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巢起声势浩大,最终却难逃失败,是不是因为唐朝依旧强大

黄巢起声势浩大,最终却难逃失败,是不是因为唐朝依旧强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海无涯 访问量:2745 更新时间:2024/1/17 11:27:37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曾经愤慨之中写下的一首诗,黄巢起义声势浩大,而当时唐王朝已经步入下坡路,为什么黄巢没有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的王朝呢?我们可以从黄巢起义的过程当中,从声势浩大到偃旗息鼓之中寻找答案。

科举不第,盐贩乱国

从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初年的130年间,中国的盐、铁、酒罕见地没有受到王朝政府的管控,从唐中叶开始,为了开辟朝廷财源,唐王朝重新将盐铁等物资的税收提上了名目,但仍旧不及明初朱元璋制定的贡赋经济体制那般严格。所以,虽然有不少底层盐贩因盐税征收而不堪重负,但是也有些盐商借此机会,垄断销路,发家致富的,黄巢的家庭便是山东的一个盐商家族,故其不薄。也正因为不愁吃穿,其家族经营到了黄巢父母这一代,打算培养一位士子出来,通过科考改变家族的阶级地位,超越商籍,成为官宦世家。黄巢因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所以被家族寄予厚望,其家族全力资助黄巢求学、科考,这种成长环境使得青年黄巢产生了某种使命感和优越感,他身上既有那时候读书士子的优越感,又有出身商籍的自卑感,这种情况使得他在落榜后,不再屑于参加科考,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报复心理。恰逢唐末,皇帝昏庸,地方官兵欺压百姓,朝廷税收过高,百姓生不如死,于是黄巢找到了一条既可以满足其自尊心,又可以实现其理想抱负的道路——起义,推翻李氏的江山。

乾符元年(874年),极端气象频繁,各地旱涝灾害连年,其中河南尤为严重,全年麦才半收,秋季几乎没有收成,致使百姓无粮过冬。又唐懿宗昏庸,此前为应付裘浦、庞勋起义,朝廷“用兵不息,赋敛愈急”。于是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起兵于河南长垣。黄巢听闻消息,亦在山东举起反旗,以为呼应。黄巢率领起义军向河南进军,意图与王仙芝合兵,一路上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今河南)等八县。次年,王黄联军攻克汝州(治今河南临汝),直逼东都洛阳。

唐朝第一次招安王仙芝——待价而沽

汝州刺史王僚是当朝宰相王铎的弟弟,汝州城破之时,其为起义军俘获,为活命,他向王仙芝担保,劝说唐王朝招安王仙芝,然而唐王朝虽震惊于起义军能攻克汝州,但也只是承诺保王仙芝无罪,并没有给予高官厚禄,王仙芝一怒之下,率军北上攻占阳武,但是在攻打郑州时受阻,眼见唐王朝坚守不出,王仙芝率军南下,劫掠湖北、淮南,竟直逼扬州城下,天下震动。起义军此时的战略是游击战,半年时间里,起义军在淮、汉之间广袤的水网江河中机动作战,唐军往往顾此失彼,不得其踪。起义军掠夺沿路州县财富、壮丁,迅速发展到30万人。

唐朝此时一则无良将可用,二则天子无德,老将无意为其效命。譬如老将宋威,他眼见平庞勋之乱有功的康承训被贬黜,最终病死,心灰意冷之下,不欲出兵平叛,坐视王仙芝坐大,欲养寇自重。唐懿宗听闻此事,革其职,命曾元裕为招讨使平叛。曾元裕不负所托,于湖北黄梅阵斩王仙芝。王仙芝之所以败,是因为其身为盐商,造反本就为待价而沽,等起义军声势浩大时,战功赫赫之时,接受朝廷招安,做个割据节度使,而非真为百姓着想。所以唐朝第一次招安赦免其罪,他当然是不满意的,只一个“赦免其罪”就想打发盐商头子,开什么玩笑!

唐朝第二、三次招安王仙芝——黄王反目

但是朝廷第二次招安就不一样了,这次招安,唐朝给的诚意够足。当起义军攻克黄州、蕲州时,刺史裴渥为活命,答应为王仙芝上表求官。双方罢兵和谈,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押牙”是唐末、五代节度使衙内管领仪仗、侍卫,参与军机,统领军队的武官。“神策军”是禁军。一个禁军小将的职位竟令王仙芝的思想有了动摇,欲放弃斗争,想来王仙芝自己也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座大的城池都没能攻下,这说明唐朝尚有守御、反击的能力;而起义军内部又不是为王仙芝马首是瞻;加上沿途烧杀抢夺,起义军的名声早已败坏,百姓恨之入骨;麾下壮丁不过是被裹挟着反抗,所以唐王朝除恶只会诛首恶,麾下小头目甚至为了保命可以割下他王仙芝的头颅来邀功。

