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并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下场竟被腰斩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并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下场竟被腰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程哥历史观V 访问量:2022 更新时间:2024/1/23 23:13:21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这么大,必须要建立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保护百姓。

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统治者。自古以来,能称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就是皇亲国戚,一般都是由皇帝亲封。藩王们的势力割据一方,但拥兵自重,经常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就使得许多皇帝都打起了削藩的主义。

历史上最有名的削藩一共有四次。汉景帝因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唐宪宗虽有心,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而明朝的削藩目标直指朱棣,最后就是清朝的削藩,过程虽然艰难,但其结果确是可喜的。自古以来主张削藩的大臣不在少数,晁错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政治家晁错

晁错,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小就爱读书,每天行走坐卧间书卷不离手,童年爱读书的习惯也奠定了他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汉文帝时期,晁错被任命文太常掌故,因为他一直在学习法家思想,所以在朝廷征召研究《尚书》的时候,被太常派遣去济南学习。

学成儒家思想后,晁错被天子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直到后来被升为博士。晁错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完美融合,主张振兴经济,强调农业发展,表明了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减免农民的赋税。

因为晁错能言善辩,察言观色的同时还能精准地揣摩到皇帝心里,善于分析问题利弊,及时给皇帝指出错误,深得皇帝的喜爱,也深受太子刘的尊重与信任。

二、强行消藩

汉文帝前十一年,匈奴人为了扩从地盘,时不时地就来骚扰我边境,边境百姓苦不堪言。皇帝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发兵征讨,晁错上书向皇帝陈情,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

比较意外的是,皇帝觉得他这个点子不错,很好,确实可以有效的抗击外敌,但对他好一通褒奖的同时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赏他金银,但却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一个建议没被采用,晁错又有了一个建议。他上书提出要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的方法抵御外敌,幸而这个建议被皇帝采纳。而后他又多次提出削减诸侯势力的改革方法,但没被皇帝采用。

汉文帝后元七年,太子刘启即位,将晁错提拔为内史。有了新皇帝的撑腰,晁错的权力越发得大了,他经常单独面见皇帝,讨论国家大事。许是皇帝对晁错有滤镜的缘故,无论晁错说什么,皇帝都对他言听计从,可谓是要什么给什么,想什么来什么,风头一时无两。

皇帝由老子换成了儿子,但晁错的思想却没改变,景帝二年,他再次陈情,请求削减诸侯封地。因为他深受皇帝喜爱,在朝中势力庞大,建议提出后,没有人敢公然反对。

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将胶西王、赵王、楚王、吴王的所管理郡县的权利全部收回。这一政令发布后,诸侯哗然,纷纷上书反对,可是有什么用呢,小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

皇帝是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的人家的,他们不敢惹怒上天,动不了天子,就将怒火全部转移到了晁错这个始作俑者身上。

晁错的父亲听到儿子这一事迹后,火急火燎地赶到晁错家中。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好几天,从个人厉害关系到国家民族大业,一个没有落下地全讲了一遍,可是晁错根本停不进去,他父亲见劝解无果,叹气而走,回到家后,觉得迟早要出大事,就自行了结了性命。

三、被牺牲的晁错

晁错这一建议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削藩令下达以后,吴楚赵七国联合在一起,经过了十几的密谋后,终于以诛杀晁错为由联名起兵反叛。皇帝这时有些慌了连忙着急晁错商量对策准备出兵。

晁错作为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丝毫没有一点愧疚之心。他提出了一个用现在人看来比较苟的建议——他建议皇帝御驾亲征去打仗,而自己则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由此看出,晁错虽然有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野心,却没有一点担当。

皇帝召见曾任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却认为七国叛乱并不足为据。因为这一切的根由全部来自于晁错,只要将晁错杀了,恢复各国原来的封地,便可以平息这场战乱。皇帝听到这便沉默了,经过了多重考量,决定牺牲晁错平息叛乱。

四、腰斩于市

虽然做出了这个决定,但皇帝的心里还是有点不舍得,不然也不至于拖了十天。由于在朝中树敌过多,十天后,朝中数位大臣联名上书弹劾晁错,并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这么看来当初晁错的父亲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自尽而死总比背上骂名要好得多。

皇帝终于准奏,但晁错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为了能够顺利将晁错拿下,皇帝遣人到晁错的家中,谎称朝中有事,此时的晁错春风得意,哪料到自己会遭遇杀身之祸。他的车马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来使宣读圣旨,当时的晁错还穿着朝服,就这样被稀里糊涂地腰斩于闹市中了。

晁错死后,前线军情来报,诸侯叛乱并未平息,清君侧只是借口罢了。皇帝深以为然,遂降诏讨伐叛乱诸侯,比较有意思的是,不到三个月,那些叛乱的诸侯便全部偃旗息鼓了。

总结:

