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
窦婴是汉景帝时期外戚窦氏的杰出才俊,在七国之乱时被封为大将军,自从西汉创建以来,上一个获此殊荣者是兵仙韩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窦婴的卓越才能。窦婴虽然优点突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性格固执,和权倾朝野的窦太后不和,因此在封侯不久后就失去了权势。
窦婴失势后,之前亲近他的朝堂势力纷纷避而远之,昔日往来兴旺的侯府如今门可罗雀。然而窦婴也是幸运的,他身边还有好友灌夫相伴,这位当年在七国之乱中名扬天下的猛将,不离不弃地陪伴在窦婴身边,一如他当年在战场上的执着。
一、七国之乱中,灌孟携子出战吴楚联军
汉景帝继位后,国内爆发了七国之乱。吴楚联军提前布局,策划周密,又兼有众多刘姓诸侯王的参与,一时间快速推进,打了景帝一个措手不及。
当景帝回过神时,吴楚联军已经进入了梁地,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只要跨过梁地,那么洛阳乃至长安即将陷于险地之中。于是景帝立刻调兵遣将,窦婴留守荥阳,周亚夫向叛军逼近。
在周亚夫的队伍中,就有灌夫父子的身影,当时,父亲灌孟是朝廷派遣的将领,而灌夫没有官职,靠着自己的声望拉起了千余人的队伍去协助父亲:
请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
七国之乱的伏笔在文帝执政时就已经埋下,朝堂轻视了地方豪强被削弱权力后的抵触情绪,双方已然埋下了对立的伏笔,而景帝在父亲去世后非但没有安抚对方的情绪,反而在朝政不稳时用过激的手段去刺激对方,因此七国之乱的爆发无法避免了。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吴楚联军早已缔结利益同盟,提前做出了多项布置,因此占得了先机,当战争开始后,景帝明显准备得不充分,只能尽量调遣能快速赶往梁地的部队仓促迎敌。
因此,汉军的许多精锐部队其实还无法赶到战场,军团是以各种地方军队临时拼凑为主,这也会出现像灌夫这种散兵游勇混杂其中的情况,像这些在乡间斗狠却没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在战场上基本会成为炮灰。
二、灌猛奋勇作战以明志,不幸死于敌阵
队伍开进的途中,灌猛的心里也经历着巨大的波动。灌猛本是灌婴的门客,因为受到宠信而得到了赐姓"灌",继而在朝堂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官至二千石。可是在朝堂上安稳渡过十数年的时光后,他却因为灌婴的举荐而上阵杀敌。
对于以战功报答主家一事,灌猛是欣然向往的,然而主帅周亚夫却认为他年纪太大不想任用他,这让灌猛感到十分不得志。
为了给灌氏争光,灌猛在之后的作战中不顾年老,屡次请缨突前,多次杀入吴楚联军阵中,因而战死在敌阵中。
其实梁地的二十余座重要城池基本都被梁王刘武掌握,汉军占有城防优势,其战略方向也是据城固守,拱卫身后的荥阳和潼关,防止敌军快速推进。
从这点上来看,汉军没有突击的必要,他们只需要凭借人数和储粮在城池内御敌,然后借助关中、巴蜀、赵代等地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就足以拖垮敌军。这种战法看似示弱,然而却是以最小代价换得最大胜利的最优方案。
从理论上说,灌猛的出击是失败的,在平原地区和敌人打野战会丧失本方的城防优势,降低汉军的胜利,造成无端的消耗。
不过考虑到灌猛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他更多的是想向周亚夫证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因此他不惜战死以明志,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灌夫拒绝携棺回家,带领十余人冲杀敌阵
按照汉朝法律,如果父子都在战场上,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携带父亲的尸体回家安葬,这也是对其家族的一种保护措施,不过灌夫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上峰让他携棺回家的好意:
汉法,父子俱,有死事,得与丧归,夫不肯随丧归。
接下来,属于灌夫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之前说过,他带了一千余人的队伍追随父亲,这支队伍基本是由他的好友和其手下门客、奴隶组成的。灌夫披甲执戟,招呼他们去敌军阵中杀敌,一是为了扬汉家军威,二是为了替父报仇。
任谁都能够看出,这趟行程九死一生,过于艰险,饶是如此,仍然有十余人士受到了灌夫的感染,毅然追随他向敌阵杀去。
十余骑迅速地冲入了吴楚联军,一直攻到吴楚联军的将旗之下,所杀伤的有几十人之多,而本方也损失惨重,除了灌夫外全军覆没。灌夫侥幸不死,在经过治疗好伤势好转,便再次上马继续向敌阵杀去。
此时,统领灌夫的将军被他的勇气震撼,也十分敬佩他的武勇,便要阻止他前往,灌夫不肯听从,于是将军将此事上报太尉周亚夫,周亚夫听闻后十分震惊,亲自阻止他前去敌阵,这才将他留在军中养伤。
不过灌夫的这种英勇行为极大鼓舞了汉军士气,也令后者最终取得了七国之乱的胜利。此役之后,灌夫勇武之名已然名扬天下。
四、结语
纵观我国古代战争史,像灌夫这种以少战多,在敌军中杀进杀出的例子虽然有,但是数量绝对称得上是稀少的。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猛将,都被后世大书特书,或写进史料标榜青史,或编进小说远播闻名。
然而灌夫之伟大,还在于他的壮举中掺入了为父报仇的孝行和放弃离开战场机会的忠诚,这两种高尚的精神,无论在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是被绝大多数人推崇的道德典范,所以灌夫的行为绝非是用勇敢便可以概括,这也是他能够在后期品行不端、整体对社会贡献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成功立传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史记·七十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
【2】《汉书·传·窦田灌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