但是黄巢不乐意啊,王仙芝“背叛革命”,剩下他们这些受王仙芝忽悠起事的盐贩头子被斩首示众,王仙芝自己却跨越阶级鸿沟,鲤鱼跃龙门。我老黄五岁写诗,寒窗苦读十余载,考个科举又十余载都没能混上一个进士,你就靠出卖弟兄们想在金窝银窝里享福,做梦去吧!于是黄巢一拳打在王仙芝脸上,当众唾骂王仙芝背信弃义,领着自己麾下军队出走山东。王仙芝被当众戳穿了虚伪的面孔,只得将那宦官赶走,领着剩下一半军队在湖北苦苦挣扎。谁曾想,唐王朝竟第三次招安王仙芝,王仙芝高兴极了,不假思索派了二把手尚长君赴会洽谈,结果唐军将领瓮中捉鳖,当场格杀尚长君,突袭王仙芝,王仙芝大败,身首异处。

我花开后百花杀——黄王天下

王仙芝残部投靠黄巢,而经过王仙芝招安被杀一事,黄巢也放下招安奢望,开始有计划地着手建国,大整军队思想,准备破釜沉舟,彻底推翻唐王朝。黄巢在亳州自立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劫掠淮南。

但是局势自乾符五年(878年)三月开始变化,黄巢在河南的攻势受阻,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率军五千援洛阳,一举粉碎黄巢攻占东都的野心。河阳节度使郑延休率兵三千驻守河阴。黄巢欲攻占汴、宋二州,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阻击,欲攻占卫南、叶、阳翟等地,亦有义成军节度使的三千人守卫,河南一时宛若被铜墙铁壁所包围。黄巢军队进无可进之下,转战江西,却又被镇海军节度使高骈剿灭。在浙西时,又被浙西节度使裴璩攻击,死伤严重。

于是黄巢假意投降,朝廷招安其为右卫将军。但当唐军撤去,周围藩镇军队又不能与之匹敌时,黄巢决议降而复叛。这一叛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黄巢的军队从浙江打入福建,又从福建进入岭南,唐朝的赋税重地几乎丢失殆尽。随即黄巢上书请任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朝廷不许,毕竟广州、安南两地靠近东南亚和中南半岛,一旦准允,黄巢的纵深将大大拓展,并形成一股长期的割据势力,甚至可能统一中南半岛,成为东南亚之王。

朝廷申斥的诏书一到,黄巢就开始攻打广州城,只一日,广州城陷。黄起义军已转战各地多年,这次占领广州,就是“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借此割据,以图中原。

但是岭南燥热难耐,起义军染上瘟疫,黄巢不得不再度北上,先是荆襄之地,再是浙江,进军速度令人惊叹。但是淮南节度使高骈纠集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于徐州阻击黄巢,起义军不敌之下,黄巢再次请降。高骈急功近利,加上手下将领被黄巢贿赂,竟接受了投降。没成想,这黄巢第二天就撕破脸皮,唐军覆灭。

冲天香阵透长安——国号“大齐”

徐州防线崩溃后,中原门户大开,起义军渡过淮河,裹挟青壮六十万,一路向北。但这次,黄巢的野心明显大得多,他是真的要做这天下之主,先是写骗唐军守将,彼此秋毫无犯,然后整顿军纪,不准烧杀抢掠。都留守刘允章见势不可挡,便率分司官出城迎接黄巢入城。,黄巢便挺兵长安。唐守关将士断粮日久,士气低落。唐僖宗逃跑四川。起义军则士气高昂,拼命攻关,尚让、林言二将迂回关后,前后夹攻,唐军崩溃,乱军直奔长安,大肆劫掠。

黄巢以尚让为平唐大将军,盖洪、费全古为副将军。将士皆披发、身着锦衣,从洛阳到长安,千里相属。长安城内百姓此前便遭受唐政府的重赋重税,此番又受唐军溃军的劫掠,而黄巢军进京,遇见贫穷之人,便施舍钱粮,一时间百姓竟箪食壶浆以迎义军。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于含元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大赦天下。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粱一梦

起义军多数兵卒出身农民,对长安的贵人极端仇视,连黄巢本人也不例外。长安旧贵欲坐地起价,保持家族利益和公卿的优越地位,不满之下,黄巢也不要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于是采取高压政策,“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

另一方面,唐廷于川蜀站稳脚跟,唐僖宗于中和元年(881年)正月令各地节度使各发本道兵,共赴京师讨伐齐军。

不少齐军中投降的唐朝旧将瞬间改换旗帜,与各道节度使里应外合,加上黄巢手下兵卒来源混杂,真正忠心于其人的不多,多是被裹挟着讨生活而已,所以逆风之下,溃逃、投降无数。手下将领多是心怀鬼胎之辈,共富贵以后,竟不能共患难,朱温降唐,黄巢先断一臂;李详犹豫之间被疑神疑鬼的黄巢处死,黄巢自断一臂。粮草难济,兵败如潮,黄巢仓皇间退出长安,手下起义军不复往日“义军”形象,个个化身人间厉鬼,残杀百姓,掠夺乡里。

