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
《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其中《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被文帝所采纳,《言兵事疏》和削藩诸侯的改革法令却被搁置,文帝的看法是操之过急,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
注:《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主张对待匈奴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一味防守的策略。
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从之,因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 腰斩晁错于东市。
后世对于晁错之死,有些认为晁错是景帝的替罪羊,他只是皇帝思想的执行者;而有些人认为他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争议不断。
一、景帝之喉舌,替罪之羔羊
1、晁错提出“削藩 ”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
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晁错的《削藩策》只是前人政策的延续,皇帝也执意如此做,只不过是在朝堂上找一个重臣做喉舌,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得以实施而已。
2、皇帝与诸侯的矛盾愈加尖锐。
文帝时,允许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因此,吴钱遍布天下。贾谊向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导致了吴王的强烈不满。
之后一盘棋引发的太子刘启杀吴王世子的血案,直接使吴王对文帝、以及当时太子景帝的关系降到冰点,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汉书》: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吴王是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王,在其他诸侯王中的威信很高,从他叛乱时有许多诸侯王跟从就可看出,他带头不尊皇帝,如果不及时处置,以后谁还会再听皇帝的命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周朝时期的,周王封天下诸侯,而诸侯称霸不尊王室的结果。
二、谏帝亲征,咎由自取
1、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
吴楚等七国叛乱后,当景帝问计与晁错时,他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拿出一套景帝满意的合理化建议。而是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为自己留下祸根。
2、性格冷峻,被人怨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在朝中为官时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怨仇。
晁错与袁盎甚至到了不死不休的局面,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吴楚等七国既反,晁错准备趁机至袁盎死地,袁盎得到消息后恐惧万分,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皇帝以当面陈述解决七国叛乱的对策。
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便献策:“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故晁错之死,直接原因就是袁盎的计策打动了景帝。
3、帝王权术——为了皇权其他都可舍弃,哪怕是肱骨和帝师。
七国之乱开始时,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诸侯王国领郡42个,而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两者总体实力还是有差距的,景帝当时的心里是非常惧怕的,因为一旦开战,谁也不知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七国之乱是削藩引起的,诸侯王反叛的借口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杀了晁错,七国叛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如果再继续叛乱,就失去朝中大臣、其他诸侯王的支持。
再者朝中重臣周亚夫、郦商 、栾布、窦婴等都肩负与叛军作战的任务,他们的政见都与晁错不和,诛杀晁错,可以让大臣们安心后方,团结一致抵御叛军。
就在丞相陶青 、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之时,景帝权衡利弊后,对斩杀晁错的奏章批曰:“可”。
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景帝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结语:晁错为大汉削藩而身死于效忠的帝王之手,可悲可叹!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司马迁评价:“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也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参考文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书·袁盎晁错传》、《汉书·吴王刘濞传》、《汉书·食货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