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汉景帝为何还将其骗杀?

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汉景帝为何还将其骗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品历读史 访问量:1098 更新时间:2024/2/18 15:49:48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为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爆发。当然古代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这七王虽然造反,但也是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意思是皇帝被身边小人蒙蔽,他们要清除这个小人。

不久后,汉景帝做出决定,那便是诛杀晁错,可能汉景帝也觉得这样做实在不地道,并且是师出无名,所以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于是晁错特意穿着朝服前往,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停下车,向晁错宣读诏书,将身穿朝服的晁错腰斩,史书记载“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可以说晁错之死,是汉景帝一生都抹不掉的一个污点,面对叛军竟然妥协到杀自己的老师兼亲信大臣,而且还是骗着杀的,是相当荒谬。

而晁错死后,七王并没有退兵,最终中央朝廷靠着周亚夫率领大军南下才镇压了这场叛乱。

可能光凭以上事件来看,会有人觉得汉景帝是个懦弱无能之人,其实汉景帝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与父亲汉文帝合力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更是平定了七王之乱,大力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为后来儿子汉文帝以“推恩令”削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这样一个精明的皇帝,肯定没有那么幼稚,肯定知道杀了晁错叛军也不会退兵的,那么为何他还要这样做?

其实说白了,原因很简单,一是汉景帝此举是让叛乱七王师出无名,你们不是说我身边有小人吗,要清君侧吗,现在我自己动手清了,你们再不退兵就是师出无名了,就是赤裸裸的造反了,是不得人心的。

二是安抚没有叛乱的诸侯王之心,这点其实更关键,因为七王之乱是来势汹汹,其他没有叛乱的诸侯王虽然实力相对叛乱的七王来说比较小,但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央朝廷和七王的对决,也有不少诸侯王在观望,如果中央朝廷落于下风,他们中不少怕是会跳出来支持七王,毕竟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削藩政策,是大为触动了诸侯王利益,而汉景帝将一直主张削藩的晁错杀死,等于表明了一个态度,让其他诸侯王放下心来,是安抚了他们,不至于使叛乱诸侯王进一步增加。

当然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做,晁错在关键时刻也起到了一个神助攻,在七王来势汹汹之际,他竟然提议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坐镇大后方。不论他出于什么想法,不得不说这个提议是一点情商都没有,让皇帝去危险的前线就算了,自己也不跟着去,反而意思是你去危险地方吧,大后方这种安全地方交给我就行了,这提议,换谁当皇帝都不愿意听,汉景帝听了肯定不爽。

所以综合考虑之下,汉景帝就这样把自己的恩师兼亲信大臣晁错给骗杀了。

可以说这个危机处理,汉景帝看似很幼稚,其实背后有着很高深的帝王心术,以晁错一人之死,使七王叛乱是师出无名,更是安抚了其他观望的诸侯王,又任用周亚夫这员猛将,最终声势浩大的七王之乱历时三个月便被平定。

而一直忠心耿耿,为了汉室江山社稷殚精竭虑的晁错却成为一颗弃子,被骗至腰斩,充分说明了帝制家天下的残酷性,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每个人都是皇帝统治天下的棋子罢了,即使你是皇帝的老师,即使你是皇帝很信任的大臣,也难逃棋子命运,关键时刻为了江山稳固是说杀就杀,可惜晁错为王朝尽心竭力,还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当然晁错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史书记载他是“为人峭直刻深”,说通俗点就是为人正直,但是相当苛刻,是不近人情,可以说是一个不会做人的纯臣,虽然为西汉江山是相当远虑,提出了削藩政策,但是却没为自己深谋,不知保全自己,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而因为不近人情的原因,得罪的大臣太多,所以七王之乱之时,与他有过节的袁盎趁机建议汉景帝杀他,使汉景帝下定决心杀他,而他冤死以后,也没有大臣站出来替他打抱不平,终汉之世,都没有被平反;以“公”的角度来看,晁错是值得人钦佩的,以“私”的角度来看,晁错做人其实挺失败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走近汉朝(六)七王假清君侧,景帝错斩晁错(05)