晁错其人,显然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君子,但坏就坏在他一直在考虑自己。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人,就不应该太过于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像让皇帝御驾亲征,而自己却龟缩在朝中,倘使当初他自己带兵去讨伐七国,那结果后不会不一样呢?他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没想到最终却害了自己。

七国平叛后,皇帝派遣官员驻扎诸侯封国,使其不再继续有掌握权力的机会。诸侯国失去了治理封地的权利,其中最为受益的就是皇帝了,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却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为国尽忠。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4)

    历史人物编辑:小星爱篮球标签:晁错

    04七王串联谋反(接上回)刘启继位后,处理诸侯国的强硬手段,让刘濞不仅回忆起儿子惨死,而且担忧自己封地被削的后果。他率先找到胶西王刘昂,给出反叛大业成后分天下而治的丰厚条件,很快达成一致,分别联系其他诸侯国。七国之乱兵锋示图吴王看了景帝的旨意后生气地说:刘启竟敢跟老夫玩这等手段,将竹简让吴国内使应高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2)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晁错

    (接上回)02景帝霸上阅军削藩,诸侯王不可能束手待擒,坐以待毙。景帝接连检阅了几处军营,无比灰心丧气:这高祖带出来的军队怎么成这个样子,这么老的将,这么疲塌的兵,看了这样子的队伍,朕先前削藩的决心几乎丧失殆尽了!景帝接着说:这次削藩,动了赵国、楚国、胶西国,没动吴国,天下会耻笑朝廷,柿子竟捡软的捏!

  • 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汉景帝为何还将其骗杀?

    历史人物编辑:品历读史标签:晁错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为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爆发。当然古代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这七王虽然造反,但也是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意思是皇帝被身边小人蒙蔽,他们要清除这个小人。不久后,汉景帝做出决定,那便是诛杀晁错,可能汉景帝也觉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5)

    历史人物编辑:西西拉货哥标签:晁错

    05秋香和亲强盗景帝深知,推行削藩,内乱将起,必须稳住匈奴。否则两面树敌,腹背夹攻,朝廷危急,难以招架。七王之乱势态图示和亲,是稳住匈奴的最佳策略。谁去和亲呢?皇上自己的亲闺女吗?心肝宝贝谁舍得?那就只能是别人家的闺女!冒充皇室公主,选谁呢?皇上千挑万选,选中秋香,当然没见过本人,后宫佳丽三千,皇上

  • 历史探秘:晁错、张汤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能家标签:晁错

    偶读《偶读容斋随笔·卷十二,晁错张汤》不禁掩卷沉思。晁错为内史时,每言事天子辄听,宠幸倾九卿,及为御史大夫,权在丞相之右。张汤为御史,每朝奏事,丞相徒有其名,天下事皆决于张汤。萧望之为御史,意轻丞相,遇之无礼。此三人者,虽贤否不同,其行止实不合时宜,各以他事致死,抑亦招祸取咎之由。一、晁错晁错是河南

  • 汉景帝明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为什么他还是要杀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曹操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袁术由于吃了败仗就坚守在寿春城内不出来,曹操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时间一久,《三国演义》中宣称的17万人消耗的粮食无疑是巨大的,又刚好遇上旱灾,大后方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送过来。不得已的曹操还得向孙策借粮食

  • 晁错对汉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绩,为何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馨儿生活日记标签:晁错

    看过《汉武大帝》的朋友想必对汉景帝挥泪斩晁错的一幕深感痛心,人们把青年才俊贾谊的英年早逝和冤杀晁错看作是文景两朝的两大政治悲剧,在《汉武大帝》中景帝为了江山的稳固,迫于无奈腰斩自己的老师,但是在正史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

  • “铁腕削藩”是否激进?谁谋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大汉朝御史大夫晁错府上,来了几个太监传讯晁错入宫,说是汉景帝有重大事件跟老师商量,晁错听说之后,赶紧穿好上朝的衣服,乘车往皇宫去。可走到东门的时候被中尉陈嘉二话不说拿下,直接拉到菜市口去腰斩,一代名臣就此落幕。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堂堂御史大夫如此惨淡落幕,难道真的是因为吴王刘濞那个“清

  • 晁错之错:不是策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晁错

    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钦此。”陈嘉朗声念毕,冷冷地扫了一眼伏在地上的晁错,“晁大人,不领旨谢恩吗?”“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晁错大声疾呼。“陛下不想见你,行刑!”陈嘉喝斥道。“刀俎之间,我为鱼肉”。被按在大砧板上脱去朝服,

  • 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明明三月即可平叛,为何非要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晁错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汉文帝时,就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把自己老师晁错就任命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仅以削藩著称,他在农业、商业、对外政策等等方面都是相当有大局观的。比如对内晁错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