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芜品文史 访问量:1128 更新时间:2023/12/18 13:28:25

引言

中国人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也就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对于一些能够催人奋进、引人向学的名人典故也大都会编纂成书,好古为今用。在数不清的名人典故之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

汉代刘歆在他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适时年幼的匡衡十分勤勉好学,然而家中贫穷无力供其读书,而在好不容易借到书之后有闲暇的晚间却又点不起灯,无奈之下机灵的他想出了这般妙计——凿壁偷光。也正是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匡衡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儒。

作为一个勤奋向学的名人典故,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被传颂千载,甚至如今还入选到了我们的课本之中,被我们后人用以敦促教育孩子们能够潜心向学。

可是,作为故事主角的匡衡在长大后都干了些什么呢?似乎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而不谈。那么匡衡明达之后又到底做了些什么,以致于老师们都不愿提及呢?

发奋读书,终于明达

匡衡出生于西汉中后期,历史上对其生卒年月语焉不详。

世代务农的家庭背景,也让他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起点极低。但是,这并不妨碍匡衡的好学上进。为了能够获得知识,在帮助父母干活之外他曾偷听先生讲课,亦曾替人帮工赚取钱资。

如是才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也才有了凿壁偷光的典故。

此后,尽管对于“六经”中的《诗经》有着极深的见解,也广为时人称道,但匡衡的仕途却并不顺遂,在经过九次考试后,他才勉强中得丙科。从甲乙丙丁的天干计数,我们便能知丙科的位次之低,而匡衡也只得到太原郡文学这等微末职务。好在,对于这样一位饱学之士当时并不乏举荐之人,许多后学也很是愿意跟随他学习,盛名之下又有太子太傅萧望之举荐,也让匡衡渐有了人望。

而在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即位之后匡衡终于迎来了机会。彼时,萧望之为帝师,在推举人才上多有贡献;而外戚史高与之在朝堂上并立,但在推荐人才上却并无建树。

于是,史高在幕府杨兴的劝说之下拔擢匡衡为议曹史;而对于儒学多有希冀的汉文帝更是接连拔擢匡衡。

很快,匡衡便平步青云。从郎中、博士、给事中,再到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直至丞相、乐安侯食六百户。风头可谓一时无两,然而这位少时发奋读书的人中楷模却还是倒在了官场的名利之中。

名利之诱,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你很难相信,一个年幼时发奋的少年在一朝得势后却最终成为了蝇营狗苟之流,但事实如此。偌大的青史上,位极人臣的匡衡几乎未曾留下过一点光辉的印记;如果非要说有,那封在面对地震时的上书却又更像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打脸之作”。

在汉元帝初年,长安发生地震,匡衡上书谏言汉元帝要“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可这样“伟光正”的言论,到底也只是他匡衡进阶的梯子罢了。在匡衡显达之后,汉元帝宠信的宦官石显利用手中的权利将萧望之处死。而在这场政治动荡中,本应该阻止石显恶行的匡衡却成了石显的助益。

《汉书》中这样记载:“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

一代大儒、丞相为了能够在朝堂之中不至于失势,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而且这还远非他恶行的全部,为了能够排除异己,对于攻伐匈奴立下大功的陈汤也是极尽污蔑之能事。

当然,在一些人看来,后来在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后,石显失宠之时是匡衡将石显之罪一一上陈,才让石显一党被铲除的。可这里面参考其前行很难让人再去相信,匡衡的弹劾没有私心。

而就在匡衡自以为是的以为举发了石显便能够继续永葆富贵之时,他却未曾想到等待他的也是恶果。

很快,匡衡便被举报贪污钱财, 据记载本已经积累至巨富的他却仍旧贪得无厌,在汉元帝封他地三十一万亩的基础上,又非法侵吞四万多亩土地。于是乎,这位叱咤风云的丞相就这样被以“专地盗土”的罪名,回到了起点被贬为了庶人。

小结

从人人称赞的“凿壁偷光”的好学之士;再到被记录在《汉书·匡张孔马传》中与奸佞为伍,落得一个“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的恶评,很难说这不是匡衡的咎由自取。

也许会有人说,这未尝不是匡衡出身太过低微的缘故,他太想脱离阶层了。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每个人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更遑论是历史人物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即便是在今天,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仍旧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它是一块让你上升的砖。

参考资料:《汉书》《西京杂记》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你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难怪书中没有写

    历史人物编辑:明明说历史标签:匡衡

    教科书上写了很多典故,但基本上没有写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只因他们长大后变成了坏人,不利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虽然家境不好,可他十分好学,也很勤奋。小时候,他非常想上学。家里拿不出钱,后来他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这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为

  • 匡衡当初“凿壁偷光”,好不容易当了宰相,最后却被儿子坑惨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特别不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大人总是喜欢用一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这个故事就是讲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小的时候家里面特别的穷,根本就点不起油灯,但是他为了学习就把自己家里面的墙壁砸破,这样就能够从隔壁邻居家里面透过一点儿光过来,然后就借着这点儿微弱的光源读书,最后,长大之后成为了非常有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告诉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匡衡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曾经担任过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跟着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那时候,书籍和纸张特别昂贵,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购买。匡衡没有钱买书,但是又想学习,所以他去有钱人家里打工的时候,宁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哪些坏事?难怪老师从来不讲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的经学家, 年少之时爱好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困无法支付读书所需费用,匡衡不得不靠着给别人帮工赚取学费。因为无钱买蜡烛,晚上的时候便把墙凿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烛光来读书,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便由此传开。在众人的心目中,匡衡是一个正面典范,很多家长利用匡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

  • “凿壁偷光”的匡衡,9次复读,官至宰相老了变糊涂,儿子不争气

    历史人物编辑:左传今读标签:匡衡

    一提起艰苦求学,发奋图强,那么必定会想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三个经典流传的古代故事。小学语文课本也将这类故事收入了其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主角的精神,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但我们所知的仅仅只是一个片段,之后的故事不得而知。“凿壁偷光”的小匡衡匡衡,西汉经学家,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臭名昭著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匡衡

    为人父母,方知育儿不易,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每当看着孩子不喜欢读书或完不成作业,肾上激素便会抑制不住地上涌翻滚,随后便会爆发一场冰与火的惊天对决。可最终在孩子的杀手锏(使劲哭)面前,多数家长都会缴械投降,毕竟有时候孩子哭起来可以没完没了。其实强迫孩子读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主动学习

  • 匡衡“凿壁借光”家喻户晓,长大后他做了什么?难怪老师从不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匡衡

    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小时候家境贫寒却热爱读书的古人,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孙康“萤囊映雪”。车胤是东晋人,小时候用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看书,最后做了吏部尚书。车胤虽然后面读书读成了认死理的人,但人品是一流的,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东晋政权落入皇亲国戚司马元显一家,其他官员都趋炎附势,只有他不畏权贵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相信大家对“凿壁偷光”这个典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年幼的匡衡勤奋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太穷,没有条件读书,因此就在墙上凿了个窟窿,让邻居家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灯光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语文老师从小就拿这个典故来鼓励我们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经常会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讲一些古代的名人事迹,来激励我们,比如说凿壁偷光的故事。然而老师们只告诉我们,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时候怎么样勤奋读书,却没有告诉我们他长大之后做了什么。老师们之所以不告诉我们,是有原因的。

  • 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没少给我们介绍一些古代求学励志的案例。譬如悬梁刺股的张敬,闻鸡起舞的祖逖,又或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求学,最终改变命运之人。即便千百年过去,他们的精神对今人依然有着很好的“劝学”效果。而众多“劝学”故事里,最经典也最被国人熟知的自然是“凿壁偷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