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朝猛将灌夫,率十余骑攻入敌营,斩敌数十又全身而退,威震全军

汉朝猛将灌夫,率十余骑攻入敌营,斩敌数十又全身而退,威震全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张文长 访问量:2635 更新时间:2023/12/9 12:42:25

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

窦婴是汉景帝时期外戚窦氏的杰出才俊,在七国之乱时被封为大将军,自从西汉创建以来,上一个获此殊荣者是兵仙韩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窦婴的卓越才能。窦婴虽然优点突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性格固执,和权倾朝野的窦太后不和,因此在封侯不久后就失去了权势。

窦婴失势后,之前亲近他的朝堂势力纷纷避而远之,昔日往来兴旺的侯府如今门可罗雀。然而窦婴也是幸运的,他身边还有好友灌夫相伴,这位当年在七国之乱中名扬天下的猛将,不离不弃地陪伴在窦婴身边,一如他当年在战场上的执着。

一、七国之乱中,灌孟携子出战吴楚联军

汉景帝继位后,国内爆发了七国之乱。吴楚联军提前布局,策划周密,又兼有众多刘姓诸侯王的参与,一时间快速推进,打了景帝一个措手不及。

当景帝回过神时,吴楚联军已经进入了梁地,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只要跨过梁地,那么洛阳乃至长安即将陷于险地之中。于是景帝立刻调兵遣将,窦婴留守荥阳,周亚夫向叛军逼近。

在周亚夫的队伍中,就有灌夫父子的身影,当时,父亲灌孟是朝廷派遣的将领,而灌夫没有官职,靠着自己的声望拉起了千余人的队伍去协助父亲:

请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

七国之乱的伏笔在文帝执政时就已经埋下,朝堂轻视了地方豪强被削弱权力后的抵触情绪,双方已然埋下了对立的伏笔,而景帝在父亲去世后非但没有安抚对方的情绪,反而在朝政不稳时用过激的手段去刺激对方,因此七国之乱的爆发无法避免了。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吴楚联军早已缔结利益同盟,提前做出了多项布置,因此占得了先机,当战争开始后,景帝明显准备得不充分,只能尽量调遣能快速赶往梁地的部队仓促迎敌。

因此,汉军的许多精锐部队其实还无法赶到战场,军团是以各种地方军队临时拼凑为主,这也会出现像灌夫这种散兵游勇混杂其中的情况,像这些在乡间斗狠却没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在战场上基本会成为炮灰。

二、灌猛奋勇作战以明志,不幸死于敌阵

队伍开进的途中,灌猛的心里也经历着巨大的波动。灌猛本是灌婴的门客,因为受到宠信而得到了赐姓"灌",继而在朝堂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官至二千石。可是在朝堂上安稳渡过十数年的时光后,他却因为灌婴的举荐而上阵杀敌。

对于以战功报答主家一事,灌猛是欣然向往的,然而主帅周亚夫却认为他年纪太大不想任用他,这让灌猛感到十分不得志。

为了给灌氏争光,灌猛在之后的作战中不顾年老,屡次请缨突前,多次杀入吴楚联军阵中,因而战死在敌阵中。

其实梁地的二十余座重要城池基本都被梁王刘武掌握,汉军占有城防优势,其战略方向也是据城固守,拱卫身后的荥阳和潼关,防止敌军快速推进。

从这点上来看,汉军没有突击的必要,他们只需要凭借人数和储粮在城池内御敌,然后借助关中、巴蜀、赵代等地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就足以拖垮敌军。这种战法看似示弱,然而却是以最小代价换得最大胜利的最优方案。

从理论上说,灌猛的出击是失败的,在平原地区和敌人打野战会丧失本方的城防优势,降低汉军的胜利,造成无端的消耗。

不过考虑到灌猛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他更多的是想向周亚夫证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因此他不惜战死以明志,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灌夫拒绝携棺回家,带领十余人冲杀敌阵

按照汉朝法律,如果父子都在战场上,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携带父亲的尸体回家安葬,这也是对其家族的一种保护措施,不过灌夫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上峰让他携棺回家的好意:

汉法,父子俱,有死事,得与丧归,夫不肯随丧归。

接下来,属于灌夫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之前说过,他带了一千余人的队伍追随父亲,这支队伍基本是由他的好友和其手下门客、奴隶组成的。灌夫披甲执戟,招呼他们去敌军阵中杀敌,一是为了扬汉家军威,二是为了替父报仇。

任谁都能够看出,这趟行程九死一生,过于艰险,饶是如此,仍然有十余人士受到了灌夫的感染,毅然追随他向敌阵杀去。

十余骑迅速地冲入了吴楚联军,一直攻到吴楚联军的将旗之下,所杀伤的有几十人之多,而本方也损失惨重,除了灌夫外全军覆没。灌夫侥幸不死,在经过治疗好伤势好转,便再次上马继续向敌阵杀去。

此时,统领灌夫的将军被他的勇气震撼,也十分敬佩他的武勇,便要阻止他前往,灌夫不肯听从,于是将军将此事上报太尉周亚夫,周亚夫听闻后十分震惊,亲自阻止他前去敌阵,这才将他留在军中养伤。

