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玄武门之变”头号功臣长孙无忌,最后败在武则天手中,只怪自己

“玄武门之变”头号功臣长孙无忌,最后败在武则天手中,只怪自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吃的鲢鱼头 访问量:3541 更新时间:2024/1/24 14:29:53

公元659年的一天,在黔州的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一个老人用自缢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三十多年的叱咤风云。这个人名叫长孙无忌,而逼迫他自缢的则是他的外甥媳妇武则天

作为助李世民登上帝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最后落得如此下场,怨不得他人,而是长孙无忌亲手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助帝登基,位列功臣之首

要探寻长孙无忌凄惨下场的缘由,得先了解他的发迹史,而他之所以能叱咤风云三十多年,得益于他和李世民多年的感情,以及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的角色。

长孙无忌自小便和李世民关系匪浅,后来他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便跟在李世民身旁为其出谋划策,帮助李世民立下不少战功。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无忌也随之进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但真正让长孙无忌飞黄腾达的则是"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著,一度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储君之位,李建成便结盟齐王李元吉欲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但这一意图早已被长孙无忌看穿,他便联合其他谋臣建议李世民早做打算。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后迫使李渊传位于他。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尚书、司徒等职,最后官拜宰相,进封三公,更是被李世民列为二十四功臣之首,达到人生顶峰,此后的他,纵横官场三十余年,位极人臣。

历史上许多大功之臣都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皇帝猜疑忌惮进而落得凄惨下场,长孙无忌同样没能幸免。但长孙无忌是一个居功自傲嚣张跋扈的人吗?并不是,至少在唐太宗在世的时候不是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了,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佐新帝李治。李治能被唐太宗立为太子并继承皇位,还要归功于长孙无忌的推荐。而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这样一来,长孙无忌便是李治的舅舅,从这一层关系来看,长孙无忌推举李治,多多少少有一定的私心。

想来这也正常,毕竟自己的亲外甥做皇帝总比其他人做皇帝要好,但是长孙无忌低估了他这个看似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外甥。因为在十年后,正是他的外甥下令剥夺了他的官爵并将其流放黔州,最后令长孙无忌只得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愚笨的人。

说他聪明,是因为他曾经明白自己的身份,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在李世民封其为三公时,他以"外戚担任三公之职,恐招圣主私亲之非议"为由拒绝了,并在日后数次拒绝封赏;说他愚笨,是因为面对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的请求时,他不懂得退让,仍然固执己见,哪怕知道此时皇帝对自己已经有了戒心,他也未曾让步,从而彻底得罪了武则天,最后导致走向末路。

此外,长孙无忌在李治登基后不懂得收敛,骄横跋扈,也是导致他灭亡的原因之一。

由于"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李世民册封了一大批功臣,这些人每一个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待到李治登基时,面对的是一群辈分极高且功高震主的旧臣,而长孙无忌不仅是父亲钦定的辅政大臣,更是自己的亲舅舅。但是在外戚和辅政大臣的双重身份下,注定皇帝不能长久的信任他。

可惜的是,长孙无忌似乎不明白这一点。

在朝廷上,长孙无忌经常反驳李治的一些话,弄得李治很没面子,而他依然无所顾忌;在私下,他大力拉拢权臣,培养自己的势力,安插亲信,肆无忌惮。在他看来,皇帝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更对自己言听计从,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所以在最后即将自尽之时,他也不明白为何自己的亲外甥要下此狠手,只得郁郁而终。

长孙无忌死了,朝中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最高兴的还要属武则天。

武则天为何要除掉长孙无忌

武则天之所以高兴,是因为长孙无忌曾经反对李治将她立为皇后。历史证明武则天向来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任何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都将会被扫除,哪怕是自己的儿子,更何况长孙无忌这个外人了。

所以,当长孙无忌在朝堂上表达反对意见时,就已经在武则天的心口上扎了一根刺,而当李治和武则天亲自上门来请求他同意的时,长孙无忌固执己见的态度和高傲的模样更是让武则天心中充满了厌恶。

这里就体现出长孙无忌愚笨的一点,皇帝要册立皇后,说到底这根本是皇帝的家事,全凭皇帝一人做主即可,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只不过是象征性的举止罢了,更像是通知,而不是商量。

相比之下,同为朝廷重臣的就聪明的多,当皇帝召集大臣进宫商议立后之事时,他直接称病未去,避开了一劫。而在朝廷中表达反对意见的大臣,如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在武则天成为皇后后,都没有好下场。

在武则天被坚决的李治立为皇后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便成了武则天的首要打击目标。公元659年,在武则天的默许下,礼部尚书许敬宗派人指使长孙无忌勾结朝臣,意图谋反。面对大臣的状告,李治声泪俱下:"我怎忍心给舅舅定罪,后世史官该如何评价我?"

最终,在武则天和许敬宗的反复劝说下,李治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

李治是一个精明的皇帝。他知道自己要想独揽大权,长孙无忌必须除去,但是面对大臣,他没有体现出坚决的态度,以雷霆之势下令处置,因为他知道,这么做会使其他大臣心寒。所以,他做出一副不忍的样子,虽然还是下手了,但至少看起来不是那么的无情。

长孙无忌灭亡的根本缘由

长孙无忌死了,在世人的眼中,他败在了自己外甥媳妇武则天的手中,但倘若没有唐高宗李治的默许,她一个人怎么能扳倒根深蒂固的长孙无忌?其实,真正葬送长孙无忌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长孙无忌不是败在了武则天手中,而是败在皇权之下。

自从宰相一职诞生起,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便从来没有停歇,直到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后才宣告平息。

