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不是唐玄宗,高仙芝他们守得住潼关吗?直接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如果不是唐玄宗,高仙芝他们守得住潼关吗?直接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述 访问量:1545 更新时间:2024/1/19 5:01:29

安史之乱有一个转折点我们都知道是潼关失守,当时是因为唐玄宗强迫高仙芝他们主动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可谓狼狈至极。而且让战局变得更加恶化,此外又导致自己的爱妃杨贵妃被杀,可以说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时如果不是唐玄宗做出错误的决策,高仙芝他们坚守潼关的话,可以说安史之乱根本不会扩大,也不会持续长达七年之久,提前结束安史之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根据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杂种胡出身的安禄山联合契丹、室韦、突厥等胡族一起组成十五万叛军,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向唐玄宗开战。当时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战。并且唐军的部署也非常有问题——外重内轻,边军的实力太强,关内军队的实力太弱。

因而当叛军一出,河北州县便望风瓦解,当地官员或逃或降,仅仅才一个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县就全部沦陷。如此严峻的军情奏报传到长安后,唐玄宗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不相信!怀疑是不是安禄山的政敌在造谣。并且唐玄宗还反复强调,安禄山是他的干儿子,怎么可能会造反?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不久后,更多的奏报如雪片般地传到长安,每一张奏报就如一个耳光,啪啪地打在唐玄宗的脸上。安禄山造反一事确成事实,唐玄宗的面子瞬间挂不住了。于是,唐玄宗紧急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这一对昏君奸臣的应对措施是: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东都洛阳;调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领兵东征。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将,玄宗调他俩平叛,理论上是非常合理的。

但问题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禄山造反,错过了调兵遣将的最佳时机。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实际上都是光杆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现招的,基本没有战斗力。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军在洛阳被叛军击溃。安禄山占据唐朝东都洛阳,而唐军则只能退守潼关,闭关自守。

当时,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时闭关死守,等待西北援军到达后再反攻,可以说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为东都洛阳自唐朝建国之后就没有失陷过。现在在他的手上给弄丢了,他的脸上无光。

于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战,封高二人自知以现有兵力无法击败安禄山,便据理力争。结果他们两人这一争,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怀疑。当时唐玄宗已经彻底失心疯了,他认为既然干儿子安禄山能谋反,封常清和高仙芝凭什么就不会谋反?

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个死太监过去,以“失律丧师”之罪,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处斩于潼关。封、高二人被杀后,洛阳的安禄山简直要笑死了。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干,看来唐玄宗是真的糊涂了。摊上这么一个愚蠢的老家伙,他要是不能杀入长安,他都对不起老天爷啊。

几天后,安禄山为了鼓舞士气,他便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与唐玄宗分庭抗礼。称帝的那天是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时间,仅仅才过去了一个半月。听说安禄山称帝,唐玄宗的那张老脸更加挂不住了,他表示自己要亲征,要亲自宰了安禄山那个胡种。

然而,大家心里明白,玄宗已经70岁了,一把年纪的老骨头还怎么可能亲征?所以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到了当时在长安闲居,腿脚不太好的名将哥舒翰身上。哥舒翰听说唐玄宗要征召自己,他当时就泪流满面,感觉这就是个送死的差事。于是他就推说自己腿脚不好,无法出征。

唐玄宗听说哥舒翰不愿意去,就派平日里跟哥舒翰关系还不错的杨国忠去劝。哥舒翰经不住杨国忠的嘴炮轰炸,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但是哥舒翰提了要求,就是前线的事情由他说了算,朝廷不能干预。玄宗为了让哥舒翰尽快出征,当时就答应了。

天宝十五年正月,哥舒翰拖着一副半身不遂的身体,和八万从河西、陇右调回的精锐唐军就到了潼关。(哥舒翰守潼关时,他麾下是有精锐部队的)当时潼关有10多万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来的杂牌部队,再加上哥叔翰带来的8万精锐部队,总兵力约20万,要略微高于安禄山的15万叛军。

安禄山听说哥舒翰来了,就让其子安庆绪试探性地对潼关发动了一次进攻。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哥舒翰当时手上有精兵。安庆绪率兵猛攻潼关,其结果自然是被哥舒翰击退。其后一段时间,哥舒翰与安禄山沿潼关一线对峙,双方整整耗了五个半月。

当时关中并不缺粮,就算再这么耗五个月时间,唐军也不会垮。但是唐玄宗要脸,长时间的对峙让他心急如焚,如果哥舒翰不能迅速平定叛军,他的皇帝位置就不稳固。并且唐玄宗此时也开始怀疑上了哥舒翰,认为哥舒翰也有造反的可能性。

