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之死,汉景帝有点羞

晁错之死,汉景帝有点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哥说历史故事 访问量:4834 更新时间:2024/1/19 12:51:33

公元前154年是西汉王朝多事之秋。这一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让汉景帝恼怒,欲整顿军事北击匈奴,但内部由于诸侯王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心中仍有所顾忌,后采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首先安抚内部,实行削藩;也正是这一年,景帝由于听取了晁错的建议,削藩过于激进,引发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也正是这一年,西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景帝即位后最信任的大臣晁错,被他的主子汉景帝腰斩灭门。

汉景帝为何要诛晁错?晁错该不该杀?

晁错之死,汉景帝有点“羞”

公元前154年,西汉王朝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叛乱的原因是由于汉景帝削藩。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开始,七国势力强大,汉景帝虽然调集各方军队,但仍难以抵挡。正在景帝焦头烂额的时候,已经是平民身份的袁盎未见景帝,给景帝献了一个平叛的“良策”。

袁盎认为,七国之所以起兵叛乱是因为削藩,而主张削藩的是晁错。既然七国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那就杀了晁错,以平七国之愤。只要杀了晁错,七国自然退兵。

景帝思谋良久别无良策,便默然应允。但是,削藩这个主义虽然是晁错出的,也是景帝自己同意的,何况诸侯坐大已成朝廷积弊,削藩当然必须。如此晁错当然无罪,既无罪又当以何罪名诛杀呢?

这个事让景帝想了十天,最后才定下来。景帝先是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给晁错定了个“大逆不道”之罪,应判处腰斩之刑,同时将他的全家应斩首于市。汉景帝目视奏章良久,在上面批了一个“可”字,并将案子交由中尉审理。

所有这一切晁错并不知情,甚至除景帝等四人外,朝中众臣也无人知晓。中尉到晁错家中,欺骗晁错说是一同去巡察市场,晁错深信不疑,穿着朝服二人坐车到了东市即被腰斩。之后,他的父母、妻儿都被斩于东市。

这事恐怕是景帝一生办得最不英明、最不光彩的事了。堂堂天子杀个人还要躲躲闪闪,竟无正常司法程序,也不让犯人知晓,甚至有点荒唐了。他是羞于面对晁错,甚至羞于见人。因为晁错从他当太子时就跟着他,且深知晁错并非奸臣,削藩也并非不对。

那么问题来了,袁盎给景帝出此一策到底是何居心?真的是为大汉的江山社稷?

公报私仇的袁盎

袁盎早年曾为吴国的国相,此人也是非常有才干,但与晁错很不对付,据史书记载,每逢晁错在场时,袁盎都会离开,而且二人很少说话。先前有人密告吴王谋反,景帝便命有司召袁盎问讯,袁盎说吴王不会谋反,并陈述了许多理由。晁错认为袁盎收了吴王的贿赂,是有意在替吴王遮掩,欲治其罪,景帝赦免了袁盎,并将他贬为平民。

“七国之乱”爆发,晁错又旧事重提,认为袁盎肯定参与了吴王的谋反,又欲治其罪。但当时的御史丞、侍御史却不同意他做法,认为之前治袁盎的罪可能会中止叛乱,现在也没有什么用了,并认为袁盎绝对没有参与此事。晁错犹豫不决,但消息却很快传到了袁盎的耳中。

袁盎觉得自己很危险了,必须反击,可他已经是一介平民,根本见不到景帝。于是,私下去找窦婴,告诉窦婴他有平定叛乱的计策,让窦婴带话给景帝,要求景帝接见。景帝知道后接见了袁盎,在袁盎的劝说下诛杀了晁错。

其实,袁盎蛊惑景帝杀晁错并非不知道后果,他只是为了自保,利用当时的形势除了对头而已。而以景帝之明,难道就没有看清其中的原因?景帝当时确实是“病急乱投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杀?他真的很冤吗?