长孙无忌做了三十多年的宰相,其势力早已遍布朝廷上下,根深蒂固。李治要想除去他,总揽大权,就得培养自己的人,逐步接替各个职位,但很遗憾,他手中没有这样的人,于是无形之中更壮大了长孙无忌的势头。

但是,皇权向来是霸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是这个意思。在任何朝代,哪怕你再权势滔天,只要跟"谋反"沾上一点边,便会立马万劫不复,"谋反罪"也是许多重臣落马的原因。

除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长孙无忌灭亡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以李勣为首的山东党派人士的打压。

自从长孙无忌起势后,便不断在朝中重要的职位上安插自己的亲信,他这样的做法严重触碰了他人的利益。而当时的朝廷中,有很多的山东籍官员,这些官员以为首,组成了一个小集团。在立后的问题上,正是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坚定了李治的决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勣是站在武则天这一边的。

长孙无忌虽然势大,但也不能同时与皇后和诸多大臣为敌,在双方的联手打击下,长孙无忌最终走向了灭亡,沦为皇权下的牺牲品。

唐高宗李治终究是一个仁孝之人,长孙一族是他母亲的氏族。所以在处置长孙无忌时,仅牵连了他这一脉,而没有涉及其他人。此外,在长孙无忌死后十五年,李治下令恢复他的官职,并允许其子孙入京为官,也体现了李治的仁义至尽。

标签: 长孙无忌

更多文章

  • 大唐秘史,长孙无忌改太宗遗诏,废杀吴王李恪,自己也难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南极狼人标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初唐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他经历三朝,辅佐李世民父子两人开创了大唐盛世,可他的权欲之心太重,也最终不得善终,作为凌烟阁二十四贤臣中的第一人,长孙无忌在秦王府时就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助手,玄武门之变前夜更是他帮助妹夫下定决心杀死太子建成,囚禁父皇李渊,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也迅速得到重用,但长孙皇

  • 长孙无忌忽悠半天,李世民下不定决心,找他来三言两语就开始兵变了,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隐真历史标签:长孙无忌

    咱们知道震惊中外的玄武门兵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第一明君李世民唯一的污点,可是李世民也不是那么狠心肠的人,关键手下有俩人,一个长孙无忌,另外一个就是他,有了他们俩的忽悠,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送玄武门兵变,结果呢,弑兄杀弟又逼父,终于登上帝位,而后才有了大唐盛世,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房玄龄,大唐明相

  • 都说李治软弱,为何他能成为太子?看看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史密记标签:长孙无忌

    贞观年间,李承乾因为造反之事,被废除了太子之位,李泰因为心狠手辣也被排除在外。吴王李恪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太宗皇帝还经常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可惜的是,因为李恪是隋炀帝杨广的外孙,很多唐朝的门阀世家害怕被报复,毕竟他们都参与过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因此,这些人频频向太宗皇帝表

  • 李世民三儿子死前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露李世民犯下的一大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长孙无忌

    简单的阐述一件事实,你就只知道这个故事。真想了解故事的真相,应当学会反复咀嚼,品读出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大唐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荣伟岸的一个时代,那一时期我国对经济文化发展飞快,在英明的统治者领导下,百姓整体都是安居乐业的,在古代,他们的生活算是比较幸福的。大唐王朝对我中华民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长孙无忌所受恩宠为何最盛?四大原因,其中一点让李世民不得不宠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长孙无忌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在马背上建立的朝代,而功勋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奇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像的时候,没有将功勋卓著的武将排在第一,而是将一个文臣排在了众功臣之首。这个文臣就是赫赫有名的长孙无忌,唐朝的一代名相。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鲜卑族官宦世家,

  • 长孙无忌力排众议把李治送上皇位,为何最后还会死在李治的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李秀云标签:长孙无忌

    要是提到长孙无忌的话,应该大多数人对于他都是比较熟悉的了。毕竟当年长孙无忌也是跟着李世民的,一直在身边为他献计献策。后来,长孙无忌更是力排众议,把李治给送上了皇位,按理说,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可以说得上自己已经站在了权力之巅的。可是当初的结果却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长孙无忌最后是死在了李治的手里。长孙

  • 长孙无忌凭什么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你看看李世民怎么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凭什么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你看看李世民怎么说的唐朝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其中就包括李靖、侯君集、魏徵、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民等人,还有很多的英雄人物就不多列举了,今天和大家说一说关于长孙无忌的事情。在读唐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长孙无忌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大

  • 唐太宗立李泰、李恪为太子都不成,是因为长孙无忌?真相并非如此

    历史人物编辑:古诗新说标签:长孙无忌

    历朝历代,太子之位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这和政局的稳定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皇帝会立嫡立长,只要嫡长子活着,那他的太子之位基本是板上钉钉。但是成为太子和成为皇帝是两回事,比如胤礽被立为太子,又得康熙宠爱,最后还是无缘皇位。李建成是太子,最后还是被李世民取而代之。所以能不能当上太子,是各种势力的博弈,比如

  • 为什么和长孙无忌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而秦叔宝排名末尾?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长孙无忌

    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小楼,名日“凌烟阁”。阁中绘有二十四图,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七年二月,为了怀念当时帮助他平定天下的众位功臣们所设置的。凌烟阁中的二十四功臣图,是唐太宗的李世民,命令阎立本按照各位功臣身材,以1:1的大小绘制画像,画中有褚遂良题字,李世民常常前往凌烟阁

  • 长孙无忌凌烟阁排第一,还是李治舅舅,为何被逼自杀?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想到了曾经跟自己南征北战的功臣们,命令大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它们皆真人大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功勋大小来排名,排名第一的是长孙无忌。然而,谁也没想到,长孙无忌却被自己的外甥李治逼得自杀。这是为何?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