不过灌夫的这种英勇行为极大鼓舞了汉军士气,也令后者最终取得了七国之乱的胜利。此役之后,灌夫勇武之名已然名扬天下。

四、结语

纵观我国古代战争史,像灌夫这种以少战多,在敌军中杀进杀出的例子虽然有,但是数量绝对称得上是稀少的。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猛将,都被后世大书特书,或写进史料标榜青史,或编进小说远播闻名。

然而灌夫之伟大,还在于他的壮举中掺入了为父报仇的孝行和放弃离开战场机会的忠诚,这两种高尚的精神,无论在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是被绝大多数人推崇的道德典范,所以灌夫的行为绝非是用勇敢便可以概括,这也是他能够在后期品行不端、整体对社会贡献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成功立传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史记·七十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

【2】《汉书·传·窦田灌韩传》

标签: 灌夫

更多文章

  • 同为宰相田蚡计杀灌夫背后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灌夫

    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魏其侯窦婴当了大将军,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蚡还是个郎官,没有显贵,史载:胸有城府,功于心计,善于结交权贵谋士。发迹于景帝晚年,弟以姐贵,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王娡称制。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

  • 西汉名将灌夫满门抄斩只因酒后失言?

    历史人物编辑:小新讲生活标签:灌夫

    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灌夫英勇善战,并且对汉武帝也是忠心耿耿,却不想竟因为酒后失言而落得如此下场。要说这灌夫,在很多影视剧的改编中也不难看到他的身影。比如,《大汉天子》中与汉武帝刘彻称兄道弟的关夫一角就是从他的形象改编来的。当然最后的下场也不会好是肯定的了。话说回来这灌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此人虽然骁

  • 窦婴只是帮灌夫据理力争,为何刘彻将其斩首示众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趣读标签:灌夫

    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的重臣,太皇太后窦氏的侄子,在西汉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然而在汉武帝刘彻亲政不久,他就在窦田之争的政治风波中被处死,甚至是遭到了斩首示众这样严酷的刑法。要知道窦婴作为窦氏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最顶级的。这样的权贵即便要处死,一般也不会选优斩首示众

  • 赵相贯高:为了替赵王张敖出气而刺杀刘邦,为何还被刘邦誉为壮士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贯高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汉高祖八年(前199年),赵相贯高图谋在柏人刺杀汉高祖刘邦,但因刘邦提前离开而未能得手。随后贯高就因事情败露而遭朝廷逮捕,被刘邦赞为“壮士”。为何刘邦要称赞刺杀自己的贯高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担任赵相贯高早年投靠赵王张耳,在其手

  • 刘邦被女婿张敖的宰相贯高追杀,调查结果属实,为何刘邦还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贯高

    刘邦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张敖,这个张敖也不是别人,而是张耳的儿子,张耳是秦末的名士,刘邦对他很敬佩。刘邦后来当了皇帝,给张耳封了赵王,还把自己的唯一的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等于是张耳死了之后,他把赵王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张敖。事实上这个张敖也是很老实的一个人,对刘邦是毕恭毕敬。有一次,刘

  • 大侠郭解行侠仗义,汉武帝为何下令杀他全族?事后才知此计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标签:郭解

    对于中国人来说,匈奴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少数民族之一了,无论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都是描写匈奴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几乎是与中原文明一起壮大的游牧民族,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句子,这说明匈奴早

  • 大汉最牛游侠郭解:汉武帝嫉妒他的威望,不顾卫青阻挠,灭他全族

    历史人物编辑:白丁寻史标签:郭解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鸿篇巨制,很多人都因为它记载了较早时期的历史而知道这本书。但是实际上,《史记》还记载了不少有名的人物。他们不一定是王侯将相,有的人只是侠肝义胆的人,为了朋友和百姓两肋插刀,最终成就了一代侠客之名。今天要讲的郭解,就是被《史记》记载的一位有名的侠客。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

  • 郭解-历史上乐善好施的大游侠救得了别人,但唯独救不了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郭解

    很多年轻人,经常为他报仇,却从来不肯让他知道郭解,轵县人,字翁伯。他的外祖父许负,可了不得,曾经帮周亚夫看相,曾预言周亚夫将饿死,竟然神奇应验了,周亚夫果然绝食而死了。他的父亲由于行侠仗义却触犯法律,被汉文帝处死了。小时候由于生性彪悍,个性比较凶残,只要有人惹他不高兴就要取人性命,而且还杀过不少人。

  • 郭解身材短小却胸襟宽广,一度引领少年追随,以平民之身入史记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郭解

    藉交唯有不赀恩,汉法归成弃市论。平日五陵多任侠,可能推刃报王孙。《史记》是我国最经典的历史典籍之一,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人物方面,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帝王本纪、诸侯世家和名臣列传,如果从阶级论起来,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贵族阶级,而非平民阶级。不过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个人感情,太史公在七十篇列传中,

  • 大侠和游侠到底有啥区别,金庸讲大侠,郭解直播游侠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郭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对侠者的定义。然而,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真实历史上的侠者却很难配得上这句“为国为民”。韩非子说:“侠以武犯禁。”历代王朝对于游侠无一例外都是采取打击、抑制的措施。因为在一定历史时空内,游侠对国家的统治与社会的安定总是构成一定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