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臭名昭著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臭名昭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明毅 访问量:2919 更新时间:2024/2/8 17:40:50

为人父母,方知育儿不易,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

每当看着孩子不喜欢读书或完不成作业,肾上激素便会抑制不住地上涌翻滚,随后便会爆发一场冰与火的惊天对决。

可最终在孩子的杀手锏(使劲哭)面前,多数家长都会缴械投降,毕竟有时候孩子哭起来可以没完没了。

其实强迫孩子读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有着天壤之别,强迫孩子读书的家长初衷虽好,但终究是好心办了坏事。

读书不怕晚,怕的是强迫,因为一旦强迫消失,孩子们再坚持学习的概率,就几乎没有了,这也是为何多数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开始自我放纵的根本原因了。

所以,家长平时要注重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比如说给他们讲讲囊萤映雪的故事,比如给他们讲讲悬梁刺股的故事,再比如给他们凿壁偷光的故事。

前些天我就在给孩子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是没成想,我却被孩子提出的一个问题难倒了,他说,把邻居的墙凿个洞并不礼貌吧?

该怎么回答,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后来想以匡衡最后成为了国家栋梁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是搜索了大脑中的知识,根本想不起来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究竟做了什么。

原来,当年的语文课本根本就没有提到他的后来,当我查阅资料后,突然明白了为何语文老师也不愿意讲匡衡的未来。

当然,并不是因为匡衡长大没有出息,而是他当官之后,走上了一条备受唾弃的不归路,不仅贪赃枉法,而且勾结太监陷害民族英雄,下场凄惨,臭名昭著。

我们一起来看励志小王子是如何向超级大贪官转变的。

少年发奋,凿壁偷光

西汉时,读书成本是很高的,书本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这种纸,而是竹简,一幅竹简上,并没有多少个字,所以古代的读书人搬家都用车来拉书,而有学问的人则用学富五车来形容。

可是当时的五车书,充其量也就几万字,还不如现在一本书的文字多,不过即便如此,穷人家想要买五车的书,根本买不起。

匡衡作为穷人家的孩子,自然也买不起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看,匡衡也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去种地。

可是匡衡很上进,他觉得无论如何都要看点书,为此他想出个一个办法,那就是去大户人家做帮工,但不要工钱,只需要给书看就行。

可是这样一来匡衡白天的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但问题是匡衡家里连灯油都买不起,自然没法挑灯夜读。

为此匡衡便去借邻居家的光,匡衡的邻居家颇为富裕,夜晚总是灯火通明,可是又不能总拿着书去别人家看,一时间匡衡很忧郁。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正在背诵前些天看过的书,突然一束亮光透过墙壁穿了过来,顺着光源,匡衡发现是隔壁邻居家的光透过小孔传过来的来的。

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那个小孔给挖大了许多,就这样他便可以借着这些光来看书了,而他也完成了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

可是仔细想想,凿别人家的墙,毕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还是说借光比较好听些。

中年得志,贪赃枉法

读书刻苦勤奋,这是穷苦的知识分子得以出仕的最为便捷的办法,匡衡自然也不例外,在诸多学问之中,匡衡尤为喜欢读《诗经》,这使得他对于《诗经》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

当时儒家是正统思想,研习儒家学说的人非常多,其中很多人都喜欢听匡衡讲解《诗经》,甚至还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语句。

也就是说听匡衡说书,能让人心情舒畅,足见他的儒家学问造诣之高。

可是匡衡考试并不太理想,接连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放到现在差不多就类似图书管理员。

好在,当时匡衡因为讲解《诗经》已经小有名气,以至于让当时还是太子并喜好《诗经》的汉元帝都注意到了他。

等到汉元帝即位之后,直接提拔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汉元帝每每听到匡衡讲学都十分享受。

有了皇帝赏识,匡衡在仕途上自然如同坐了火箭,直接升为了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之后,汉元帝直接又将他提拔为了丞相,并封为了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可谓是位极人臣。

人如果得志,便很容易忘形,匡衡也不例外,或许是他想到了小时候所受的苦觉得一阵后怕,他开始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封地上。

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和郡图上的失误,将自己的封地非法扩大到了四万多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老年嚣张,残害忠良

仗着汉元帝的宠信,匡衡越来越嚣张,为了迎合汉元帝,还提出了不少压榨民众的政策,使得人们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而匡衡却假装听不到。

