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961 更新时间:2023/12/13 15:37:05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

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

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也有人说,拿破仑后来复制了高仙芝。但反对者又说,阿尔卑斯山的海拔远远比不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他的装备也远好于高仙芝,因此高仙芝就是独一无二的“山地之王”。

小勃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高仙芝究竟是如何率领这支远征军创下奇迹的呢?

小勃律在今天的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是吐蕃从西边进入西域(新疆)的唯一通道,因此它也被称为“唐之西门”。

吐蕃为了控制西域、联合中亚势力对付大唐,就必须降服小勃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不顾唐玄宗的警告,攻破了小勃律。从此小勃律被迫臣服于吐蕃,周边的二十余国见风使舵,也同时中断了对大唐的臣属关系,大唐的西大门洞开。

为了修补这个漏洞,唐玄宗数次下令远征小勃律,但碍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大军全都半途而废,唐玄宗一怒之下接连撤换了三任安西节度使。

天宝六载,在夫蒙灵察的举荐下,时任安西节度副使的高仙芝接过了小勃律这块烫手的山芋。

☞分兵三路策略,节粮又提速

唐军一万人从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一路途经拨换城、握瑟德,一个月后抵达疏勒重镇。

在此稍作休整后,大军经过二十余天的跋涉,翻过了喀什昆仑山,抵达葱岭守捉城。在这里,唐军进行了第一次分兵,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率一军,沿山谷从北谷道进军。

剩余大军又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阿姆河流域的播密川。在这里,护密国国王率其部众加入远征军,并在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的率领下,分军沿赤佛道挺进。

高仙芝率剩余的兵马,在高原上又跋涉二十余天,抵达喷赤河流域的特勒满川,在这里,识匿国国王又率领本部人马加入。

至此,唐军由出发时的一万人增加到两万人,分北路、西路和中路三部人马分头前进,在约定的时间同时抵达连云堡。

问题来了,高仙芝为何要分兵?这就要谈到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这一路唐军只行进了800里,时间却用了两个多月,平均每天才十几里路。两万大军如果都在高原上跋涉,两个月多月的时间,那得多大的一个后勤供应负担?

分兵的好处就是,只有一少部分人在高原上行军,携带的后勤物资不需要太多,速度也快了。而北路和西路人马虽然走了弯路,但他们可以通过沿途臣属国家的帮助解决供应问题。

那么,为什么不全都走西路或者北路呢?因为山道狭窄,挤在一起影响行军速度,也不利于军事行动的保密性。

可见,在行动之前,高仙芝是做了细致的工作,分兵就是唐军“飞起来”的第一招。

☞巧渡婆勒川、强攻连云堡

连云堡是个交通要道,它修建在一座山峰上,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北面是一块开阔的平地。要想攻克连云堡,北面是唯一的攻击路线,但涛涛的婆勒川大河就横亘在它的面前。

因为要翻越雪山之巅,因此高仙芝选择了夏季。但夏季又是雪水融化的季节,婆勒川河水暴涨,川流汹涌,想横渡过去谈何容易?

镇守连云堡的是一千多吐蕃兵,南边十五里处还驻扎着八九千人,与连云堡形成呼应之势。如果唐军选择强渡婆勒川,吐蕃人一定会半渡而击。

估计吐蕃人也等着看笑话:你们不是长翅膀了吗?飞呀!

可就在一个凌晨时分,唐军真的飞过了婆勒川,他们发出震天的吼叫声,提着寒光闪闪的陌刀从山下蜂拥而上。

吐蕃人懵了?唐军连衣服、鞋都没湿,他们是怎么过河的?真的长翅膀了?

