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谋士蒯通:韩信若听他的计策,刘邦做不了皇帝,项羽也不一定会死

谋士蒯通:韩信若听他的计策,刘邦做不了皇帝,项羽也不一定会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樊建科 访问量:1625 更新时间:2023/12/6 22:25:02

公元前197年,吕后用萧何之计,把韩信杀死于长乐宫后,又抓了韩信的谋士蒯通。刘邦怒问蒯通:“你为何要劝韩信谋反,我要烹了你!”蒯通笑着说:“狗只为他的主人而狂叫,当时我作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自然要为韩信谋划!就如秦国失去一头鹿,天下英雄都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人都想去做陛下想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敢问陛下能把天下人都杀光吗?”蒯通三言两语把刘邦怼得无话可说,不仅没治蒯通的罪,还让蒯通做曹参的门客,后跟随曹参去齐国辅佐刘肥。从刘邦的这个安排,可见他对蒯通十分信任和重视,因为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是刘邦还没有娶吕雉时,和曹寡妇所生。

刘邦彭城之败后,曹寡妇和刘肥、吕雉、刘老太公等家人一同做了俘虏,被项羽扣押在军营。等刘邦和项羽签订鸿沟协议,才回到刘邦身边。后来刘邦做了皇帝,把刘肥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百姓中只要能讲齐国话的都属于齐国。因此,当时的齐国是汉初第一大封国,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较为富庶,就连备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封国都不如刘肥大,可见刘邦对刘肥是多么重视,而刘邦又让蒯通做曹参的门客,共同辅佐刘肥,可见刘邦对蒯通是真的信任。蒯通在韩信死后,仅用三言两语,就用智慧保身,而且世代以参谋相传,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未曾断绝,比如蒯良、蒯越就是刘表的谋士。再反观被奉为“兵仙”、“神帅”的韩信,后人又在何处?其实,这都是因为韩信不听蒯通三分天下之劝。当初,韩信在项羽处不受重用,便归附刘邦。起初,刘邦也不重视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极力保举韩信做大将军,刘邦打不过项羽,但他从谏如流,既然萧何认为韩信可做大将军,就让他做大将军。刘邦听萧何之劝,设坛拜将,韩信倍感有面子,便为刘邦定下战略包抄项羽的大方针。刘邦又按韩信之规划,和韩信兵分两路,包抄项羽。不料,项羽太厉害,刘邦虽然有萧何这个后援,有用不完的兵,但就是打不败项羽。不仅如此,刘邦还曾先后被项羽赶出彭城,兵围荥阳,狠揍一顿,差点丢了性命。

而这时,韩信却一路高歌,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名闻海内,威震天下;韩信攻下齐国后,就去找刘邦讨封“假齐王”,正被项羽狠揍的刘邦,本想臭骂韩信一顿,但经张良、陈平提醒,意识到这时的韩信,已不是昔日的韩信,韩信归附谁,谁就胜,他疏远谁,谁就败,所以刘邦强装欢笑,封韩信为真齐王,还让张良亲自去齐国慰问、安抚韩信。这时,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项羽、刘邦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到了最后一口气,便隆重登场,苦劝韩信坐山观虎斗,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日后如果天下有变,依仗韩信的军事才能,和齐国强大的国力,说不定可以振臂一呼,成为天下共主。

同时,蒯通为韩信指出,如果不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自立,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韩信功高,当时威震天下,难为人臣,归汉,刘邦不信任他;投靠项羽,楚军不信任他。鉴于韩信的处境,他只能自立,才可保身。但韩信犹豫不决,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刘邦所赐,他不能忘恩负义,背叛刘邦。再者,韩信还认为自己功高,为刘邦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怎会对他下毒手呢?

蒯通又为他举例张耳陈馀,本是生死之交,却为了一点嫌隙,自相残杀。范蠡、文种帮勾践复国,但勾践却赐死文种,范蠡若不是隐退保身,也难逃一劫。敢问齐王与汉王的亲近,能比得上张耳、陈馀,功劳能比得上范蠡、文种吗?

