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
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看上去并不符合我们的这一惯常认知,他一点都不克己,反而相当放纵,哪怕是年过80仍纵情酒色,他就是再造大唐的郭子仪!
郭子仪出生于697年,通过考武举获得功名,而得以入朝为官,从这点来看,他需要感谢首开武举的武则天,而武则天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为了拉拢武官集团的一个举措,会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多年。
凭借着出色的个人能力,郭子仪由从九品下的左卫长上逐级升迁,到天宝十三载(754年)的时候,他已经是手握重兵的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安史之乱于755年爆发,本来在家为母亲守孝的郭子仪,被朝廷临时起用,率领大军前去镇压,多年征战后成功平叛。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盛唐走向没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梦幻景象,从此只存在于诗人笔中。
曾经看上去坚不可摧的大唐帝国,也正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缘故,而显得摇摇欲坠,皇帝迫不得已逃出长安,域外各国纷纷来攻,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军阀势力也不断涌现,大唐岌岌可危,这个时候郭子仪挺身而出,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地方叛乱,又让域外各国纷纷不敢动弹,让本已摇摇欲坠的大唐再次站稳了脚跟,开始艰难地恢复元气。
这让郭子仪收获了巨大的声望,皇帝对他一再加官进爵,各种赏赐物资,同时在日常行为中也极其尊敬。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的郭子仪已经达到了为人臣子的巅峰,就更应该好好地严格要求自己,然而他却一反常态,在个人生活方面开始显得放纵,哪怕是年过80,依然纵情于酒色之间,这是为何呢?
在唐朝之前,也有人立下过与郭子仪相似的功劳,那就是汉朝的韩信,在刘邦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的时候,是韩信力挽狂澜,帮助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韩信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因为谋反的罪名全族被灭,他本人也在吕后与萧何的计策下死去。
韩信所遗留下来的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臣子立下了皇帝所无法赏赐的大功,那他要么就造反,要么就被造反,基本上没有其它路可以选!心中全是忠孝节义的郭子仪,自然不会去造反,那他就要防着自己哪天就“被造反”了,那怎么办呢?
韩信的对手萧何给出了答案,当年刘邦忌惮韩信,但其实更加忌惮萧何,萧何在察觉到危机以后,就开始各种贪污受贿、广购田宅、纵情酒色,刘邦一看,原来自己的这个相国也是一个沉迷于低级趣味的庸人,于是就大大放心了,萧何得以成功善终。
郭子仪在吸取了韩信的教训以后,采取了萧何的“自污”之法,让自己纵情于酒色之间,并且坦坦荡荡地让所有人都看到,那就是告诉皇帝:我已经没有更高的追求,只是想要享受一下这些平庸的生活!
毕竟,已经位极人臣的郭子仪,若是依然每天严格要求自己,显示出一副远大抱负的样子,那么皇帝自然就难免会有很多的疑心,这份疑心渐渐化为忌惮,最后难免会演变为实际行动,到时候郭子仪就只怕是与韩信一样的下场,而郭子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一开始就打消了皇帝的疑心,从而成功保全了自己,直到781年以85岁的高龄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