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常言“师徒如父子”,可又说“伴君如伴虎”,最惨帝师非晁错莫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俊慧文史书院 访问量:1364 更新时间:2023/12/15 22:48:23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出来鞭尸,可见皇帝的老师当不好下场凄凉,可是张居正还不是混得最惨的,毕竟他也算是善终了,有一位连死法都比较残忍,被腰斩于市,他就是汉景帝的老师晁错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其实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是不如秦朝的郡县制先进的,开始刘邦还分封了许多异姓王,其中就有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可是刘邦后来也觉得这些异姓王靠不住,于是先后铲除了这些异姓王的势力,并且大封刘氏子弟为王。

等到汉文帝继位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就已经很庞大了,他们掌握着地方的行政、军队和赋税,有的还有煮盐、铸币之权,简直是一个个国中之国,极大的影响了中央朝廷的统治。

后来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朝贡,与刘在宫中一边喝酒一边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原楚地人,平时又很骄矜,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与刘启博弈时也没有一丝退让,两人为了棋路相争,刘贤的态度非常不恭敬,刘启很生气就拿起棋盘打在刘贤的脑袋上,不料一时手重把他打死了,汉文帝就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也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伏笔。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晁错在上疏的《削藩策》中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反正削不削藩这些诸侯王都要造反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诏令一出,诸侯哗然,都表示强烈反对,并且非常憎恨晁错。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非常震惊,于是赶忙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平叛,自己留守京城后方,这是这一不靠谱的提议让景帝对晁错起了杀心。

正好当时景帝的舅舅窦婴入宫,因为先前窦婴已经与晁错发生了纠纷二人不和,所以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袁盎,袁盎也与晁错发生过纠纷,对晁错的意见很大,因为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且晁错本来是想借这次“七国之乱”除掉袁盎。

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请求景帝屏退旁人并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而此时的晁错竟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就这样一代大儒、帝师就被腰斩弃市。

而腰斩晁错之后,七国并没有停止叛乱的行径,最后还是周亚夫率军平叛,袁盎后来回到了朝中也没有因为判断错形势而被治罪,可见景帝早有诛杀晁错之心,七国的借口正好被景帝当成了理由。

后世也多因此事诟病景帝,作为守成“文景之治”和前瞻“汉武中兴”的一代帝王,行事太不光明正大了,诛杀帝师谋臣已是不义,而将其诱杀更低一筹,腰斩弃市并诛满门更低一筹,所以即使是汉武帝也没好意思为景帝上庙号,因为他这手玩的实在是没有人君气度。

熊孩子的一盘棋,不仅丢了小命、改写汉朝历史,也改写华夏封建史

教师节快到了,侃一侃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位帝师

从汉末就兴起的门阀,因为一场惨案,到了宋朝消失无踪

汉武帝不止战功赫赫,文治也很了得,年号、春节皆是汉武首创

为何汉以强亡?高祖定下的规矩“非军功不得侯”可能起了反作用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

  • 诛杀恩师晁错,七国未必会因此罢兵,汉景帝为何还执意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晁错

    汉景帝又不是七国诸侯肚子里的蛔虫,也没有学会未卜先知,如何知道杀了晁错七国不会罢兵?事实上,杀晁错之后七国并未罢兵,这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的观点,当时的汉景帝并不能确定。但是,“诛杀晁错”却是当时的汉景帝必须面临的选择。历朝历代,削藩都是一个大难题。不设藩王,没有人护卫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

  • 晁错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被景帝腰斩,是替罪羊,还是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晁错

    导语:晁错,颍川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为太子刘启的启蒙老师,因其能言善辩,善于分析, 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誉为“智囊”。《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晁错在文帝时提出了大量政治、

  •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晁错

    华夏朝史:晁错为什么一定要削藩,他被汉景帝杀掉到底冤不冤?【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晁错削藩来,那可真的就是谋划了很久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就要削藩,可惜的是汉文帝并没有采取晁错削藩的政策。然而,晁错不屈不挠终于熬死了汉文帝

  • 汉朝的名臣晁错:在人生得意之时却死于为皇帝“效忠”

    历史人物编辑:青史铸剑标签:晁错

    全文共186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封建古代史中,皇帝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臣子的相助,尤其是心怀天下的贤臣。这些贤臣可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是真正希望国家能够长远走下去的一群人,他们或是宋朝的文彦博,或是明朝的张居正,虽处不同朝代,但是都有一颗为皇帝着想的心。一般来说,这些人在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史记标签:晁错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

  • 七国之乱,晁错到底该不该负责没有他会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忠臣。他为了维护汉朝的江山社稷,在汉景帝时期提出了“削藩之策”,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被以反贼之名腰斩。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的老师,汉文帝驾崩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时期

  • 晁错该不该杀?汉景帝:知道杀他叛军依然会反,但还是不得不杀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晁错

    晁错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记得初中课本上就有他的介绍,“诛晁错,清君侧”是七国之乱时反叛的诸侯王的口号。可是汉景帝妥协了,腰斩了晁错,还归还了剥夺诸侯国的领土,结果这些叛军依然造反,这么说来杀晁错是错了吧,因为不杀是反,杀了还是继续反。其实不然,咱们知道汉景帝曾经当了23年太子,对朝廷之事了如指掌,

  • 如何评价晁错的“削藩”建议,司马迁讲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晁错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刘濞跟随平叛。刘濞的父亲是刘仲,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在沛县封

  • 汉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斩。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晁错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担任了太常掌故一职,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等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量,汉文帝将晁错和贾谊当作重点培养,希望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