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匡衡,9次复读,官至宰相老了变糊涂,儿子不争气

“凿壁偷光”的匡衡,9次复读,官至宰相老了变糊涂,儿子不争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左传今读 访问量:3175 更新时间:2024/1/18 21:33:58

一提起艰苦求学,发奋图强,那么必定会想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三个经典流传的古代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也将这类故事收入了其中,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主角的精神,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

但我们所知的仅仅只是一个片段,之后的故事不得而知。

“凿壁偷光”的小匡衡

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职做到了丞相。

家族世代从事农业,家境相当贫寒。从小就十分好学的他,为了能够攒钱读书,单凭着瘦小的身体替人帮工。

没人招工的时候,由于买不起书,就只好与别人借书来读,有时甚至以贩卖劳动力,来获取看书的权 利,幼时的小匡衡就是这样进行学习的。

就这样他比较平静地学习了十几年。长大之后,匡衡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时间。

可他却没有放弃读书,身上随时装着书籍,只要有休息就翻看。

由于务农无法专心致志,若要参透一卷书必定得需十天半个月才行。深知时间宝贵的他心想“能够运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那就好”,但家中根本买不起油灯。

在较晴朗的夜里,匡衡可以借助微弱的夜光,看到书上的内容,但一遇到阴天便没有办法了。有一日晚上,他躺在自己的草铺上,回忆着白天读过的内容。

想着想着,他突然发现从东边的墙壁上照来了一束亮光,匡衡感到一惊,猛地站了起来,走向前去。这才发现,原来是从隔壁邻居家偷来的光。

“办法总比困难多”,匡衡看到这个洞,便突发奇想:“如果能够将洞开得更大些,是不是就可以获得更亮的火光?”

心动不如行动,他拿起了一把小刀,就开始挖洞。

由于墙壁年久失修,没几下洞便越来越大,光线十分明亮,匡衡欣喜地拿起书来,凑近透过的灯光开始读书。这别是广为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弱冠之年初入仕途

冠礼结束之后,匡衡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但这一路却十分坎坷,经历了九次大型考试之后,这才拿到了第三名,也就是本科。

凭着匡衡对《诗经》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加上人们对这本书的重视,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他终于成功地转运了,受到当时太子的青睐。

太子继位之后,成为汉元帝,随即就任用匡衡为郎中,这才终于能够在朝廷上有权力发言。也许是上天眷顾,当时京城经常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匡衡便把握时机趁机上书。

他大量应用《诗经》里的话,向朝廷进谏。汉元帝看到如此心系百姓的匡衡,想到自己能有这忠诚为国的臣子,便对他加官进爵,大量赏赐。

两人也算是互为伯乐,汉武帝十分钦佩匡衡的才学,匡衡十分忠诚地侍奉自己的帝君。公元前36年,当朝宰相韦玄成因病去世,于是暂时任命匡衡顶上宰相的位置。

虽为暂时的职位,但他依然尽职尽责,为了百姓积极上书。朝内商讨时也经常能听到匡衡的发言,一言一行很是可靠,汉元帝十分信赖他。

老了变糊涂,葬送光明路

既要进修学习,又要兼顾朝廷事物的匡衡,分身乏术,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被卷入其中的他,再也无法平静学习,并且突然从事不熟悉的领域,必定要犯糊涂。

当时在朝廷内有一位较为蛮横的太监石显,他蛮横无理,胡作非为,亲手 害 了朝廷内具有重望的老臣。

匡衡胆小也很惧怕他,对待他的言行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不巧两人竟因一次偶然事件共事。当时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斗争热火朝天。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便是出自西汉陈汤的口中。

当时陈汤负责驻守在西域,好不容易抽到一个机会,可以将匈奴在边境全锅端,可奈何手下兵马不足。

若是要走正规渠道,向皇帝申请,那么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想到事情的重要性,陈汤便与好友一同伪造了圣旨,终于将边境的匈奴消灭干净。

这件事情,从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算是奇功大件,但就伪造圣旨一事就犯大错。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次事件被传回了朝廷,匡衡同石显一同上书想要控诉陈汤的言行。

