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访谈录 访问量:1636 更新时间:2024/1/26 10:12:23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

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出自颍川。晁错自幼便跟随张恢学习,到了汉文帝时期,便因才能出众而入朝协助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和礼乐制度,被任命为太常掌故。

后来朝廷征召研究儒家《尚书》的人士,之前相中了伏生,但是因其已经九十多高龄不便行走,于是晁错便被太常送去伏生处求学,之后所有的《尚学》学者,全都是出自其门下。在晁错学成归来之后,便被任命为太子舍人,意图让其高尚的品德影响太子,后续在文帝景帝时期一共提出三条改变西汉的政策。

重农抑商

西汉在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就想过限制商人的方法,只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商人利益还是在西汉建国不久后便全面恢复。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是有些膨胀了,不断压榨农夫的劳动果实。

西汉商人最盛的时期:“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

大意是要想从穷人变成富人,男人干农活不如做工,做工不如去经商,女人刺绣不如去门市上倚在门口卖笑。这一社会风气让农民纷纷转投其他行业,国家的税收一度减少至低谷,而在封建时代,国家农业水平更是赖以生存的重中之重。农业凋零不振,西汉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晁错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况,便制定了一种解决方案,提出了重视农业就要提高粮食的价格,也就是“贵粟之论”,同时积极号召百姓务农。

只是这时的商人贵极,农民贱极,于是晁错又在劝民务农上提出三条方案:

一是入粟拜爵、免罪。虽然对当时的商人在各个方面进行了限制,只是也为后来官场上卖官爵的行为开了先例。

二是薄赋敛、广积蓄。减轻民田赋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百姓人人自给自足,京师银库累百巨万,囤积的粮食之多,直到腐败都用不完。

三是调整粮价。由国家制定统一的粮食价格,避免农民遭到无良商人的压榨剥削,同时提高粮食价格,改善以往农民出售粮食时价格很低的情况。

守边劝农

在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南下侵扰掠夺汉族,之前对匈奴一直都是采取以“和亲”为主的安抚政策。但是匈奴却经常背弃约定,依旧南下侵略,汉文帝于是便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晁错趁此时上呈了《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策略,也可将其划分为三条计策:

一是募民徙塞、良将戎边。汉初的时候,一直都是每年轮换士兵驻守边疆,内地的士兵刚到边疆时,除了身体水土不服之外,更是不熟悉周边地势,以及如何同匈奴作战。于是汉文帝便施行了晁错的这一计划,招募百姓迁徙至边疆,给予其优待,在当地一边训练一边务农。同时朝廷这边派熟悉和匈奴作战的将领过去指挥,匈奴面对经验老道的西汉将士,来袭几次之后便放弃了南下。

二是守边劝农,巩固边郡。晁错先是招募了许多罪犯,将其带到边疆务农,然后又招募那些自愿迁到边疆的农民,同时给予其奖赏。边疆农业因人数增加而迅速发展,不久之后就有足够的粮食来抵抗匈奴入侵。后续很多帝王都学习晁错的方法,施行屯田戎边的策略。

三是以夷攻夷之策。同名字一样容易理解,就是让匈奴自己打自己,当时西汉的匈奴也不是铁板一块,各个匈奴奴隶主之间往往会为了资源互相征讨。而晁错就是以利益和西汉实力瓦解匈奴奴隶主之间的联盟,降服其中的胡人编入军中抗击匈奴。

尊君削藩

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曾经大封同姓王侯,他封出去的那些地盘,每一块都十分辽阔。而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如同皇帝一样,除了造反,无论想要干什么几乎都不会有人管。

长期以来,这些诸侯王尾大不掉,割据一方对抗中央。晁错主张推崇君王,强化中央集权,在汉景帝时期的时候,向其说明了这些诸侯所犯下的罪过,劝说景帝趁早削藩,不要等着诸侯王们准备好了反叛时再被动迎战。

于是汉景帝就让众臣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晁错备受汉景帝信任,没人敢于明面上反对皇帝宠臣,只有窦婴反对削藩,两人便因此结下了仇怨。

面对晁错制定的强势削藩政策,各个诸侯王恨不能将其挫骨扬灰,于是以诛杀晁错为借口,七个诸侯国联合起兵反叛。

这时窦婴便为景帝带来了曾担任吴国丞相的袁盎,景帝问其有何退敌之策。袁盎于是趁机劝说景帝斩杀晁错,然后恢复七国之前的地位就能不费一兵一卒退诸侯联军。

之后西汉丞相等人又组团上奏弹劾晁错,景帝听从了这些人的建议,决定将晁错满门抄斩,暗中派中尉将其骗出,腰斩于长安东市,晁错死时还穿着上朝时的朝服。

只是晁错的死并没有让诸侯叛乱停歇,这些人只不过将晁错当作反叛的借口罢了,后来景帝派兵讨伐诸侯联军,耗时不到三月便取得胜利,却白白害死了晁错。

参考文献

《汉书·晁错传》

《略论晁错的治国之策》——周岚

《晁错的御边之策》——徐云钦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史记标签:晁错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

  • 学史明智:看懂苏轼的晁错论后,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历史人物编辑:亮哥打工标签:晁错

    《晁错论》是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除了优美的辞藻,严密的逻辑,里面透露出的事业哲理也非常实用。首先介绍一下晁错的故事。晁错是西汉初年人,历任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名臣。在晁错等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西汉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晁错小时候接受法家思想的教育,长大以后又学习了儒学,知识渊博胸怀锦绣,被汉文帝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