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袁盎,连绿帽都能忍的无双国士,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晁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鸿讲古今史 访问量:2849 更新时间:2024/1/26 6:46:36

01

宽容与刻薄是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胸襟和气度,可二者却有机地统一于袁盎一身,并在其主演下,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

袁盎乃汉朝早期政治家,与晁错同朝为官,曾有无双国士之名。袁盎在汉文帝时,曾出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时,被调任回京,在朝为官。因这一“前科”,吴王挑头谋反时,景帝便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希冀其能劝说吴王,打消谋反念头。

然而吴王蓄谋已久,哪里会听。可吴王深知袁盎的才干,企图借机扣下袁盎,让其为己效力,帮助其以展“鸿图”。袁盎深知吴王的为人,当然,理智也告诉他,谋反不会成功,因而,任凭吴王怎么忽悠,袁盎始终不肯点头。见袁盎态度坚决,吴王大为恼火,便安排手下的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余人将袁盎软禁在军中,想寻机除之。

哪知人算不如天算,令吴王没料到的是,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曾经是袁盎在吴国担任丞相时的从史,因私通袁盎的婢女,被袁盎发觉后畏罪潜逃。袁盎知悉后,亲自策马,上演了一出月夜追韩信的好戏,追回后,袁盎不仅未对其处罚,反而索性把婢女赐给了这位给自己戴上了绿帽的从史,让其官复原职。这位从史,也即现在的校尉司马,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如今见恩人袁盎被围,有生命之,当即便变卖随身财物,购得了几坛高度白酒,灌醉了看守的士兵,乘着夜色,割开营帐,救出了袁盎。

但凡有点血性的男人,没有谁能容忍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情敌,更遑论权贵。可是贵为国相的袁盎却偏偏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不仅忍了,而且还出人意料地成人之美,可谓是宽厚大量。这还真应了那句:“丞相肚里能撑船”。但,且慢,就在“撑船”之后不久,在另一件事情上,即在与晁错的互动中,又让我们见识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袁盎。

晁错也是西汉早期的政治家,与袁盎生于同年。晁错可谓是雄才大略,少年得志,且处处力压袁盎一头。因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很多同僚对其是羡慕嫉妒恨。袁盎也不例外,甚至还变本加厉,以至达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好像双方都十分恶心对方的面孔,一方在,另一方立马走人,二人同朝为官多年,竟从未在一起言说过一次。二人为何不和?史书中并未交代,我们也不好妄自揣测。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出任御史大夫,一上任,就公报私仇,望风捕影,派人调查袁盎在任吴国丞相时所谓的贪赃枉法之事,并要论罪处罚。景帝初任,彼时,还是个典型的政治“菜鸟”,未加深究,便听从了晁错的一面之词,可后来又觉得晁错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因此没有全盘接受,只是罢免了袁盎,将其贬为平民,以观后效。

不久,晁错又向景帝进献削藩之策,即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和削减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客观地讲,晁错的这一建议,对汉帝国而言,是一个强本固基之举,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但在时机的把握和推行的方式方法上却多少有些失策,特别是与此后汉武帝时的大臣主父偃所提出的“推恩令”相比,就更显得颇有几分稚嫩和操之过急。

02

晁错的削藩之策,明显地损害了众诸侯的利益。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幌子,举兵谋反。晁错闻知后,就想当然地认为袁盎收受了刘濞的贿赂,且铁定袁盎参与了预谋。于是,晁错便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进一步地打击袁盎。丞史觉得这事不太靠谱,有些“莫须有”的嫌疑,就劝说晁错,稍安缓动,看看再说。晁错因此而犹豫不决。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袁盎便得悉了消息。他非常惶恐,连夜求见了当时皇帝眼中的红人——大将军窦婴,反复向其分析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力图撇清晁错强加于己的一切不实之词。同时,他又请窦婴代为疏通,请求面见景帝以便为己辩解。窦婴禀告了景帝,并随即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后,发现晁错也在场,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即,他就请求景帝屏退左右。

待晁错刚一出门,袁盎就急不可耐地竭力为己申辩,后又忙不迭地献策:“吴楚叛乱目的在于除掉晁错,以便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乱。”景帝到底是年轻,未加深思,便采纳了袁盎的建议,遂腰斩晁错于东市。可怜一代英才晁错,竟成了景帝的替罪之羊。

最后的结果人人皆知,晁错虽死,七国的叛乱却并未作罢,反而愈演愈烈,最后凭借周亚夫之力,历时三个多月才成功镇压平叛。叛乱平定后,袁盎被景帝任命为楚相,不久,因病辞官回乡,但景帝仍时常派人向其寻计问策。