当然不是。原来高仙芝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婆勒川也不是总是河水暴涨,当气温下降,雪水融化变慢时,水位就迅速降低。尤其是夜间气温骤降,婆勒川像个温顺的小姑娘。

于是,唐军就利用寅时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快速渡过了婆勒川。当然,史书说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鞯”肯定是夸张了。

吐蕃人的轻敌大意,给高仙芝送上了一份厚礼。

渡河才是第一步,拿下连云堡才是最艰难的任务。为了赶在吐蕃增援之前拿下连云堡,高仙芝祭出了法宝:大唐陌刀队。

他给陌刀将李嗣业和田珍下了死命令:中午前拿下连云堡,否则提头来见。

李和田皆非等闲之辈,后来都成了一代名将,由他们攻坚克难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二人率领敢死队,冒着滚木礌石仰攻,斩敌五千余,俘虏一千人,顺利地拔下了连云堡。

至于唐军的伤亡,应该也不会小,识匿国国王就牺牲在了这场战斗中。

☞置之死地而生,翻越坦驹岭冰川

鏖战刚一结束,高仙芝立刻下令继续前行,目标坦驹岭。

这下军营炸锅了,大伙儿跋涉了两个多月,又刚刚激战一上午,这会儿气还没匀顺了,就又要出发,大哥,高原缺氧哎。

尤其是负责监军的太监边令诚,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咱家是来看住你的,不是来送命的,坦驹岭整个就是一座冰山,跟你送死去啊?

高仙芝无奈,只好留下一支3000人的老弱,负责伺候边大爷,剩余人马一刻不得停歇,即刻动身,理由是不能给吐蕃增援的时间。

又是三天的艰难翻山越岭,终于抵达坦驹岭,众人浑身直冒凉气:坦驹岭全场40里,海拔4688米,山两侧是20多里长的冰川地带。其上冰川林立,如利刃般指向天空。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小心,不是摔死就是埋进冰缝。

上山难,下山更难,根本刹不住脚步,山脚下就是敌人的大营,人家只需要张网以待就行了。

这不让人送死吗?没法打了,士兵们差点哗变。

高仙芝大骂,你们以为本使是莽汉?昨天来了二十多个胡人都看见了吧?那是阿弩越人派来的使者,他们已经决定归降我大唐了,就在那边山脚下等着咱们呢?翻过去吃烤羊肉……

原来是这么回事!士兵们在羊肉香的诱惑下精神抖擞地上路了,他们哪里知道,那二十多人是高仙芝的群众演员,所谓羊肉就是“望梅止渴”。

高仙芝没有别的办法,必须抢时间,否则等吐蕃的增援一道,几个月的努力就全部泡汤了。越过坦驹岭,士兵们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唯有杀出一条血路,这叫置之于死地而生。

☞运气爆棚,阿弩越来降、切断娑夷桥

当唐军越过坦驹岭时,让高仙芝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阿弩越人真的就投降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高仙芝的运气好到爆棚。假如阿弩越人拼命抵抗,即便唐军赢了,必然会影响下一步的行动——切断吐蕃增援。

唐军一万多人对付小勃律绰绰有余,但唐军的对手其实不是小勃律,而是吐蕃。以吐蕃的实力,增援几万人不成问题,到那时,唐军纵使三头六臂也很难抵御。

时间就是生命,高仙芝立刻派部下率一队人马直奔娑夷河。那里有一座藤桥,是小勃律连接吐蕃的唯一通道。唐军飞奔过去,直接将它毁了。

当天傍晚时分,吐蕃增援的部队就来了,他们望着断桥唉声叹气了很长时间,只好悻悻而归。

☞瓮中捉鳖,小勃律王投降

高仙芝包围了小勃律都城,他一面用唐玄宗的名义招抚降众,一面将亲吐蕃的死硬分子六七人处死,又令人到山里追捕已经逃逸的小勃律国王苏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小勃律是个弹丸之国,苏失利之很快就被逮捕了。高仙芝没有太为难他,而是将他和王后一起送到了长安。

战后,唐军在这里设立了“归仁军”,协助小勃律镇守,堵死了吐蕃人西进的道路。周边那二十余国见势不妙,立刻再次表示归顺。

至此,高仙芝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唐帝国因这次军事行动再次威震中亚,高仙芝也一跃成了大唐最闪耀的将星之一。

只是,后人根据史料还原的战争过程依然不能全面呈现原貌,比如唐军没有登山工具,他们是如何翻越坦驹岭的?那么长时间的高原行军,他们是如何克服高原反应的?

