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吕后用萧何之计,把韩信杀死于长乐宫后,又抓了韩信的谋士蒯通。刘邦怒问蒯通:“你为何要劝韩信谋反,我要烹了你!”蒯通笑着说:“狗只为他的主人而狂叫,当时我作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自然要为韩信谋划!就如秦国失去一头鹿,天下英雄都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人都想去做陛下想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敢问陛下能把天下人都杀光吗?”蒯通三言两语把刘邦怼得无话可说,不仅没治蒯通的罪,还让蒯通做曹参的门客,后跟随曹参去齐国辅佐刘肥。从刘邦的这个安排,可见他对蒯通十分信任和重视,因为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是刘邦还没有娶吕雉时,和曹寡妇所生。
刘邦彭城之败后,曹寡妇和刘肥、吕雉、刘老太公等家人一同做了俘虏,被项羽扣押在军营。等刘邦和项羽签订鸿沟协议,才回到刘邦身边。后来刘邦做了皇帝,把刘肥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百姓中只要能讲齐国话的都属于齐国。因此,当时的齐国是汉初第一大封国,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较为富庶,就连备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封国都不如刘肥大,可见刘邦对刘肥是多么重视,而刘邦又让蒯通做曹参的门客,共同辅佐刘肥,可见刘邦对蒯通是真的信任。蒯通在韩信死后,仅用三言两语,就用智慧保身,而且世代以参谋相传,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未曾断绝,比如蒯良、蒯越就是刘表的谋士。再反观被奉为“兵仙”、“神帅”的韩信,后人又在何处?其实,这都是因为韩信不听蒯通三分天下之劝。当初,韩信在项羽处不受重用,便归附刘邦。起初,刘邦也不重视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极力保举韩信做大将军,刘邦打不过项羽,但他从谏如流,既然萧何认为韩信可做大将军,就让他做大将军。刘邦听萧何之劝,设坛拜将,韩信倍感有面子,便为刘邦定下战略包抄项羽的大方针。刘邦又按韩信之规划,和韩信兵分两路,包抄项羽。不料,项羽太厉害,刘邦虽然有萧何这个后援,有用不完的兵,但就是打不败项羽。不仅如此,刘邦还曾先后被项羽赶出彭城,兵围荥阳,狠揍一顿,差点丢了性命。
而这时,韩信却一路高歌,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名闻海内,威震天下;韩信攻下齐国后,就去找刘邦讨封“假齐王”,正被项羽狠揍的刘邦,本想臭骂韩信一顿,但经张良、陈平提醒,意识到这时的韩信,已不是昔日的韩信,韩信归附谁,谁就胜,他疏远谁,谁就败,所以刘邦强装欢笑,封韩信为真齐王,还让张良亲自去齐国慰问、安抚韩信。这时,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项羽、刘邦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到了最后一口气,便隆重登场,苦劝韩信坐山观虎斗,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日后如果天下有变,依仗韩信的军事才能,和齐国强大的国力,说不定可以振臂一呼,成为天下共主。
同时,蒯通为韩信指出,如果不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自立,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韩信功高,当时威震天下,难为人臣,归汉,刘邦不信任他;投靠项羽,楚军不信任他。鉴于韩信的处境,他只能自立,才可保身。但韩信犹豫不决,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刘邦所赐,他不能忘恩负义,背叛刘邦。再者,韩信还认为自己功高,为刘邦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怎会对他下毒手呢?
蒯通又为他举例张耳、陈馀,本是生死之交,却为了一点嫌隙,自相残杀。范蠡、文种帮勾践复国,但勾践却赐死文种,范蠡若不是隐退保身,也难逃一劫。敢问齐王与汉王的亲近,能比得上张耳、陈馀,功劳能比得上范蠡、文种吗?
蒯通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韩信仍然犹豫不决。这时,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项王死了,你就是下个被清除的对象!”怎奈,韩信就如蒯通所说,他精于武略,却短于人情世故,看不透人性,终究不肯听取蒯通的建议。
结果,项羽死后,刘邦火速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为楚王。韩信打败了项羽,忠于项羽的楚国人都恨他,而刘邦把韩信置于楚地,可见其用心险恶。再后来,韩信被贬淮阴侯,被人告发谋反,萧何骗他到长乐宫后,落个身死族灭的结局。
至于韩信究竟是真谋反还是假谋反,只有胜利者有话语权了。其实后世也有很多类似韩信的名将,因看不透人性,不懂伴君的智慧,落得个类似的结局,如周勃、周亚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