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守望者 访问量:1909 更新时间:2024/1/26 10:25:54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

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异姓,跟皇帝不。

设立藩王吧,又害怕他们做大,成了气候,危及皇帝的统治,以下犯上,反客为主。

所以在合适的时候,皇帝都会削藩,确保大权不会旁落。

但是削藩是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要掌握时机,要把握的恰到好处,要不然就会让藩王反戈一击,结果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汉朝的时候,也上演过削藩大戏,可谓是惊心动魄,高潮迭起。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加强皇帝的权力。——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一听晁错的建议不错,就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看到皇帝如此不厚道,不想坐以待毙,索性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说七个诸侯联合造反,惊恐万状,就听从大臣袁盎的建议杀了晁错,以平息众怒。

但是杀了之后,诸侯并没有罢兵,反而认为皇帝软弱可欺,继续发起进攻。汉景帝被迫反击,很快平息了七国的叛乱。

汉景帝之所以要杀晁错,主要以下三个原因,或者说三大利好。

一、让晁错当背黑锅侠,对反叛势力有个交代

诸侯们好好的为什么造反,就是因为皇帝宣布削藩,剥夺大家的封地,侵犯他们的权利。

汉景帝为什么要削藩,就是受到了晁错的怂恿,听了晁错的主意。为什么说晁错出的是馊主意,因为削藩要掌握时机,要把握分寸,要各个击破,要温水煮青蛙。

但是晁错只提出了削藩这个思路,对于如何操作,出意外了怎么应对,晁错没有好的预案。

结果削藩引起了动乱,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按说晁错只是建议者,拍板者是皇上,皇上应该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

但是作为皇上是不能认错的,认错就让自己的光辉形象受到损害。所以只能由下面的人承担。谁来承担呢,当然是晁错,晁错是出点子的人。

而当时诸侯的矛头也是指向晁错,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这个口号提出得很科学,掩藏了自己的野心,让全国人民觉得自己反奸臣,不反皇帝,这样一来人民就会积极拥护。

而晁错提出了削藩这个主意,在七个诸侯造反后束手无策,反而要汉景帝御驾亲征,不顾皇上安危,汉景帝心里非常不爽。

所以汉景帝杀晁错势在必行,可以让他背锅担责,自己逃避责任。

二、平息内部矛盾

晁错是皇上的恩师,是皇帝的红人,权倾一时,荣耀无比。自古以来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家对晁错妒忌之心可以想象,谁都等着他出丑,看他笑话。

正在此时,晁错自己出错了,提出了削藩这个坏点子,引起了全国动乱,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大臣们一看机会来了,就墙倒众人推,群起而攻之,晁错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史料记载,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这时候,汉景帝明白,杀了晁错还可以平息大臣们的怨恨,“内外兼治”,又多了一个利好。

三、 让诸侯师出无名

削藩政策出台后,诸侯决议造反,他们的矛头其实是对准皇帝的。不过他们不敢公开提出口号,怕不得人心。于是就提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掩藏自己造反的真正目的。

汉景帝要是杀了晁错,造反的诸侯们就没有了借口,没有正当理由,就是师出无名。如果杀了晁错,他们还不罢兵,那就失去了天下百姓支持。

如果杀了晁错,诸侯还不罢休,那就等于告诉全国人民自己是造皇帝的反,就会失去人心,就被汉景帝抓住了小辫子,可以名正言顺镇压叛乱。

汉景帝也明白诸侯不一定会罢兵,但是让晁错担责和平息大臣不满的目的达到了,也算是没有白杀。最后汉景帝在太尉周亚夫的牵头下,只用了三个月就平息的叛乱,从现实角度上来说,晁错的血,也没有白流。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史记标签:晁错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

  • 西汉第一大冤案中,最冤的不是晁错,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晁错

    文/三 少都说,晁错之死,是西汉第一大冤案。冤案,百度最新的解释是:没有罪而被当做有罪判处或受处罚的案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按照冤案的字面意思,就是晁错并没有罪。没有罪却丢了性命,就是说不该死。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死得到底冤不冤?图:诛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