蒯通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韩信仍然犹豫不决。这时,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项王死了,你就是下个被清除的对象!”怎奈,韩信就如蒯通所说,他精于武略,却短于人情世故,看不透人性,终究不肯听取蒯通的建议。

结果,项羽死后,刘邦火速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为楚王。韩信打败了项羽,忠于项羽的楚国人都恨他,而刘邦把韩信置于楚地,可见其用心险恶。再后来,韩信被贬淮阴侯,被人告发谋反,萧何骗他到长乐宫后,落个身死族灭的结局。

至于韩信究竟是真谋反还是假谋反,只有胜利者有话语权了。其实后世也有很多类似韩信的名将,因看不透人性,不懂伴君的智慧,落得个类似的结局,如周勃、周亚夫等。

标签: 蒯通

更多文章

  • 蒯通劝韩信谋反,险些要了刘邦性命,被抓后刘邦咋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蒯通

    公元前197年,韩信死在了长乐宫。刘邦洋洋得意地问韩信的谋士蒯通说:就你这样的还敢劝韩信谋反,你看我能不能活剐了你。蒯通却笑着说:狗只为它的主人摇尾巴,可惜韩信不听我的,大好的机会不知道把握,最后死在了女人手里。刘邦想想也对,韩信的实力确实能问鼎天下。想当年自己带领着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的3万骑兵

  • 蒯通,靠三寸不烂舌游说于楚汉之间,他的一番话差点形成三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超超搞笑观察汇标签:蒯通

    蒯(kuǎi)通,范阳县(今河北徐水北)人,原名蒯彻,因与武帝同名,后人遂改称他为蒯通。楚汉战争刚爆发的时候,武臣平定了赵地,号称武信君。蒯通为武臣前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他一见到徐公就说:“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尽管如此,我又要祝贺您因为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徐公听后连连拜谢,并问道

  • 为何韩信没有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三分天下?因为他忠心于刘邦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蒯通

    西汉初年,刘邦开始论功行赏,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这其中就包括淮阴侯韩信,在整个古代史上,韩信都是有名的武将,能够与之媲美的武将没有几个,单单一个背水一战就足以其他武将效仿多年了。背水一战在古代史上也仅仅韩信使用过一次。不可否认的是,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一般人无法相比的。西汉能够建立

  •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呢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蒯通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足鼎立之前战乱不断,各方势力突起,每个人都想在战乱之中分一杯羹。这个时候刘邦项羽等人异军突起,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刘邦能够成功功劳还是应该归属于他的部下,既有谋士又有能带兵打仗的将军,尤其是刘邦手下的韩信,绝对是将帅之才,韩信身上也拥有称王的实力。但是自从韩信进入刘邦的

  • 劝韩信自立的蒯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洞察人性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蒯通

    蒯通这个人在史书之中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他本可以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奈何韩信只是战将,实非明主,从而使得蒯通的“金点子”明珠蒙尘,黯淡无光。但是,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把蒯通的人生履历好好研究一番,就会发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其目光如炬,对于时势、人心的把握是极其精

  • 读史记:给曹参讲故事的蒯通,一言下30城,一言杀郦食其

    历史人物编辑:玉玉爱狗狗标签:蒯通

    1公元前209年7月的某一天,武臣率领楚军在连下赵地十城后,浩浩荡荡地向范阳(今河北保定附近)进发。就在接近范阳的时候,突然从范阳方向驶来一辆马车,马车径直来到军前,车上的人要求见武臣。此人正是来自范阳,名叫蒯通。见到武臣,蒯通说:“虽然将军你已经连下十城,但效率太低,我有办法可以让你不费一兵一卒,

  •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蒯通

    刘邦杀人讲技术含量,并不是龙颜一怒,随便让人头落地。也就是说,这个人怎么杀得有个说法,不是切土豆那般帝王气侧露。就如嬴政一口气杀27个劝解他的人那样的事情,刘邦断然不会做。《史记》记载,韩信临死前感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是说,真后悔当初没有蒯彻的劝告,如今被妇人与

  • 韩信用蒯通之计,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么?

    历史人物编辑:科学黑科技标签:蒯通

    韩信临终前说:“后悔没有用快通的计谋,却被我儿女给骗了。”这不是天堂吗!''七年前,韩信灭魏,伐赵,擒燕,伐齐。还打败了项羽大将的20万楚军,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军人地位。又请汉王刘邦封为齐王,可谓春风得意。但他没有接受蒯通提出的将世界一分为三的提议。韩信有什么顾虑?如果那个时候就做决定,岂不是死路一

  • 曾经有人劝韩信自立,如果他听了蒯通,会不会灭了汉室!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蒯通

    公元196年,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和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韩信临终前感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韩信的兵权早就被夺走了,从齐王到淮阴侯,他一直都处于刘邦的严密监控之下。楚汉之争结果明朗化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重兵的,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天下形势,其实那个时候的韩

  • 蒯通建议韩信造反,韩信死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威胁”刘邦得赦免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蒯通

    韩信从小就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但他的志向却终究“不够”远大,因此这也决定了后来很多的事情,让他在临死的时候,依然念念不忘:“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啊!”我们都知道韩信的死亡,是在前196年,他早些年跟老部下陈豨说:“以后你在外边起事,我会在京城接应你的。”到这一年,陈豨果然造反了,刘邦离开京城前去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