他们认为伪造圣旨,罪不可恕,不能赏赐,否则就会立下不好的朝中氛围。

汉元帝也不傻,他熟知事情的轻重缓急,尽管匡衡二人极力反对,皇帝依旧对陈汤等人进行了赏赐。

这是头一次没有受到皇帝的赞同,匡衡的心里十分不自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入仕之后较为顺利的他终于失去了幸运女神的照顾,在朝廷中的名声威望逐渐下降。直到汉元帝去世,匡衡知道再也没有人能支持他了。

识相的他便即刻辞官,尽管如此,但新登基的汉成帝,十分担心父亲的老臣子推翻自己的皇位。他没有直接对匡衡下狠手,反而是通过激怒朝臣,让他们互相斗争。

匡衡为官期间,贪 污 钱 财,收 买 土 地,攒下了不少的银两,又因儿子不争气,他的种种行为被揭露了出来。

汉成帝成功地实现了自己所期望的结局,他将匡衡驱赶于朝廷之外,贬为庶民。

当时这位“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年事已高,回到家乡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了。

这便是匡衡的一生,他的结局不是很好,我们仅仅只是了解到他人生中的一段小片段。

就像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这句话并没有结束,我们常常忽略掉了最关键的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多变的,匡衡幼时“凿壁偷光”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学习优良品质,反思错误行为,做到更好的自己。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臭名昭著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匡衡

    为人父母,方知育儿不易,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每当看着孩子不喜欢读书或完不成作业,肾上激素便会抑制不住地上涌翻滚,随后便会爆发一场冰与火的惊天对决。可最终在孩子的杀手锏(使劲哭)面前,多数家长都会缴械投降,毕竟有时候孩子哭起来可以没完没了。其实强迫孩子读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主动学习

  • 匡衡“凿壁借光”家喻户晓,长大后他做了什么?难怪老师从不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匡衡

    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小时候家境贫寒却热爱读书的古人,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孙康“萤囊映雪”。车胤是东晋人,小时候用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看书,最后做了吏部尚书。车胤虽然后面读书读成了认死理的人,但人品是一流的,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东晋政权落入皇亲国戚司马元显一家,其他官员都趋炎附势,只有他不畏权贵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相信大家对“凿壁偷光”这个典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年幼的匡衡勤奋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太穷,没有条件读书,因此就在墙上凿了个窟窿,让邻居家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灯光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语文老师从小就拿这个典故来鼓励我们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经常会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讲一些古代的名人事迹,来激励我们,比如说凿壁偷光的故事。然而老师们只告诉我们,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时候怎么样勤奋读书,却没有告诉我们他长大之后做了什么。老师们之所以不告诉我们,是有原因的。

  • 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没少给我们介绍一些古代求学励志的案例。譬如悬梁刺股的张敬,闻鸡起舞的祖逖,又或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求学,最终改变命运之人。即便千百年过去,他们的精神对今人依然有着很好的“劝学”效果。而众多“劝学”故事里,最经典也最被国人熟知的自然是“凿壁偷光”。主

  • 鸡汤没有那么好喝?如果匡衡没做丞相那也无人知道“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现在这是一个成语了,基本上小学生们都会,说的就是一个人,同样都是孩子,人家是为了读书怎么怎么努力了,就算是看不见,挖邻居家的墙角也要学习(当然,这事现在不提倡做了,因为可能会有一些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常说的一个典故,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原始鸡汤文了吧,只不过,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老师想说又不能多说!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匡衡

    匡衡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的国人从小时起就知道我国在汉朝有这么一个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之中,匡衡的凿壁借光是非常有名的,一般来说,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着重的向学子们说匡衡的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们向匡衡学习。而长大之后,可能也会有人比较好奇,那个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他是否因为这样的学习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小学语文学到的这篇文章,“匡衡”这个名字我们可能已经忘了,但是“凿壁偷光”这个典故我们肯定多少还有印象。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后来貌似就没下文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匡衡后来可是做了汉朝宰相的人,那为什么当时的历史

  • 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何后来无人提了?当官后陷害忠良、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匡衡

    当今时代,人们被教导要珍惜粮食,于是大家从小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耳熟能详。同时,家长告诫学生要认真学习,于是匡衡少年凿壁偷光的例子也常常出现在耳边。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写下《悯农》的诗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匡衡长大后也黑化了,他为了一己私利,更是选择陷害忠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匡衡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捷连斯基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文人名士,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有一些是传达着他们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些则是赞扬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这些故事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