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烟波 访问量:2183 更新时间:2024/1/19 3:07:08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地为目标,而非取代大唐王朝入主中原。虽然燕军接连攻下洛阳、潼关和长安等重镇。但却丝毫没有深入追击的意思,天宝十五年,安禄山选择了在洛阳称帝,目光短浅的安禄山现在只想巩固河东和关中等地,消化从这些地方劫掠的财富。中原的财富和土地消磨了安禄山进取河西、四川的决心。

此时的燕军内部,由于安禄山脾气暴躁加深了其与儿子安庆绪的矛盾,最后也被自己儿子取而代之。在安庆绪上位后,进攻的重心也发生改变,主攻方向由关中变成了江淮地区。以李子奇部进攻睢阳、武令珣进攻安阳。

安庆绪这个战略目标很明确——只要将江淮富庶之地占领,唐王朝就失去了支撑起战争的本钱。但却没想,这两地的唐军整整坚守一年以上,大大消耗了燕军主力。而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唐肃宗李亨继位,从江淮、朔方、西域、河陇聚集起来的勤王之师已经抵达长安前线。这个时候的战场主动权也重新回到唐王朝这一边,各路大唐军队开始要大举反攻了。

大唐军队反攻的重点——主要围绕在京畿长安周边与燕军展开了两次长安战役,而这两场战役中的大唐军队表现,正印证了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燕军,就怕猪一样的友军”。两场战役下来,即使有着李光弼郭子仪等名将压阵的大唐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唐肃宗便命令房琯为宰相,统领兵马乘势收复长安。而后面的事情也恰恰证明了,很多时候忠诚并不于等同你的能力,虽然房琯的太爷爷是太祖时期名臣房玄龄,但志大才疏,情商感人的房琯很显然没有继承他祖上的优秀基因。史书记载“房琯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人多怨之。”虽然唐肃宗也知道房琯打仗不行,但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因为安禄山造反,对于武将的信任值已经跌到谷底,因此只能选忠诚度高的房琯带兵作战。

按理说房琯一介文臣带兵,身边怎么也要配一个压得住阵脚的武将。但很遗憾,偏偏不信邪的房琯的这一套核心领导班子里却全为文臣,史书记载以“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最后怕别人说清一色文臣带队,勉强带了一个大将王思礼。这样一套文臣班子很快在和大燕名将安守忠的作战中败了下来。安守忠何人?大燕五虎上将其二(第一是史思明)。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房琯在战场上的表现着实搞笑。至德元年十二月。房琯和安守忠在长安郊外的陈涛斜展开会战。这个时候大唐正好缺马,面对安守忠手下的大燕骑兵一筹莫展。为了弥补大唐骑兵劣势,于是房琯照猫画虎学填单用牛车来对阵骑兵,驱赶牛群进攻安守忠本阵。安守忠看到牛车过来则利用火攻来驱赶牛车,这让阵脚大乱的牛群,立马扭转牛头,直冲房琯的中军,面对着疯了的牛群还有后面掩杀过来的安守忠,大唐军队很快就败下阵来。四万大军仅千人逃走。而房琯所信任的那几位文臣,见势头不对立马投降了安守忠。

就这样,第一次反攻长安就在一阵聒噪中结束。

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后,就召见了当时的著名谋臣李泌。李泌就唐军反攻路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张的就是一个字——拖。李泌建议让李光弼从太原出兵,郭子仪东渡黄河出兵洛阳附近,打击一字长蛇阵的燕军,让他们疲于奔命。《资治通鉴》记载“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锐,攻禄山已老之师,其势必克。”唐肃宗表面上认同李泌的意见,但实际上心里打的算盘确并非如此。虽然知道李泌说的很有道理。但他的王位并非很正统,在四川还有一个随时复辟的太上皇(唐玄宗)。他亟需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皇位,而光复长安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筹码。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次唐肃宗吸取了房琯的教训,不再让文臣担任主帅,而是以郭子仪为大元帅,于四月对长安发起进攻。虽然郭子仪的名将,但这个时候也是一筹莫展,一方面是唐军新败士气低落,另一方面是在平原作战,唐军缺乏骑兵(对面的安史叛军有精锐的李归仁骑兵)。本来之前答应过来的回纥骑兵因为南方天热,马匹生病为由直接跑路。但深知君命难违的郭子仪和另一位大将王思礼也只能硬着头皮进攻。双方大战七天,叛军佯败,吸引唐军进入包围圈,骑兵从两翼杀出,大败唐军。郭子仪的儿子也在战斗中阵亡,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经过半年修整,同年十月,得到回纥骑兵(仆固怀恩)和李嗣业安西北庭军助阵的郭子仪,纠合了十五万大军,又一次展开了对长安的第二次反攻。战场前期的剧本和第一次很像,李归仁的骑兵连续冲击唐军的步兵阵地,就在唐军快失利的时候,安西节度使李嗣业率领陌刀阵,杀退李归仁骑兵。作为预备队的回纥骑兵也压上来,前后夹击最终击败叛军。看着一路大败的安史叛军,本来想追击的郭子仪却让李俶阻止了,这也同步说明了李唐王朝是怎么保守。