汉元帝统治后期,他开始宠信宦官石显,并将他提拔为了中书令,石显在朝中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而身为丞相的匡衡没有选择对抗,而是选择了与他一起同流合污。

当时的西汉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名叫陈汤,他曾与甘延寿远征西域,将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立志做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随着接连胜利,让他们在朝中的威望也逐渐上升,石显便可以拉拢他们,甚至还想着把自己的姐姐借给甘延寿。

奈何,甘延寿没有答应,不过这也惹到了石显,在石显的授意下,身为丞相的匡衡开始弹劾并且假托皇帝的名义打压陈汤和甘延寿。

后来另一位儒家大能刘向对皇帝上书说,陈汤和甘延寿都是朝廷忠臣,远征匈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封赏。

汉元帝一听倒也是,于是便打算重赏封侯封地,可是匡衡又不干了,因为皇帝打算给的封赏,比自己有的还多,于是便上书说,陈汤和甘延寿所言诛杀的匈奴单于是个冒牌货。

这主意都能想起来,也真是难为匡衡了,后来汉元帝妥协,将陈汤的封地给的比匡衡现有的封地少,这事才平息了一段时间。

可是等到汉成帝即位之后,匡衡又弹劾了陈汤一道说他欺君,使得陈汤彻底丢了官爵,还被捕入狱,面临着极刑的威胁,幸好太中大夫谷永太为陈汤求情,汉成帝才放过了陈汤,将他贬为了庶人。

不过匡衡也没嚣张多久,便被群臣集体弹劾,而他也被贬为了庶人,返回故里,几年之后便凄惨离世。

只是不知道他去世之前,有没有再次见到他儿时凿下的那面墙……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图网侵删)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匡衡“凿壁借光”家喻户晓,长大后他做了什么?难怪老师从不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匡衡

    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小时候家境贫寒却热爱读书的古人,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孙康“萤囊映雪”。车胤是东晋人,小时候用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看书,最后做了吏部尚书。车胤虽然后面读书读成了认死理的人,但人品是一流的,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东晋政权落入皇亲国戚司马元显一家,其他官员都趋炎附势,只有他不畏权贵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相信大家对“凿壁偷光”这个典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年幼的匡衡勤奋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太穷,没有条件读书,因此就在墙上凿了个窟窿,让邻居家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灯光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语文老师从小就拿这个典故来鼓励我们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经常会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讲一些古代的名人事迹,来激励我们,比如说凿壁偷光的故事。然而老师们只告诉我们,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时候怎么样勤奋读书,却没有告诉我们他长大之后做了什么。老师们之所以不告诉我们,是有原因的。

  • 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没少给我们介绍一些古代求学励志的案例。譬如悬梁刺股的张敬,闻鸡起舞的祖逖,又或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求学,最终改变命运之人。即便千百年过去,他们的精神对今人依然有着很好的“劝学”效果。而众多“劝学”故事里,最经典也最被国人熟知的自然是“凿壁偷光”。主

  • 鸡汤没有那么好喝?如果匡衡没做丞相那也无人知道“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现在这是一个成语了,基本上小学生们都会,说的就是一个人,同样都是孩子,人家是为了读书怎么怎么努力了,就算是看不见,挖邻居家的墙角也要学习(当然,这事现在不提倡做了,因为可能会有一些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常说的一个典故,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原始鸡汤文了吧,只不过,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老师想说又不能多说!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匡衡

    匡衡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的国人从小时起就知道我国在汉朝有这么一个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之中,匡衡的凿壁借光是非常有名的,一般来说,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着重的向学子们说匡衡的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们向匡衡学习。而长大之后,可能也会有人比较好奇,那个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他是否因为这样的学习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小学语文学到的这篇文章,“匡衡”这个名字我们可能已经忘了,但是“凿壁偷光”这个典故我们肯定多少还有印象。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后来貌似就没下文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匡衡后来可是做了汉朝宰相的人,那为什么当时的历史

  • 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何后来无人提了?当官后陷害忠良、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匡衡

    当今时代,人们被教导要珍惜粮食,于是大家从小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耳熟能详。同时,家长告诫学生要认真学习,于是匡衡少年凿壁偷光的例子也常常出现在耳边。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写下《悯农》的诗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匡衡长大后也黑化了,他为了一己私利,更是选择陷害忠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匡衡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捷连斯基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文人名士,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有一些是传达着他们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些则是赞扬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这些故事述说着

  • 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匡衡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