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枕籍历史 访问量:2790 更新时间:2023/12/15 8:55:14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务,荒疏朝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阳,企图进犯长安。大厦将倾之际,唐玄宗任命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高仙芝统兵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丢失潼关之外数百里土地的谗言,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究竟是丢土误国还是切合时势呢?

高仙芝与封常清退守潼关有以下原因,第一,安西军精锐在不久之前于西域石国同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进行过一场惨烈的遭遇战,安西军以少敌多,再加上内部叛乱,惨败而归。三万安西军精锐只有数千人得以归国,其中包括安西军绝对的精锐陌刀队。并且安西都护府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防守吐蕃,唐军几次大胜吐蕃,双方血海深仇,高仙芝勤王之时安西军要留下很大一部分防备吐蕃。由此推断,高仙芝勤王之时所带安西军数量不多且缺乏精锐,难与没有大的外患的范阳军相提并论。

第二,安史叛军北部没有特别大的游牧民族威胁,几乎倾巢出动,并且一路从范阳打到洛阳,士气正盛,聚众甚多。安禄山的范阳军久居燕赵之地,民多悍勇,久经战事,相当精锐。高仙芝接手的唐军是关中内地刚刚组建的新军,唐朝国力强盛,驱逐四方,关中内地百姓军民久不闻战鼓之声。既无悍勇之气,又无实战磨练,战力低下。再加上安史叛军捷报连连,唐军士气低迷,难以应战。

第三,玄宗因为安禄山叛乱对封疆大吏信任度急剧下降,在派高仙芝出兵之时,同时派出了一个不懂军事又贪财卑鄙的监军。监军不明军事且贪财无度,在国家危难之时竟然频频向高仙芝索要贿赂。高仙芝拒绝行贿,他就在给玄宗的上疏中诬陷高仙芝畏惧叛军,不战而退,坐视潼关之外数百里领土被安史叛军占据。玄宗多疑寡恩,竟然不分析局势,听信谗言,诛杀高仙芝。随后安史叛军,攻克潼关,玄宗由长安逃亡蜀地。

纵观全局,高仙芝的安西军不久前损失精锐,关中招募的唐军又战力低下;安禄山的范阳军倾巢而出,彪悍善战,士气高昂。高仙芝退守潼关的以静制动之策是正确、切合实际的。潼关不失,西军坚守,消磨安史叛军锐气;北军进攻范阳;安史叛军军心动荡之时,西军出潼关汇合南方勤王之师,安史叛军一战可定。可惜此时的高仙芝还是能征善战的大唐名将,而晚年的李隆基却早不是雄才伟略的大唐贤君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标签: 高仙芝

更多文章

  •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高仙芝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大唐边境空虚,吐蕃乘机占据了陇右、河西诸州,驻守在安西四镇的一支军队从此与朝廷失去联系。这支军队的主将是郭昕,名将郭子仪之侄,其父亲郭幼明与郭子仪是同父异母兄弟。唐肃宗统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屡屡进犯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土。上元元年(76

  •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

  •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何年过80仍纵情酒色?只因此人留下惨痛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郭子仪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

  • 扶大厦之将倾,看唐朝名将郭子仪,如何挽救唐朝的万里山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郭子仪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文/小枫插画师/丁香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原来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并非谣言,他是真的想要了自己的老命。军情十万火急,然而此时朝中能领兵御敌的将领实在是不够。情急之下,唐

  •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祝寿时,却迟迟不见人影。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地跑来,凑在郭子仪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瞬时间,郭子仪的脸色就变了,手中的碗筷甚至还掉到了地上。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戎马沙场一生的汾阳王郭子仪如此吃惊呢?原来是自己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和妻子吵架了

  • 他是郭子仪后代,率领蒙古大军横扫中亚,却不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郭子仪

    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的短暂。所以中国人常说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过的很快。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当中到底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郭侃的一生就好像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里面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似得掩盖了历史上所有的将领。无论你是威震华夏的西楚霸王也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也好,又或是人称“人

  • 大唐名将郭子仪:年过80依旧“纵情声色”,专家:这是明智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养恶狗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在节目中,主持人马东问岳云鹏:有人跟我说,阁下是岳飞后代,想过是岳飞后人吗?岳云鹏回答:小时候就想,因为我们村都姓“岳”,我就问我爸,我爸也说不清楚,于是就去上坟问我爷,结果,他没说话……这是节目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文化名人纪连海出场表示:他(岳云鹏)也有可能是岳飞后人。还有一次在德云社的演出

  • 功高盖世:韩信喋血长乐宫,郭子仪历四朝恩宠,这里边有何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郭子仪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已经一贬再贬的韩信终究还是躲不过功高震主的祸端,被吕后、萧何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内处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灭”的感慨(此前,乃范蠡劝告友人所言),作为西汉第一功臣,韩信身死再一次验证了功高盖主的危险。韩信曾立下

  • 连皇帝都忌惮三分的大唐名将郭子仪,为何害怕一个丑八怪?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堪称大唐中兴之臣,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顶梁柱,他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忌惮三分。可能大家不是很相信,这里举个小例子。唐代宗永泰元年,公主下嫁郭子仪之子郭暧,两口子时间长了没有不拌嘴的,一次郭暧与公主发生口角,骂道:你不就仗着自己爹是皇帝吗?我爹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