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萌宠之家 访问量:3668 更新时间:2024/1/19 10:26:19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大唐边境空虚,吐蕃乘机占据了陇右、河西诸州,驻守在安西四镇的一支军队从此与朝廷失去联系。

这支军队的主将是郭昕,名将郭子仪之侄,其父亲郭幼明与郭子仪是同父异母兄弟。

唐肃宗统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屡屡进犯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土。

上元元年(760年),郭昕奉命巡抚西域的河西、安西等边陲重地,后来任职安西四镇留后,负责戍守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率领的边防军与内地取得联系,此时已经被隔绝了十五年之久。

郭昕派遣的使者风尘仆仆、破衣烂衫出现在唐德宗的面前,他慷慨激昂地述说:“河西尚在!安西尚在,将士们无一人投降叛国!”

唐德宗忍不住落泪:“想不到,河西、安西都在!苦了将士们……”在场大臣哽咽得说不出话,哭声响彻在大殿的上空。

郭昕与镇守北庭的节度使李元忠联合派遣使者回国,受到唐德宗李适的表彰,所有边关将士均连升七级。以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封武威郡王。

“王命阻绝,孤悬塞外。”郭昕为了鼓舞士气,铸“大唐建中”铜钱,表达对帝国的忠诚,同时提示大家,帝国并没有抛弃安西军民,我们依旧是大唐的子民。

安西军民维护当地社会安定,发展经济以求自救,同时还要筹集粮饷,抵御来自吐蕃的威胁。

七年之后的贞元三年(787年),吐蕃攻占北庭,安西四镇守军再度与朝廷失去联系。

安西、北庭都护府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和突厥的十个部落。吐蕃攻打沙陀和回鹘部落的时候,大唐已经无法控制这一地区了。

北庭大都护李元忠去世,杨袭古接任,后来被回鹘人杀害,安西守军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贞元五年(789年),护送外国使团返回的大唐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遇到了守将鲁阳。

在于阗,见到了守将郑据,在龟兹,见到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在焉耆,见到了守将杨日佑,这足以说明,此时的安西四镇仍为大唐边关将士所控制。

第二年,于阗失陷。根据考古发现,贞元十年(794年)尚有安西守军的汉文记录,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一年,安西还在边防军手中。

元和三年(808年)初冬某日,一场暴雪肆虐过后,安西最后的军镇——龟兹,上演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年逾七旬的郭昕率领着一群白发苍苍的边关守军,发出生命中最后的呐喊,冲向来犯的吐蕃大军,老人们抖擞精神,为大唐浴血奋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郭昕与将士们全部壮烈殉国,无一人投降。

从上元元年(760年)到元和三年(808年),郭昕和他的将士戍守边疆长达四十九年。

当年的翩翩少年都已成了皓首老翁,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耿耿忠心,苍天可鉴!

标签: 郭子仪

更多文章

  •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

  •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何年过80仍纵情酒色?只因此人留下惨痛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郭子仪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

  • 扶大厦之将倾,看唐朝名将郭子仪,如何挽救唐朝的万里山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郭子仪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文/小枫插画师/丁香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原来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并非谣言,他是真的想要了自己的老命。军情十万火急,然而此时朝中能领兵御敌的将领实在是不够。情急之下,唐

  •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祝寿时,却迟迟不见人影。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地跑来,凑在郭子仪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瞬时间,郭子仪的脸色就变了,手中的碗筷甚至还掉到了地上。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戎马沙场一生的汾阳王郭子仪如此吃惊呢?原来是自己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和妻子吵架了

  • 他是郭子仪后代,率领蒙古大军横扫中亚,却不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郭子仪

    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的短暂。所以中国人常说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过的很快。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当中到底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郭侃的一生就好像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里面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似得掩盖了历史上所有的将领。无论你是威震华夏的西楚霸王也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也好,又或是人称“人

  • 大唐名将郭子仪:年过80依旧“纵情声色”,专家:这是明智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养恶狗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在节目中,主持人马东问岳云鹏:有人跟我说,阁下是岳飞后代,想过是岳飞后人吗?岳云鹏回答:小时候就想,因为我们村都姓“岳”,我就问我爸,我爸也说不清楚,于是就去上坟问我爷,结果,他没说话……这是节目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文化名人纪连海出场表示:他(岳云鹏)也有可能是岳飞后人。还有一次在德云社的演出

  • 功高盖世:韩信喋血长乐宫,郭子仪历四朝恩宠,这里边有何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郭子仪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经一贬再贬的韩信终究还是躲不过功高震主的祸端,被吕后、萧何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内处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灭”的感慨(此前,乃范蠡劝告友人所言),作为西汉第一功臣,韩信身死再一次验证了功高盖主的危险。韩信曾立下

  • 连皇帝都忌惮三分的大唐名将郭子仪,为何害怕一个丑八怪?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堪称大唐中兴之臣,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顶梁柱,他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忌惮三分。可能大家不是很相信,这里举个小例子。唐代宗永泰元年,公主下嫁郭子仪之子郭暧,两口子时间长了没有不拌嘴的,一次郭暧与公主发生口角,骂道:你不就仗着自己爹是皇帝吗?我爹是不

  • 皇帝欲重赏75岁郭子仪,郭老:只要6个美人,十年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郭子仪

    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乔叟历史本来就是一个潮流,在历史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这些伟大的人物立下过汗马功劳。立下过功劳的人也曾被当朝统治者给予丰厚的酬劳,或者是高官。尤其是当一个朝代建立之初,这个统治者身边必然会有着众多追随者,而当朝统治者或者说领导人也会拉拢各方人

  • 一己之身安天下,千古为臣第一人-四朝柱石郭子仪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郭子仪

    曾经看过一个对人物的评价,说为人臣子,粗略的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尽心竭力,兢兢业业,以安定天下为己任,这类臣子最多,也最常见,也是一个朝代得以维系统治的重要原因;第二类臣子是心怀不轨,处心积虑地谋反,比较著名的有安禄山,王莽等人,成功了南面称孤,败了也要拖着无数人为自己死,这种臣子虽然不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