于是,唐玄宗就催促哥舒翰进军,出潼关跟安禄山决战。安禄山听说消息后,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三门峡市),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玄宗下旨令哥舒翰弃险出战。

唐玄宗接到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后,果然中计,他忘了当初的承诺,遣使强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见玄宗不守信用,就上书玄宗说:安禄山久习用兵,此时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我如若进兵,正好中计。

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已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到了那时,我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

但是,唐玄宗和杨国忠却不听,他们了两个都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连续遣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只得率部出关。如果说出关之前,责任在唐玄宗,那么出关之后,责任就全在哥舒翰了。因为前面说了,哥舒翰是有精兵的,兵力还不少,足足有8万人。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军手潼关。——《新唐书》

也就是说,虽然哥舒翰新兵多精兵少,但不至于都是新兵。并且如果从账面上看,其实他不怕安禄山。因为安禄山当时也没多少兵力。他的一部分叛军主力在河北,由史思明统帅,正在被郭子仪李光弼暴揍;安禄山自己带着几万人在洛阳,哪里都不去。

为了殿后,他又在开封留了几万精兵,也是哪都不去。但是灵宝之战,哥舒翰居然就败了,败的是彻彻底底。不仅十多万新兵全军覆没,就连八万河西、陇右精兵也全军覆没。

灵宝大败后,哥舒翰想回长安请罪,因为当时河西的第二波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他只要平安回去了,并且皇帝不杀他,他还能在潼关继续跟安禄山死磕。

岂不料他的部将火拔归仁是个二货,居然欺负哥舒翰腿脚不便,把他双腿绑住,整个人丢在马上,当作投名状送给安禄山。后来火拔归仁把潼关送给叛军,等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还可以坚守长安,等待各地勤王的军队。

然而玄宗不敢守长安,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就往剑南道逃命去了。由于唐玄宗不战而逃,整个关中的唐军,以及赶往长安的唐军立马崩盘。大家都认为唐玄宗大势已去,没戏了。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马嵬驿之变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的事情。

所以总的来说,潼关被攻陷之前,唐军的整体形势并不算差。如果哥舒翰不出战,被动的安禄山。而唐军之败,与其说是打不赢叛军,倒不如说是唐军各个心怀怪胎,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标签: 高仙芝

更多文章

  • 唐朝战神高仙芝:从已知历史来看,我们错怪了这位外族名将1265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高仙芝

    大家好,我是思远人,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九零后小编。高仙芝,唐朝时期的外族名将,早年跟随父亲来到唐朝安西都护府生活。就思远人所知,一般情况下,我们提起高仙芝就一定会想到怛罗斯之战,而想到怛罗斯之战,我们就一定会想到,这是中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交战。而作为当时中方的军事指挥者,高仙芝失败了,而且败的

  • 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高仙芝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务,荒疏朝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阳,企图进犯长安。大厦将倾之际,唐玄宗任命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高仙芝统兵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丢失潼关之外数百里土地的谗

  •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高仙芝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大唐边境空虚,吐蕃乘机占据了陇右、河西诸州,驻守在安西四镇的一支军队从此与朝廷失去联系。这支军队的主将是郭昕,名将郭子仪之侄,其父亲郭幼明与郭子仪是同父异母兄弟。唐肃宗统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屡屡进犯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土。上元元年(76

  •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

  •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何年过80仍纵情酒色?只因此人留下惨痛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郭子仪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

  • 扶大厦之将倾,看唐朝名将郭子仪,如何挽救唐朝的万里山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郭子仪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文/小枫插画师/丁香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原来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并非谣言,他是真的想要了自己的老命。军情十万火急,然而此时朝中能领兵御敌的将领实在是不够。情急之下,唐

  •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祝寿时,却迟迟不见人影。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地跑来,凑在郭子仪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瞬时间,郭子仪的脸色就变了,手中的碗筷甚至还掉到了地上。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戎马沙场一生的汾阳王郭子仪如此吃惊呢?原来是自己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和妻子吵架了

  • 他是郭子仪后代,率领蒙古大军横扫中亚,却不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郭子仪

    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的短暂。所以中国人常说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过的很快。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当中到底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郭侃的一生就好像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里面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似得掩盖了历史上所有的将领。无论你是威震华夏的西楚霸王也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也好,又或是人称“人

  • 大唐名将郭子仪:年过80依旧“纵情声色”,专家:这是明智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养恶狗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在节目中,主持人马东问岳云鹏:有人跟我说,阁下是岳飞后代,想过是岳飞后人吗?岳云鹏回答:小时候就想,因为我们村都姓“岳”,我就问我爸,我爸也说不清楚,于是就去上坟问我爷,结果,他没说话……这是节目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文化名人纪连海出场表示:他(岳云鹏)也有可能是岳飞后人。还有一次在德云社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