后来,景帝想立当时的梁王刘武为储君,袁盎得知后,当即进言劝谏,景帝遂作罢。梁王刘武因此而十分怨恨袁盎,并派人前去刺杀袁盎。第一个刺客来到袁盎的家乡后,到处打听袁盎的为人,结果众人皆称赞有加。见此,刺客遂放弃了刺杀的计划,并提醒袁盎要多加小心,以后梁王还会派人前来刺杀。

袁盎心中不快,再加自己的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桩桩怪事,便到当时著名的算命大师——棓生那里占卜吉凶。可是在返家途中,当他走到安陵城门外时,被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刺杀而死。

晁错与袁盎,一对年轻有为的政治才俊。一个46岁被腰斩,一个50岁时被刺杀,皆英年早逝,非正常死亡。

事后证明,在吴王谋反这件事上,袁盎与晁错二人皆大错特错。袁盎事前并不知吴王要谋反作乱,更未参与其谋划,晁错却进言景帝除掉袁盎。同样,袁盎讲的只要杀了晁错,就可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乱,也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荒诞之语。

其实,以袁盎的聪明和其对吴王的洞悉,本就不该提出这等荒唐的对策。吴王的叛乱,其实早有端倪,且由来已久,削藩也好,清君侧也罢,只不过是个借口和幌子而已,其真实的动机和目的,则是想取景帝而代之,以登大位。即便是没有晁错的削藩之策,吴王也迟早会逮个其他的由头而兴兵作乱,晁错的削藩策,只不过是起了点催化剂的作用或是给其作乱提供了一个口实而已。对此,袁盎虽不能说洞若观火,但至少也是心知肚明。可为何袁盎明知不可,仍揣着明白装糊涂,给景帝出下这等馊主意?没有别的,借刀杀人而已。

03

戴“绿帽子”,这在常人看来是奇耻大辱的事情,袁盎却能抛却前嫌,宽以待人,表现得何等的大度。但在涉及国家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在最应大度的事情上,他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公报私仇,借刀杀人。其前后表现得为何判若两人?

袁盎与晁错皆以才识过人而被重用,又同朝为官,年龄相当,且皆以君子自诩。因此,在外人看来,或从一般意义上讲,二人理应惺惺相惜,尤其在大敌当前,更应抛却前嫌,精诚团结,共纾国难。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二人从一开始就不和、交恶乃至势不两立,且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袁盎为何不能把用在从史身上的宽容,移置到晁错身上?这事很难吗?

其实,这并非难易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核心利益的取舍。前者从史私通婢女,无非是触及了袁盎的一点蝇头小利,且触犯者,并未想与袁盎为敌,只是因受荷尔蒙的驱使,欲令智昏而已。虽然表面看,或在一般人的眼中,从史之举,属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不可接受,但对一门心思欲出人头地或急于扬名立万的袁盎而言,这都是不足挂齿的些许小事。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再则,此事所涉之女终究是个婢女,连个妾都算不上,虽然也曾是自己的红颜,但却不是原配和最爱。再是这样的婢女,对袁盎这样地位显赫的官员而言,可随手拈来,替代的人选很多,根本影响不了袁大人的兴趣和幸福指数。最重要的是借此送个顺水人情,不仅可俘获人心,还可秀一把自己大度宽容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当然,至于以后从史的知恩图报,则可能大大出乎了袁大人之所料。

而与晁错的交恶,这其中虽说有晁错的不仁不义在先,但从根本上讲,则是因为晁错触犯了袁盎的核心利益,即自己的生存以及仕途。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袁盎见不得他人或同事比自己优秀,或过得比自己好,职位比自己高,特别是与自己年龄相当或年轻于己的同行、同事,那更是不能承受之重。一言以蔽之,妒贤嫉能而已。所以,虽然事关国家的兴衰大局,虽然你晁错是国之栋梁,不世之才,但我袁盎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有将你除之,害之,我才能后安、后快,甚至后升。袁盎的刻薄不仅在与晁错的博弈中暴露无遗,其先前在与丞相周勃申屠嘉的交往中也不乏刻薄的影子,甚至对皇帝身边的嫔妃和宦官他也毫不留情,不曾有丝毫的手软。

其实,这种双重人格或双面人现象,在很多所谓的君子身上,皆有所表现,不过表现得有轻有重而已。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明月清风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晁错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史记标签:晁错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