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潘华毅 访问量:424 更新时间:2023/12/12 20:11:32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

《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其中《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被文帝所采纳,《言兵事疏》和削藩诸侯的改革法令却被搁置,文帝的看法是操之过急,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

注:《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主张对待匈奴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一味防守的策略。

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从之,因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 腰斩晁错于东市。

后世对于晁错之死,有些认为晁错是景帝的替罪羊,他只是皇帝思想的执行者;而有些人认为他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争议不断。

一、景帝之喉舌,替罪之羔羊

1、晁错提出“削藩 ”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

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晁错的《削藩策》只是前人政策的延续,皇帝也执意如此做,只不过是在朝堂上找一个重臣做喉舌,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得以实施而已。

2、皇帝与诸侯的矛盾愈加尖锐。

文帝时,允许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因此,吴钱遍布天下。贾谊向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导致了吴王的强烈不满。

之后一盘棋引发的太子刘启杀吴王世子的血案,直接使吴王对文帝、以及当时太子景帝的关系降到冰点,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汉书》: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吴王是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王,在其他诸侯王中的威信很高,从他叛乱时有许多诸侯王跟从就可看出,他带头不尊皇帝,如果不及时处置,以后谁还会再听皇帝的命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周朝时期的,周王封天下诸侯,而诸侯称霸不尊王室的结果。

二、谏帝亲征,咎由自取

1、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

吴楚等七国叛乱后,当景帝问计与晁错时,他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拿出一套景帝满意的合理化建议。而是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为自己留下祸根。

2、性格冷峻,被人怨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在朝中为官时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怨仇。

晁错与袁盎甚至到了不死不休的局面,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吴楚等七国既反,晁错准备趁机至袁盎死地,袁盎得到消息后恐惧万分,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皇帝以当面陈述解决七国叛乱的对策。

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便献策:“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故晁错之死,直接原因就是袁盎的计策打动了景帝。

3、帝王权术——为了皇权其他都可舍弃,哪怕是肱骨和帝师。

七国之乱开始时,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诸侯王国领郡42个,而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两者总体实力还是有差距的,景帝当时的心里是非常惧怕的,因为一旦开战,谁也不知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七国之乱是削藩引起的,诸侯王反叛的借口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杀了晁错,七国叛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如果再继续叛乱,就失去朝中大臣、其他诸侯王的支持。

再者朝中重臣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都肩负与叛军作战的任务,他们的政见都与晁错不和,诛杀晁错,可以让大臣们安心后方,团结一致抵御叛军。

就在丞相陶青 、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之时,景帝权衡利弊后,对斩杀晁错的奏章批曰:“可”。

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景帝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结语:晁错为大汉削藩而身死于效忠的帝王之手,可悲可叹!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司马迁评价:“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也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参考文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书·袁盎晁错传》、《汉书·吴王刘濞传》、《汉书·食货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史记标签:晁错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

  • 汉朝丞相申屠嘉为什么被晁错气死?性格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晁错

    申屠嘉是刘邦时期的老臣,汉文帝时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被封为故安侯,可惜,最后结局不太妙,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气死的丞相。汉文帝时期的一天,有个人给申屠嘉提意见:“您这么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申屠嘉对这个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官呢?”这个人对申屠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