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4)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4)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星爱篮球 访问量:3695 更新时间:2023/12/21 22:23:40

04七王串联谋反

(接上回)刘继位后,处理诸侯国的强硬手段,让刘濞不仅回忆起儿子惨死,而且担忧自己封地被削的后果。他率先找到胶西王刘昂,给出反叛大业成后分天下而治的丰厚条件,很快达成一致,分别联系其他诸侯国。

七国之乱兵锋示图

吴王看了景帝的旨意后生气地说:刘启竟敢跟老夫玩这等手段,将竹简让吴国内使应高看:奇怪!皇上一面削除楚、赵、胶西三王封地,一面又修缮大王太子陵墓,还派专门官员,四时祭扫?!

吴王不屑一顾:先抬高死人,后打压活人,刘启居然想拿寡人当傻子,麻痹寡人!简直是异想天开!嗯!看得准,景帝区别对待,确有分化瓦解之意,看来吴王精明着呢,一点都不傻!

内史应高说:但此举表明皇上对大王还是有所顾忌的,绝不敢像对楚王、赵王、胶西三王那样,轻易处置!大王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朝廷既已削惩楚、赵、胶西三王,臣敢肯定,他们下一个目标必定就是大王您呀!

吴王自我感觉良好地说:我谅他也不敢!

为了应对朝廷,吴王为首的诸侯王报团取暖,决定群起对抗朝廷,他们多年的准备,早就想取而代之。

应高献策:据京城密报说:梁王已离开京师,皇上给他调拔了重装兵器,又从御马苑调拔军马三千匹,还有大批军款,皇上在这个时候加强梁国武备,其用意显然是给诸侯们看的!情报工作及时准确细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啊!

吴王无不嘲讽地说:可惜他刘启只有一个亲弟弟,哈哈哈!谁会料到梁国就是吴王的滑铁卢,折戟沉沙于此,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叛徒绝没有好下场!

应高马屁拍的山响:大王英明!并进一步解释:大王一语点破关节!皇上削藩,是犯了众怒,大王何不密约诸王结盟,联起手来!人多力量大,人多可壮胆啊!

吴王无不担心地说:只是寡人不知道,其他诸侯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应高自高奋勇:大王,此事卑臣去办!卑臣想可以先备些礼,去胶西国走一趟,权且作为您的密使,探一探胶西王的口风。(公私两便,损公肥私,中饱私囊,还可以建立功业,多好的事儿)

吴王立即应允:很好,晴备雨伞,饱备干粮,一旦有事,大家可以共谋进退,只是你的行踪一定要机密(毕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密而不宣才好)!讲话一定要有分寸,办事一定要看火候,备上厚礼,不怕花钱!

应高兴极了:大王尽管放心,一定探得准信,保证完成任务,快去快回!

应高秘密出行,晓伏夜行,过关闯卡,舟车劳顿,拜见胶西王,双手送上宝物,胶西王手持玉壁,仔细鉴赏:水头不错,这不是和田玉,应该来自昆仑山,这样的好东东,你们吴国从哪里弄来的?

应高马屁拍的山响:大王好眼力,这玉是匈奴大单于送给吴王,做吴王七十大寿的贺礼!(内外勾结,吃里扒外,居然敢串通敌国匈奴,胆大包天啊!)

胶西王说:哎!那可是禁物啊,你们大王是什么意思嘛?还赚皇上对寡人的处罚不够重?又要把这堆石头变成屎盆子,扣到刘某头上?

应高恭维:这些宝物价值连城,都是我们吴王的一片心意,只是不曾料到,这一路上关卡查得如此之严啦

胶西王轻蔑地说:你也不想一想,这些关卡上的人,都是朝廷派来的,你给我送礼的事儿,恐怕早就传报到晁错那儿去了,寡人还敢收你这些礼吗?拿回去,统统拿回去!

应高说:这些宝物你可以不收,可是我们大王的心意,你明白吗?

胶西王反问:怎么着?你们吴王守着那么大一块宝地,还想要什么?这回削藩,他也没吃着亏呀!

关键时候关键话,屏退左右,应高吐露心声:吴王传话给代王,天下刘娃诸侯都是血连着血,亲连着亲,一根藤上结的瓜,唇亡齿寒,现在刘姓诸侯,都被朝廷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正在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削弱我们,这日子没法太平下去了!有一句谚语说:等把米吃光,就该嚼糠了!

胶西王反问:什么米呀糠的?寡人听不明白(揣着明白装糊涂,逼迫应高亮出底牌)

应高急忙说:吴王说,当今朝廷里出了大奸臣,就是御史大夫晁错,他蛊惑皇上,离间刘姓宗亲骨肉,连袁盎那样的三朝元老都容不下,现在朝廷上下,不知多少大臣心里恨他,诸侯对晁错弄权,更是人人早就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天下人心坏到这样的地方,最近天生异象,频频示警:水患蝗灾,接连不断,这正是朝廷里出了奸人,天象在不断示警,天下百姓都希望有圣人出现,救天下人于水火之中,我吴王说:阁下您就是这位圣人,只要您站出来扛这面造反的大旗,正所谓同厄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我吴王愿意追随您,为天下除害!

西汉名臣晁错献计削藩

胶西王假意怒斥:住口!应高急忙相劝:大王,你不要再糊涂了!其实您早晚都是晁错菜板上一块待宰肉,今儿您一定要给我一个准信,您到底愿不愿意和我们大王一起结成同盟?

