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艰苦求学,发奋图强,那么必定会想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三个经典流传的古代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也将这类故事收入了其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主角的精神,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
但我们所知的仅仅只是一个片段,之后的故事不得而知。
“凿壁偷光”的小匡衡
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职做到了丞相。
家族世代从事农业,家境相当贫寒。从小就十分好学的他,为了能够攒钱读书,单凭着瘦小的身体替人帮工。
没人招工的时候,由于买不起书,就只好与别人借书来读,有时甚至以贩卖劳动力,来获取看书的权 利,幼时的小匡衡就是这样进行学习的。
就这样他比较平静地学习了十几年。长大之后,匡衡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时间。
可他却没有放弃读书,身上随时装着书籍,只要有休息就翻看。
由于务农无法专心致志,若要参透一卷书必定得需十天半个月才行。深知时间宝贵的他心想“能够运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那就好”,但家中根本买不起油灯。
在较晴朗的夜里,匡衡可以借助微弱的夜光,看到书上的内容,但一遇到阴天便没有办法了。有一日晚上,他躺在自己的草铺上,回忆着白天读过的内容。
想着想着,他突然发现从东边的墙壁上照来了一束亮光,匡衡感到一惊,猛地站了起来,走向前去。这才发现,原来是从隔壁邻居家偷来的光。
“办法总比困难多”,匡衡看到这个洞,便突发奇想:“如果能够将洞开得更大些,是不是就可以获得更亮的火光?”
心动不如行动,他拿起了一把小刀,就开始挖洞。
由于墙壁年久失修,没几下洞便越来越大,光线十分明亮,匡衡欣喜地拿起书来,凑近透过的灯光开始读书。这别是广为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弱冠之年初入仕途
冠礼结束之后,匡衡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但这一路却十分坎坷,经历了九次大型考试之后,这才拿到了第三名,也就是本科。
凭着匡衡对《诗经》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加上人们对这本书的重视,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他终于成功地转运了,受到当时太子的青睐。
太子继位之后,成为汉元帝,随即就任用匡衡为郎中,这才终于能够在朝廷上有权力发言。也许是上天眷顾,当时京城经常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匡衡便把握时机趁机上书。
他大量应用《诗经》里的话,向朝廷进谏。汉元帝看到如此心系百姓的匡衡,想到自己能有这忠诚为国的臣子,便对他加官进爵,大量赏赐。
两人也算是互为伯乐,汉武帝十分钦佩匡衡的才学,匡衡十分忠诚地侍奉自己的帝君。公元前36年,当朝宰相韦玄成因病去世,于是暂时任命匡衡顶上宰相的位置。
虽为暂时的职位,但他依然尽职尽责,为了百姓积极上书。朝内商讨时也经常能听到匡衡的发言,一言一行很是可靠,汉元帝十分信赖他。
老了变糊涂,葬送光明路
既要进修学习,又要兼顾朝廷事物的匡衡,分身乏术,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被卷入其中的他,再也无法平静学习,并且突然从事不熟悉的领域,必定要犯糊涂。
当时在朝廷内有一位较为蛮横的太监石显,他蛮横无理,胡作非为,亲手 害 了朝廷内具有重望的老臣。
匡衡胆小也很惧怕他,对待他的言行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不巧两人竟因一次偶然事件共事。当时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斗争热火朝天。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便是出自西汉陈汤的口中。
当时陈汤负责驻守在西域,好不容易抽到一个机会,可以将匈奴在边境全锅端,可奈何手下兵马不足。
若是要走正规渠道,向皇帝申请,那么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想到事情的重要性,陈汤便与好友一同伪造了圣旨,终于将边境的匈奴消灭干净。
这件事情,从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算是奇功大件,但就伪造圣旨一事就犯大错。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次事件被传回了朝廷,匡衡同石显一同上书想要控诉陈汤的言行。
他们认为伪造圣旨,罪不可恕,不能赏赐,否则就会立下不好的朝中氛围。
汉元帝也不傻,他熟知事情的轻重缓急,尽管匡衡二人极力反对,皇帝依旧对陈汤等人进行了赏赐。
这是头一次没有受到皇帝的赞同,匡衡的心里十分不自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入仕之后较为顺利的他终于失去了幸运女神的照顾,在朝廷中的名声威望逐渐下降。直到汉元帝去世,匡衡知道再也没有人能支持他了。
识相的他便即刻辞官,尽管如此,但新登基的汉成帝,十分担心父亲的老臣子推翻自己的皇位。他没有直接对匡衡下狠手,反而是通过激怒朝臣,让他们互相斗争。
匡衡为官期间,贪 污 钱 财,收 买 土 地,攒下了不少的银两,又因儿子不争气,他的种种行为被揭露了出来。
汉成帝成功地实现了自己所期望的结局,他将匡衡驱赶于朝廷之外,贬为庶民。
当时这位“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年事已高,回到家乡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了。
这便是匡衡的一生,他的结局不是很好,我们仅仅只是了解到他人生中的一段小片段。
就像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这句话并没有结束,我们常常忽略掉了最关键的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多变的,匡衡幼时“凿壁偷光”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学习优良品质,反思错误行为,做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