    历史人物编辑:西西拉货哥标签:晁错

    05秋香和亲强盗景帝深知,推行削藩,内乱将起,必须稳住匈奴。否则两面树敌,腹背夹攻,朝廷危急,难以招架。七王之乱势态图示和亲,是稳住匈奴的最佳策略。谁去和亲呢?皇上自己的亲闺女吗?心肝宝贝谁舍得?那就只能是别人家的闺女!冒充皇室公主,选谁呢?皇上千挑万选,选中秋香,当然没见过本人,后宫佳丽三千,皇上

  • 历史探秘:晁错、张汤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能家标签:晁错

    偶读《偶读容斋随笔·卷十二,晁错张汤》不禁掩卷沉思。晁错为内史时,每言事天子辄听,宠幸倾九卿,及为御史大夫,权在丞相之右。张汤为御史,每朝奏事,丞相徒有其名,天下事皆决于张汤。萧望之为御史,意轻丞相,遇之无礼。此三人者,虽贤否不同,其行止实不合时宜,各以他事致死,抑亦招祸取咎之由。一、晁错晁错是河南

  • 汉景帝明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为什么他还是要杀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曹操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袁术由于吃了败仗就坚守在寿春城内不出来,曹操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时间一久,《三国演义》中宣称的17万人消耗的粮食无疑是巨大的,又刚好遇上旱灾,大后方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送过来。不得已的曹操还得向孙策借粮食

  • 晁错对汉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绩,为何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馨儿生活日记标签:晁错

    看过《汉武大帝》的朋友想必对汉景帝挥泪斩晁错的一幕深感痛心,人们把青年才俊贾谊的英年早逝和冤杀晁错看作是文景两朝的两大政治悲剧,在《汉武大帝》中景帝为了江山的稳固,迫于无奈腰斩自己的老师,但是在正史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

  • “铁腕削藩”是否激进?谁谋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大汉朝御史大夫晁错府上,来了几个太监传讯晁错入宫,说是汉景帝有重大事件跟老师商量,晁错听说之后,赶紧穿好上朝的衣服,乘车往皇宫去。可走到东门的时候被中尉陈嘉二话不说拿下,直接拉到菜市口去腰斩,一代名臣就此落幕。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堂堂御史大夫如此惨淡落幕,难道真的是因为吴王刘濞那个“清

  • 晁错之错:不是策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晁错

    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钦此。”陈嘉朗声念毕,冷冷地扫了一眼伏在地上的晁错,“晁大人,不领旨谢恩吗?”“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晁错大声疾呼。“陛下不想见你,行刑!”陈嘉喝斥道。“刀俎之间,我为鱼肉”。被按在大砧板上脱去朝服,

  • 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明明三月即可平叛,为何非要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晁错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汉文帝时,就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把自己老师晁错就任命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仅以削藩著称,他在农业、商业、对外政策等等方面都是相当有大局观的。比如对内晁错提出

  • 此人大才,战神亲自推荐,千古一帝相见恨晚,一策略强晁错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晁错

    这个人非常厉害,是个奇才也是个怪才,说他怪在于这人不善于为人处世,所以呢,早期的他是四处碰壁,去过燕国,到过赵国,还访问过中山国,可这些地方没一个把他当人才的,最后不得已找到了大将军卫青,卫青跟他一聊,觉得这绝对是个人才啊,就赶紧给汉武帝推荐,可汉武帝太忙,没时间接见,就这么拖着,后来这货等不了了,

  • 汉室传奇:叹息!老父自杀,挡不了晁错的野心,救不了晁错的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清轩侃史标签:晁错

    #历史#(本文大约1800字,阅读需要5分钟)【晁错五次上书汉文帝防御匈奴】公元前一六九年,汉文帝非常疼爱且欣赏的大臣贾谊逝世,享年三十三岁。没有了光芒四射的贾谊,晁错出现了,此时的他如新星闪耀登场,被人称为国家智囊,担任太子内宅管理官。这时的西汉,唯一的强悍对手只有匈奴,而匈奴自西汉成立以来,不断

  • 为汉景帝鞠躬尽瘁的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晁错

    很多人认为,晁错的死,是汉景帝十分耻辱的时刻,他竟为了讨好叛乱的诸王,而将对自己鞠躬尽瘁的晁错诛杀,杀就杀了,还非要用腰斩这样的酷刑,这不免令人心寒。确实,从结果来看,晁错的死很没有价值,因为他被杀之后“七国之乱”没有停息,汉景帝最终还是以武力手段镇压了叛乱,这样一来,晁错岂非枉死?还真不是,对于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