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你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难怪书中没有写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你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难怪书中没有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明明说历史 访问量:2357 更新时间:2024/1/3 19:19:27

教科书上写了很多典故,但基本上没有写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只因他们长大后变成了坏人,不利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虽然家境不好,可他十分好学,也很勤奋。小时候,他非想上学。家里拿不出钱,后来他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这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为了能念书,匡衡就去给有钱的人家打工以获取读书的费用。他不要工钱,只求人家能把家中的书借给自己看。在那个年代,书是珍贵之物,有书的人不肯轻易把书借出去,让匡衡很苦恼。

几年后,匡衡长大了不少,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才有一丁点儿时间看书,故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个月次啊能看完。他很着急,觉得自己白天在干活没有时间看书,那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这样就能加快看书的步伐。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根本买不起点灯要用的油,这该如是好?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温习白天看的知识。突然,他看到东边的墙缝中透过来一些亮光。走近一看,他发现从亮光是邻居家的灯光。他灵机一动,拿来一把小刀挖大墙缝,让透过来的亮光更多一些。借着亮光,匡衡拿起书读了起来。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他的故事就是被后世传颂至今的“凿壁偷光”,不少人用他来激烈学生学习。

不过,教科书中并没有写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事实上,匡衡靠着自学,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仕途也不平坦,因为汉朝当时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学掌故。匡衡考了九次,才中丙科。由于他对《诗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已经被经学家们所推重,时为太子的汉元帝对他深有好感。在太子的提拔下,他才踏上仕途。

后来,匡衡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官至丞相。然而,他经不起官场的诱惑,变得趋炎附势,仗着自己位高权重,收受贿赂。他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时,其食封土地原本为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了四万多亩食封土地。

汉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人告发了匡衡非法占用土地一事,所以他被皇帝下令罢免了官职,贬为庶人。回到家乡不久,匡衡就病死了。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匡衡当初“凿壁偷光”,好不容易当了宰相,最后却被儿子坑惨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特别不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大人总是喜欢用一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这个故事就是讲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小的时候家里面特别的穷,根本就点不起油灯,但是他为了学习就把自己家里面的墙壁砸破,这样就能够从隔壁邻居家里面透过一点儿光过来,然后就借着这点儿微弱的光源读书,最后,长大之后成为了非常有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告诉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曾经担任过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跟着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那时候,书籍和纸张特别昂贵,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购买。匡衡没有钱买书,但是又想学习,所以他去有钱人家里打工的时候,宁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哪些坏事?难怪老师从来不讲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的经学家, 年少之时爱好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困无法支付读书所需费用,匡衡不得不靠着给别人帮工赚取学费。因为无钱买蜡烛,晚上的时候便把墙凿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烛光来读书,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便由此传开。在众人的心目中,匡衡是一个正面典范,很多家长利用匡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

  • “凿壁偷光”的匡衡,9次复读,官至宰相老了变糊涂,儿子不争气

    历史人物编辑:左传今读标签:匡衡

    一提起艰苦求学,发奋图强,那么必定会想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三个经典流传的古代故事。小学语文课本也将这类故事收入了其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主角的精神,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但我们所知的仅仅只是一个片段,之后的故事不得而知。“凿壁偷光”的小匡衡匡衡,西汉经学家,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臭名昭著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匡衡

    为人父母,方知育儿不易,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每当看着孩子不喜欢读书或完不成作业,肾上激素便会抑制不住地上涌翻滚,随后便会爆发一场冰与火的惊天对决。可最终在孩子的杀手锏(使劲哭)面前,多数家长都会缴械投降,毕竟有时候孩子哭起来可以没完没了。其实强迫孩子读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主动学习

  • 匡衡“凿壁借光”家喻户晓,长大后他做了什么?难怪老师从不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匡衡

    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小时候家境贫寒却热爱读书的古人,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孙康“萤囊映雪”。车胤是东晋人,小时候用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看书,最后做了吏部尚书。车胤虽然后面读书读成了认死理的人,但人品是一流的,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东晋政权落入皇亲国戚司马元显一家,其他官员都趋炎附势,只有他不畏权贵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相信大家对“凿壁偷光”这个典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年幼的匡衡勤奋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太穷,没有条件读书,因此就在墙上凿了个窟窿,让邻居家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灯光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语文老师从小就拿这个典故来鼓励我们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经常会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讲一些古代的名人事迹,来激励我们,比如说凿壁偷光的故事。然而老师们只告诉我们,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时候怎么样勤奋读书,却没有告诉我们他长大之后做了什么。老师们之所以不告诉我们,是有原因的。

  • 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没少给我们介绍一些古代求学励志的案例。譬如悬梁刺股的张敬,闻鸡起舞的祖逖,又或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求学,最终改变命运之人。即便千百年过去,他们的精神对今人依然有着很好的“劝学”效果。而众多“劝学”故事里,最经典也最被国人熟知的自然是“凿壁偷光”。主

  • 鸡汤没有那么好喝?如果匡衡没做丞相那也无人知道“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现在这是一个成语了,基本上小学生们都会,说的就是一个人,同样都是孩子,人家是为了读书怎么怎么努力了,就算是看不见,挖邻居家的墙角也要学习(当然,这事现在不提倡做了,因为可能会有一些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常说的一个典故,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原始鸡汤文了吧,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