝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流年标签:刘襄

    皇帝之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谜题,正是因为刘襄按道理讲处于绝对优势,这一天生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难免会遭人嫉妒打压,也就如同一个人太正直了,世界上没人能够与之相比。那相反,嫉妒他的人多了去了,自然也就成为物极必反的过客,何况当时在整个大汉朝,也并非只有他们刘氏家族说了算,自己爷爷都忌惮的势力,何况是他

  • 大臣和宗室最早选择的都是刘襄,为何最后抛弃他,选择刘恒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刘襄

    吕后去世,刘襄在得到两个兄弟刘章和刘兴居的通风报信后,立刻举兵造反,准备进京诛杀诸吕。吕禄、吕产把军队交给灌婴,让灌婴前去平定刘襄之乱。但是灌婴走到半路,就按兵不动了,还暗中与刘襄联络,虽然没有直接说投降刘襄,但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希望刘襄杀到京城,诛杀诸吕后,朝中大臣就拥戴刘襄当皇帝。京城里,陈

  •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为何没能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刘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字数:112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在吕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年月,身为刘邦长孙的齐王刘襄,确实早早布局,一边把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安排在长安做内应。一边果断起兵,目标也很明确:诛灭吕氏外戚,浑水摸鱼拿下皇位。但等到吕氏家族伏诛后,立了大功的刘襄,只是得到了城阳,琅琊,济南三城,反而是默不

  • 刘襄和刘章因行为强势且母系实力强大故未能成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菜鸟标签:刘襄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三城,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十二年后,刘肥病薨,他的长子刘襄继承爵位,是为齐哀王。当时,由于惠帝刘盈英年早崩,吕后开始把持朝政,为扩大吕氏家族的势力,吕后将齐国切割成三大块,她先把济南郡割出来,改称作吕国,由吕后的侄子吕产出任吕王;后又把琅邪郡

  • 机关算尽,终也成空,刘襄为何没能荣登至尊?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刘襄

    太史公曰: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汉朝初期,吕氏一族以外戚身份干政,先后扶持了两位傀儡皇帝,引起了朝堂上下的极度不满。在大权在握的吕后去世后,齐悼惠王的长子刘襄和次子刘章,调动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率先举起了反吕大旗。长安的军功集团听闻消息后,也立即站到了刘襄一方,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诸吕之乱最终得以平

  •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刘襄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后,诸吕想搞政变,刘姓宗室和功臣联手铲除吕氏外戚,这场汉帝国的政治斗争以代王刘恒称帝而终。而在诸吕之乱中出了大力的齐王刘襄,不仅“落选”,还遭到了文帝和功臣集团的打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跟刘襄自身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齐国再度被吕后剥夺,刘襄心怀不满刘

  • 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也铲除了吕后余党,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刘襄

    齐王刘襄与汉文帝刘恒相比并不差,而且功臣与刘襄刘章刘兴居兄弟三人之间还立下了承诺。为什么功臣最终还是将皇位移交给了代王刘恒?在诛除诸吕的前夕即高后八年八月,平阳侯曹窋获知了从齐国返回的郎中令贾寿向相国吕产的密告,灌婴与齐王刘襄,楚王刘交欲联合灭诸吕,哭求吕产入宫拥少帝应变。曹窋告丞相陈平,陈平以朱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