吴王与晁错的积冤

景帝年轻的时候也很“孟浪”,也就是有些“二杆子”。在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吴国太子朝见,文让景帝负责招待。吴国太子在太子府与景帝下棋,二人为争棋路发生口角,景帝用棋盘砸死了吴国的太子。这事就闹得有点大了,可汉文帝竟然没有追究。

文帝让人将吴国太子的棺椁送到了吴国,吴王痛哭流涕,又让人将棺椁送回了长安,还说,天下都是刘姓的,埋在哪里不时埋。这不量明显的对抗吗,文帝当然不愿意,总想找机会治罪。说吴王有把叛之心,便是从此开始的。

但是,害死吴国太子的人是景帝,可吴王为什么要恨晁错呢?当然有原因了,别看起兵时只是个口号,且有名无实,但他恨晁错却是真的。

那时,晁错是太子府家令,太子府是由他管理的。他与景帝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太子影响是很大的,太子做出这样的事能没有他的责任?文帝对此事不予追究,护犊子是肯定的,但多少也是保护了晁错。这种事一旦追究,受牵连、被处罚的肯定是正面的人,那是要代太子受过的。再者,晁错曾多次给文帝献策都被接受,深受器重,被任命为太常掌故

后来,景帝削藩也是主要由晁错负责,由于吴国在诸侯中最为强大,晁错主要针对吴国。这也是吴王恨晁错的主要原因了。

迟到的死亡

其实,晁错被杀客观地说他一点也不冤,只是死亡来的稍迟罢了。

景帝即位后,申屠嘉还在做丞相。申屠嘉为人耿直,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在文帝时就深得宠信。景帝即位后宠幸晁错,申屠嘉建议多次都不被采纳,而景帝只听晁错的。因此,申屠嘉非常怨恨,认为晁错是个佞臣。

晁错每次与景帝谈事都是单独的,建言献策从不在朝堂上,有时半夜也去。当时晁错为内史,内史府的门东出不便,就另开了一个门南出。这个南门,开凿在太上皇庙外空地的围墙上。申屠嘉听说晁错打通了宗庙的墙,就上奏景帝,请诛杀晁错。有人把此事告知晁错,晁错很害怕,夜里入宫求见景帝,向景帝自首,寻求保护。

第二天上朝时,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便为晁错开脱,说是他授意的,晁错无罪。丞相申屠嘉只好谢罪。散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先把晁错斩首再去奏请皇上认可,现在却被晁错所欺。”回到府中,申屠嘉吐血而死。

可见,晁错仗着景帝的宠幸已经是飞扬跋扈,触犯了众怒。假使他在任何时候出了问题,都不会有人替他说话的。而“七国之乱”则是他被杀的一个推手,吴国最终走上叛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晁错给逼的。

后记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奉命从伏生授今文《尚书》。后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即景帝)的宠信,被称为"智囊"。

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日“智囊”。——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晁错在政治上多有建议,而为官却少实绩。早在文帝时曾有重农轻商、迁民戍边等建议,都为文帝采纳。景帝时极力建议削藩,最后激起叛乱,并为此送了命。

晁错的死,实为其依仗景帝宠幸飞扬跋扈、树敌过多之故。当然,也有施政不当、急功近利之由。晁错的死并非偶然,只是让堂堂大汉天子蒙羞,实在是一个笑话。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资治通鉴》、《史记》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汉景帝为何诛杀恩师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青山古史今说标签:晁错

    最初汉景帝并没有打算杀晁错,真正想除掉晁错的人是袁盎。袁盎原来是朝廷派驻吴国的相国,他没少收了吴王的好处,所以不赞同削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袁盎当然要替吴国说话。结果,晁错要说吴国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则一直说吴国不反,没有削的必要,于是二人便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晁错升为

  • 晁错的削藩完全错误,这个人比晁错强上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晁错

    说削藩的话,不如先看贾谊。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汉书贾谊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