沙陀族将领李克用在收复长安后,受封河东节度使,一路追击黄巢。朱温受宣武节度使,支援沿路被黄巢进攻的州县,将黄巢逼得退无可退。

最终,黄巢的侄子林言为求活命,杀了黄巢和其兄弟妻子,去投李克用。结果,李克用黑吃黑,杀了林言,自己上书揽功。

他人嫁衣

黄巢起义,最终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降了唐朝的朱温,一个是沙陀族将领李克用。二人升任节度使,皆掌管足以割据一方的大藩镇,开始朝堂和疆场上的明争暗斗,唐末格局被黄巢彻底改变,割据之势已成,二百六十多年的唐朝步入亡国倒计时。

这么一看,黄巢已达其覆天宏愿。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黄巢、李自成、洪秀全这些历史的“推动者”,值得我们歌颂吗?

    历史人物编辑:断鹰攀崖标签:黄巢

    我们的教科书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某个历史人物一定是好的或者坏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历史知识的增加,心中渐渐有了一定的衡量。于是李自成不仅仅是灭亡了封建的腐朽王朝,却也不是纪律严明的正义之师。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衰落,而其本身却也是同样腐败的政权。黄巢也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屠夫。

  • 黄巢盗掘乾陵失败,盗其他墓也失败,他是为了钱财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黄巢

    众多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盗墓行为自古就没有停止过。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益为盛行。尤其是处于乱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盗墓的最高峰,那个时候的中国四分五裂,地方分分合合,乱世造英雄,同样也会出现许多盗墓之人。黄巢的经历算得上是挺悲惨的,他本是生于

  • 黄巢起义败从何来?起义军虽为农民却不得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黄巢

    如果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使唐朝无法再复以往兴盛的致命拐点,那么黄巢起义则是敲响了唐朝灭亡的丧钟。纵观唐朝历史上发生过的诸多起义、节度使割据事件,虽然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对唐朝造成了或多或少地影响,只有黄巢起义给了本就虚弱的唐王朝重重一击,并再度加速了它的灭亡。而黄巢起义的失败,则是一件更值得讨论与思考的

  • 黄巢举事初期声势浩大,曾率军夺取长安,却为何不久就败亡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黄巢

    前言黄巢起义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场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事件,故事的主人公黄巢原本只是个卖盐的私盐贩子,但是他却有着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胆量和野心,不仅率领起义军大闹了一场,还自封大齐皇帝,想要彻底夺取李唐天下。黄巢起义的规模和成果,实际上远超了之前的“造反老前辈”们,因为在他之前,唐末的一些起义都以完全失

  • 黄巢军队竟拿数十万百姓当军粮,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黄巢

    关于黄巢军队拿百姓当军粮的记载,《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这样的文字,将黄巢起义军吃人肉的情形,描绘成了一条完整的“抓人

  • 此人和黄巢一同起义,失败后消失,留下一诗受鲁迅赞赏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黄巢

    此人和黄巢一同起义,失败后消失,留下一诗受鲁迅赞赏。这个人名为皮日休,他生于公元838年,那个时候唯一能够成功的道路就是要考取功名,他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的考试道路也不怎么顺利。根据史书的记载他第一次去京城参加考试的时间是公元866年,20多岁,正是好年纪,不过这回考试没中他没考中。到了第二年,他不

  • “咏诗狂人”黄巢:五岁出口便吟诗,然而命运自有安排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黄巢

    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读书人都有个“学而仕”的梦想。唐朝末年出身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的黄巢,乃是万千学子中的一份子自是不例外。黄巢可不是正儿八经农民阶级,祖传大业是贩卖私盐。封建王朝时代,盐可不是如今随处可见,盐一直是朝廷把控,贩卖私盐不亚于如今贩卖毒品,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买

  • 黄巢明明已经占领了长安,为何不继续向西追击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花语媛暖标签:黄巢

    #头条创作挑战赛#黄巢原本是唐朝末年的一位私盐贩子,世代都以贩盐为生,黄巢曾经也做过贩盐的生意,然而他的生活却被一位太监给打乱了。咸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李儇即位,此时的李儇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就知道玩,于是将大权都交给了身边的一位叫做田令孜的太监。秦始皇十三岁登基,有吕不韦辅政

  • 黄巢是如何化身为士族的“克星”,将士族送进深渊的?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黄巢

    前言: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许多传承百年,数百年的士族,虽说在隋唐时期饱受打压,但是其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就拿科举制来说,说是打压士族的利器,可士族的文化底蕴在那里摆着,考科举还是比寒门子弟强,比如博陵崔氏在唐朝组织的263次科举考试中,出了9名状元,荥阳郑氏比之更多,达到了13名。然而这些士族

  • 此人是黄巢40代后人,至今崇文尚武,最爱打抱不平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黄巢

    黄巢有一首名满天下的诗《不第后赋菊》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朝末年,黄巢在山东曹州揭竿而起,聚义兵百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一举攻下唐王朝的长安,赶走唐喜宗,登基称帝,建立大齐国。黄巢雕塑黄巢一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血洗长安,当时世上人口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