胶西王问:你们刘濞那儿有多少象你这样的脑袋呀?等着给晁错砍的,沉凝半晌说:走!跟我来!

胶西王走水路密道,乘木舟进入密室与吴王相会,两王太子陪伴左右,喝血酒盟誓:本王的先祖是高祖皇帝和吕太后的嫡子,而文帝不过是奴婢(指薄姬)所生庶子,当今的皇位本来就不该由刘启这一支来继承,寡人已经和我的异母兄弟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联络过,他们听说要和吴王结盟连兵,都倍感振奋,让寡人代表他们与大王歃血为盟,共起义兵,诛奸恶,扶社稷,安生民!

吴王说:本王也已联络了楚王、赵王,相约起兵共讨不道,寡人在此,代替他二人歃血为盟,替天行道,休戚与共,永不背誓!天地神明,昭鉴我心!干酒明心。盟约已成,兵锋直指长安!万事俱备,只等出使匈奴的使者带回准信,就准备干坏事了,真是多事之秋,山雨欲来风满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2)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晁错

    (接上回)02景帝霸上阅军削藩,诸侯王不可能束手待擒,坐以待毙。景帝接连检阅了几处军营,无比灰心丧气:这高祖带出来的军队怎么成这个样子,这么老的将,这么疲塌的兵,看了这样子的队伍,朕先前削藩的决心几乎丧失殆尽了!景帝接着说:这次削藩,动了赵国、楚国、胶西国,没动吴国,天下会耻笑朝廷,柿子竟捡软的捏!

  • 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汉景帝为何还将其骗杀?

    历史人物编辑:品历读史标签:晁错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为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爆发。当然古代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这七王虽然造反,但也是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意思是皇帝被身边小人蒙蔽,他们要清除这个小人。不久后,汉景帝做出决定,那便是诛杀晁错,可能汉景帝也觉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5)

    历史人物编辑:西西拉货哥标签:晁错

    05秋香和亲强盗景帝深知,推行削藩,内乱将起,必须稳住匈奴。否则两面树敌,腹背夹攻,朝廷危急,难以招架。七王之乱势态图示和亲,是稳住匈奴的最佳策略。谁去和亲呢?皇上自己的亲闺女吗?心肝宝贝谁舍得?那就只能是别人家的闺女!冒充皇室公主,选谁呢?皇上千挑万选,选中秋香,当然没见过本人,后宫佳丽三千,皇上

  • 历史探秘:晁错、张汤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能家标签:晁错

    偶读《偶读容斋随笔·卷十二,晁错张汤》不禁掩卷沉思。晁错为内史时,每言事天子辄听,宠幸倾九卿,及为御史大夫,权在丞相之右。张汤为御史,每朝奏事,丞相徒有其名,天下事皆决于张汤。萧望之为御史,意轻丞相,遇之无礼。此三人者,虽贤否不同,其行止实不合时宜,各以他事致死,抑亦招祸取咎之由。一、晁错晁错是河南

  • 汉景帝明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为什么他还是要杀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曹操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袁术由于吃了败仗就坚守在寿春城内不出来,曹操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时间一久,《三国演义》中宣称的17万人消耗的粮食无疑是巨大的,又刚好遇上旱灾,大后方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送过来。不得已的曹操还得向孙策借粮食

  • 晁错对汉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绩,为何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馨儿生活日记标签:晁错

    看过《汉武大帝》的朋友想必对汉景帝挥泪斩晁错的一幕深感痛心,人们把青年才俊贾谊的英年早逝和冤杀晁错看作是文景两朝的两大政治悲剧,在《汉武大帝》中景帝为了江山的稳固,迫于无奈腰斩自己的老师,但是在正史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

  • “铁腕削藩”是否激进?谁谋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大汉朝御史大夫晁错府上,来了几个太监传讯晁错入宫,说是汉景帝有重大事件跟老师商量,晁错听说之后,赶紧穿好上朝的衣服,乘车往皇宫去。可走到东门的时候被中尉陈嘉二话不说拿下,直接拉到菜市口去腰斩,一代名臣就此落幕。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堂堂御史大夫如此惨淡落幕,难道真的是因为吴王刘濞那个“清

  • 晁错之错:不是策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晁错

    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钦此。”陈嘉朗声念毕,冷冷地扫了一眼伏在地上的晁错,“晁大人,不领旨谢恩吗?”“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晁错大声疾呼。“陛下不想见你,行刑!”陈嘉喝斥道。“刀俎之间,我为鱼肉”。被按在大砧板上脱去朝服,

  • 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明明三月即可平叛,为何非要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晁错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汉文帝时,就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把自己老师晁错就任命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仅以削藩著称,他在农业、商业、对外政策等等方面都是相当有大局观的。比如对内晁错提出

  • 此人大才,战神亲自推荐,千古一帝相见恨晚,一策略强晁错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晁错

    这个人非常厉害,是个奇才也是个怪才,说他怪在于这人不善于为人处世,所以呢,早期的他是四处碰壁,去过燕国,到过赵国,还访问过中山国,可这些地方没一个把他当人才的,最后不得已找到了大将军卫青,卫青跟他一聊,觉得这绝对是个人才啊,就赶紧给汉武帝推荐,可汉武帝太忙,没时间接见,就这么拖着,后来这货等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