  • 汉灵帝只上了个厕所,蔡邕就被流放了?王莽的儿子制造了狗血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蔡邕

    一、汉灵帝上了个厕所,导致蔡邕流放12年。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饱读诗书,还是曹操昔日的老师之一。他的女人蔡文姬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才女。 1、曹节只偷看了一眼,就摆了蔡邕一道。汉灵帝在位期间,深感天下灾祸不断,因此问了很多人,这些人都不敢瞎说。因此汉灵帝只好把饱读诗书的蔡邕给喊了过来,询问

  • 此人可怜!蔡邕捧他上天,曹操拿他儆猴,袁绍借他笼络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望月寄伤思标签:蔡邕

    古人讲究出身。一个人若出身不好,本事再大,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至谁都可以轻谩你,侮辱你。三国枭雄曹操,应该对此深有感触。01曹操,生于宦官世家。有人要问了,宦官不是阉货吗,都被阉掉了,没有了能力,怎么还会有后代?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养子也是子啊,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身份,便像癌症

  • 曲洋为得此曲连掘29座汉代古墓,终于在东汉蔡邕墓中得到它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蔡邕

    《笑傲江湖》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里面有风流不羁的令狐冲,有敢爱敢恨的任盈盈,有半男不女的东方不败。这部剧的情节扣人心弦,打斗酣畅淋漓,记得当年觉得最帅的剑招就是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而整部戏却是由曲洋这个魔教长老引出来的……在片中一开始便是武林正派刘正风要金盆洗手、退隐江湖,而刘正风与魔

  • 三国演义中学问最高的三个人,一个蔡邕、一个是乔玄,另一个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小盛说历史标签:蔡邕

    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风云际会,让合久必分的天下纷争不断。要想成为一方势力,不仅得有猛将,更要有谋士,但是因为环境纷乱,真正研究做学问的人反而不多。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蔡邕、乔玄和祢衡。蔡邕是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精通音律,并且创了“飞白”笔体,对后世影响颇深。当然,他最有名的是有个号称“才女”的

  • 三国时期大才子,蔡邕倒履相迎,曹丕在他墓前学驴叫

    历史人物编辑:听闻今史标签:蔡邕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不仅盛产猛将、谋士,也有许多的大才子,比如老曹家的曹操、曹丕、曹植,人称三曹,都是才子,咱们耳熟能详的《短歌行》就是出自曹操之手、《洛神赋》是曹植所写。其他还有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非常有名气、才气的七位牛人,分别是王璨、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大

  • 王允为什么一定要杀蔡邕?老婆一句话点醒了我!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蔡邕

    王允大家可能熟悉一些,“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说的就是王允,当然历史上其实没有貂蝉,也没有美人计。蔡邕(yong)其实在那个时期比王允更有名,他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三国演义》中说的是董卓被诛杀后,人人都非常高兴,只有这个蔡邕抱着董卓的尸体痛哭,然后王允就以董卓同党的罪名杀了蔡邕。那

  • 三国的权臣蔡邕,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也是个倒霉蛋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蔡邕

    我们在看三国志的时候,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出了名的人,在这些亮眼的明珠背后,你有没有看到一个既才华横溢又很倒霉的老哥呢?他叫蔡邕。蔡邕的霉运就出在他的才华上。蔡邕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而且他的才华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称他一句全才也不为过。这个人在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才华太鹤立

  • 身为一代儒宗的蔡邕,为什么要为奸臣董卓而大哭,最后因此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蔡邕

    董卓是汉末权臣,他凶残暴戾,杀人如麻,可以说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奸臣。最后,是王允联合董卓的义子吕布,实施反间计杀死了董卓。董卓这样一位大奸臣死后,作为汉末学问最高的大儒蔡邕,却大声恸哭,这是为什么呢?而掌握了朝廷大权的王允,又为什么一定要置蔡邕于死地?首先要明确的是,董卓死后蔡邕大哭是三国演义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