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曾经担任过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跟着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那时候,书籍和纸张特别昂贵,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购买。
匡衡没有钱买书,但是又想学习,所以他去有钱人家里打工的时候,宁可不要工钱,也希望读几本书。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匡衡成为了家里的劳动力,经常要去地里干活,每天只有中午才能休息一会儿。他每次都会趁着难得的休息时间看书。
中午休息的时间非常短暂,匡衡读完一卷书,至少要十天半个月,他非常的焦急,为了多读一些书,把自家的墙壁,偷偷砸了一个小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灯光读书,匡衡不断努力,最后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确实非常值得赞赏。
那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又做了什么呢?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匡衡步入仕途之后走上歪路,结果晚节不保。按照汉朝的规定,六经之中掌握一经,就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匡衡的仕途并不顺利,接连考了9次才勉强考中丙科。
不过,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匡衡对诗经的理解相当深刻,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推崇,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都对他特别看重。汉元帝登基后重用匡衡,安排他做了很多重要工作。有一年,长安发生地震,匡衡趁机借古喻今,劝诫汉元帝亲贤臣远小人,结果又一次得到称赞,被晋升为光禄大夫和太子少傅。
汉元帝后期宠信宦官石显,有些荒废朝政,匡衡收集证据对石显进行弹劾,为朝廷铲除祸害。没过多久,匡衡自己因为贪污,被汉元帝贬为平民百姓,最后病死于家乡。匡衡晚年确实做了坏事,但是不能否定他早年努力读书的刻苦精神。我们应该去粗取精,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