从这两次长安战役中,可以想象到大唐军队拙劣的作战水平,让人大跌眼镜。而造成唐军战斗力弱的因素也是多样的。雨田私以为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的问题在唐肃宗:他虽然是靠着朔方军上位,但却不相信武将,后期甚至用宦官鱼朝恩直接掌握神策军。在第一次进攻长安的房琯惨败后,不得已而用郭子仪和王思礼等。而在燕军大败之后,也害怕武将拥兵自重,停止追击燕军,造成燕军死灰复燃。

其次是缺乏骑兵:两次长安战役中虽然由郭子仪和王思礼领军,但基层的唐军除了朔方军,其他均为乌合之众,而且骑兵接近于0,第二次长安战役如果不是靠着从西域驰援的李嗣业边军和仆固怀恩领导的回纥骑兵,唐军有很大可能重蹈覆辙。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两次战役来看,综合国力下降让唐军对于平叛是有心无力,而后期唐军作战也更多的依赖边镇和回纥骑兵。边镇兵力的空虚和让吐蕃趁虚而入,大唐王朝也在叛乱之后,逐渐走下坡路。

本文章为百家号“雨田观史海”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

标签: 郭子仪

更多文章

  •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何年过80仍纵情酒色?只因此人留下惨痛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郭子仪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

  • 扶大厦之将倾,看唐朝名将郭子仪,如何挽救唐朝的万里山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郭子仪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文/小枫插画师/丁香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原来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并非谣言,他是真的想要了自己的老命。军情十万火急,然而此时朝中能领兵御敌的将领实在是不够。情急之下,唐

  •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祝寿时,却迟迟不见人影。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地跑来,凑在郭子仪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瞬时间,郭子仪的脸色就变了,手中的碗筷甚至还掉到了地上。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戎马沙场一生的汾阳王郭子仪如此吃惊呢?原来是自己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和妻子吵架了

  • 他是郭子仪后代,率领蒙古大军横扫中亚,却不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郭子仪

    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的短暂。所以中国人常说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过的很快。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当中到底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郭侃的一生就好像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里面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似得掩盖了历史上所有的将领。无论你是威震华夏的西楚霸王也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也好,又或是人称“人

  • 大唐名将郭子仪:年过80依旧“纵情声色”,专家:这是明智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养恶狗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在节目中,主持人马东问岳云鹏:有人跟我说,阁下是岳飞后代,想过是岳飞后人吗?岳云鹏回答:小时候就想,因为我们村都姓“岳”,我就问我爸,我爸也说不清楚,于是就去上坟问我爷,结果,他没说话……这是节目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文化名人纪连海出场表示:他(岳云鹏)也有可能是岳飞后人。还有一次在德云社的演出

  • 功高盖世:韩信喋血长乐宫,郭子仪历四朝恩宠,这里边有何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郭子仪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经一贬再贬的韩信终究还是躲不过功高震主的祸端,被吕后、萧何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内处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灭”的感慨(此前,乃范蠡劝告友人所言),作为西汉第一功臣,韩信身死再一次验证了功高盖主的危险。韩信曾立下

  • 连皇帝都忌惮三分的大唐名将郭子仪,为何害怕一个丑八怪?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堪称大唐中兴之臣,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顶梁柱,他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忌惮三分。可能大家不是很相信,这里举个小例子。唐代宗永泰元年,公主下嫁郭子仪之子郭暧,两口子时间长了没有不拌嘴的,一次郭暧与公主发生口角,骂道:你不就仗着自己爹是皇帝吗?我爹是不

  • 皇帝欲重赏75岁郭子仪,郭老:只要6个美人,十年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郭子仪

    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乔叟历史本来就是一个潮流,在历史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这些伟大的人物立下过汗马功劳。立下过功劳的人也曾被当朝统治者给予丰厚的酬劳,或者是高官。尤其是当一个朝代建立之初,这个统治者身边必然会有着众多追随者,而当朝统治者或者说领导人也会拉拢各方人

  • 一己之身安天下,千古为臣第一人-四朝柱石郭子仪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郭子仪

    曾经看过一个对人物的评价,说为人臣子,粗略的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尽心竭力,兢兢业业,以安定天下为己任,这类臣子最多,也最常见,也是一个朝代得以维系统治的重要原因;第二类臣子是心怀不轨,处心积虑地谋反,比较著名的有安禄山,王莽等人,成功了南面称孤,败了也要拖着无数人为自己死,这种臣子虽然不多,历史

  • 郭子仪善用语言技巧,借助回纥将领之间的友谊,化不利为神奇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郭子仪

    前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的魅力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规律在人与人交往中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懂得如何去说,往往能够将不利的情况转换为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很多人了解郭子仪都是从他在战场上的优秀表现入手的,但事实上他还是一个语言高手,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成功打动人心。回纥和吐蕃的联合在大唐王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