两年后,高仙芝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俘虏了朅师国国王勃特没和吐蕃酋长,又攻破石国,俘虏国王。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让吐蕃人和大食帝国都很吃惊,他们给高仙芝起了一个尊号——山地之王。

其实高仙芝何止是“山地之王”,他简直就是大唐帝国的“西域之王”。在任期间,他将大唐势力远远地伸进了中亚腹地,拓地千里。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从长安出发,到达大唐最西边,行程足足1.2万里!

高仙芝能有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跟两个人有关,一是时任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另一个人大家可能想不到——边令诚。

夫蒙灵察是最早发现高仙芝的才华,并且一路提拔他的贵人。

但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犯了一个错,他越过夫蒙灵察直接向唐玄宗报捷了。夫蒙灵察非常生气,他大骂高仙芝是“高丽奴”(高仙芝是高句丽人)。

边令诚仗义执言,偷摸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密奏:如果高仙芝被夫蒙灵察逼死了,以后谁还会为国效力呢?

因为边令诚的建议,唐玄宗撤了夫蒙灵察,让高仙芝替代了他,这才有了高仙芝后来的“西域之王”成就。

然而谁有能想到,九年后,边令诚又成了害死高仙芝的奸贼!

标签: 高仙芝

更多文章

  • 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大唐边境空虚,吐蕃乘机占据了陇右、河西诸州,驻守在安西四镇的一支军队从此与朝廷失去联系。这支军队的主将是郭昕,名将郭子仪之侄,其父亲郭幼明与郭子仪是同父异母兄弟。唐肃宗统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屡屡进犯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土。上元元年(76

  •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

  •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何年过80仍纵情酒色?只因此人留下惨痛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郭子仪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

  • 扶大厦之将倾,看唐朝名将郭子仪,如何挽救唐朝的万里山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郭子仪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文/小枫插画师/丁香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原来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并非谣言,他是真的想要了自己的老命。军情十万火急,然而此时朝中能领兵御敌的将领实在是不够。情急之下,唐

  •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祝寿时,却迟迟不见人影。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地跑来,凑在郭子仪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瞬时间,郭子仪的脸色就变了,手中的碗筷甚至还掉到了地上。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戎马沙场一生的汾阳王郭子仪如此吃惊呢?原来是自己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和妻子吵架了

  • 他是郭子仪后代,率领蒙古大军横扫中亚,却不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郭子仪

    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的短暂。所以中国人常说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过的很快。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当中到底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郭侃的一生就好像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里面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似得掩盖了历史上所有的将领。无论你是威震华夏的西楚霸王也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也好,又或是人称“人

  • 大唐名将郭子仪:年过80依旧“纵情声色”,专家:这是明智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养恶狗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在节目中,主持人马东问岳云鹏:有人跟我说,阁下是岳飞后代,想过是岳飞后人吗?岳云鹏回答:小时候就想,因为我们村都姓“岳”,我就问我爸,我爸也说不清楚,于是就去上坟问我爷,结果,他没说话……这是节目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文化名人纪连海出场表示:他(岳云鹏)也有可能是岳飞后人。还有一次在德云社的演出

  • 功高盖世:韩信喋血长乐宫,郭子仪历四朝恩宠,这里边有何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郭子仪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经一贬再贬的韩信终究还是躲不过功高震主的祸端,被吕后、萧何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内处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灭”的感慨(此前,乃范蠡劝告友人所言),作为西汉第一功臣,韩信身死再一次验证了功高盖主的危险。韩信曾立下

  • 连皇帝都忌惮三分的大唐名将郭子仪,为何害怕一个丑八怪?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堪称大唐中兴之臣,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顶梁柱,他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忌惮三分。可能大家不是很相信,这里举个小例子。唐代宗永泰元年,公主下嫁郭子仪之子郭暧,两口子时间长了没有不拌嘴的,一次郭暧与公主发生口角,骂道:你不就仗着自己爹是皇帝吗?我爹是不

  • 皇帝欲重赏75岁郭子仪,郭老:只要6个美人,十年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郭子仪

    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乔叟历史本来就是一个潮流,在历史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这些伟大的人物立下过汗马功劳。立下过功劳的人也曾被当朝统治者给予丰厚的酬劳,或者是高官。尤其是当一个朝代建立之初,这个统治者身边必然会有着众多追随者,而当朝统治者或者说领导人也会拉拢各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