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威震西域,外战无敌的高仙芝为何会兵败安禄山?他又缘何被杀?

威震西域,外战无敌的高仙芝为何会兵败安禄山?他又缘何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家兵 访问量:454 更新时间:2023/12/19 2:04:58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高仙芝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仙芝的成长历程;突破自然障碍,孤兵深入屠灭小勃律国;

当时的西域,分成了几十个小国,而在西域角逐的势力有三个:唐朝、大食、吐蕃。这三个国家可以说都处在强盛期。这么一来,西域的小国日子也就比较难过了,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哪个势力都得罪不起。这个小勃律国本来是唐朝的一个小弟,持续进贡很多年了,唐朝对它也比较关照。可是,吐蕃的手伸得挺长,动不动就出兵帕米尔,先是征服了大勃律国,兵峰又直指小勃律国。如果小勃律国失陷,安西四镇的西门就被打开了,不利于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所以,唐朝与吐蕃就因此事进行了好几场较量,最终,吐蕃不敌,消停了一段时间。

后来,吐蕃看硬得不行,就开始来软的。经过吐蕃的一番威逼利诱,小勃律国的国王继承人,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太子,娶了吐蕃的公主。如此一来,他们就成了亲戚了,小勃律国就倒向了吐蕃的怀抱。更加令人坐不住的是,小勃律国的行为居然引起了连锁反应,西域数十国居然都倒戈了,不再向唐朝纳贡。一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怎么可能受得了这个气,于是,出征小勃律国就势在必行,这就是这场战争的背景。

可是,话好说,事儿难做。坐在深宫里的李隆基又不懂地理,哪里知道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帕米尔高原海拔约五六千米,空气稀薄、天气多变,仅仅夏天和秋天还能勉强通过。去过高原的朋友都知道,一般人很难承受住在高原地区的剧烈运动,很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体力不支的情况。高仙芝率领着上万军队,在这种海拔高度就要跋涉一个半月,又要保证后勤供应,又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难度可想而知。

关于这段历程的艰难,《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仙芝乃自安西过拔换城,入握瑟德,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逐顿特勒满川,行凡百日。仅仅行军就走了上百天,真是难以想象,唐军是如何克服后勤困难的。不管咋说,高仙芝的三路唐军最终汇合于连云堡,距离吐蕃占领的娑勒城只有十几里了。娑勒城依山傍水,斩断崖谷,编木为城,有守军八九千人之多。如果不能出奇制胜,以劳击逸,面临坚城,实在是没有多大把握。

不过,高仙芝就是高仙芝,人家不是常人。他对地理非常熟悉,娑勒城边上有一条大河,名曰娑勒河,河水流量很大,水流湍急,渡河难度较大,从这里发动袭击,肯定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凌晨两三点时,河流结冰,高仙芝率领唐军悄悄渡过了河流,向城池发动了突然进攻。吐蕃守军措手不及,很快便被斩杀五千余人,俘虏一千余人,其余人作鸟兽散。

攻取要塞之后,高仙芝乘胜前行,将军队中的三千老弱留下守城,其余人跟随高仙芝继续前进。不久,阿弩越人惧怕唐军,开城投降,也算高仙芝运气不错,如果再来一场血战,恐怕他手下那点兵力真是够悬。高仙芝在阿弩越城进行了补给,随后派遣一千多骑兵先锋立即突袭小勃律国,惊闻这个消息,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狼狈逃入了山洞里,无论如何都不敢出来。高仙芝带领大军抵达小勃律国后,立即斩杀了几个亲吐蕃的将领,并好言相劝小勃律国王,控制住了局面,一举平定了小勃律国。有此一举,西域众小国又加入了墙头草行列,纷纷倒向唐朝。

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沿着高仙芝大破吐蕃的路线进行了考察,发现沙哈德的峡谷地形地貌与《旧唐书》的记载完全一致,斯坦因是这样评价的:高仙芝之功可与欧洲史上翻越阿尔卑斯山之著名军事将领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高仙芝的军事才能真不是盖的。咱就事论事,这次高仙芝能够长途跋涉,一举荡平小勃律,真可谓是上应天时,下用地利。应天时,他能够知晓处于夏日的娑勒河居然晚上会结冰,没点儿天文知识还真不一定能懂;知地利,这个估计很多朋友都疑惑,长途奔袭,环境恶劣,他的后勤工作到底是如何保障的?

其实,高仙芝对地形相当熟悉,他兵分三路,有两路是经过物产丰富的地区,正好可以路上补充粮秣,第三路则靠近阿赖大道行军,这条线路可以直抵唐朝控制大宛平原,粮食储备充足,足以供应前方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场远程奔袭事实上是策划非常周密的,高仙芝的军事才能,一眼便能知高低。

是时,安史之乱爆发,因为唐玄宗曾一度对安禄山信任有加,曾有人状告安禄山要谋反他都不信,如今安禄山的叛乱如同打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这导致其恼羞成怒,而他不仅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其严重的后果,还错误的判断叛军都是乌合之众。他坚信作为正规军的唐军的战斗力,平定叛军的决心是空前的高涨,也正因为他的心急平乱,导致了后来悲剧的上演。

唐玄宗李隆基

号称“大唐帝国双壁”的高仙芝、封常清在对阵安史叛军时接连失利。真的是因为俩人的能力不行么?其实让我们翻看史料就有答案,当时安禄山手下精兵15万都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而反观高仙芝俩人手下的士兵,虽然号称是“关中精锐”,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刚刚入伍的农民,毕竟关中的安逸生活太久了,根本就没适应战争的残酷。所以农民军对战安史精锐,自然是屡战屡败,而关键时刻,高仙芝用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分析局势,果断放弃潼关以东地区,退守潼关,这才保证了关中的安危。

安史之乱

而此时的李隆基完全不顾战场形势,一味地要求高仙芝与封常清出战,迅速平定叛军,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痴人说梦。外有强敌,内有佞臣,监军太监边令诚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上书唐玄宗称高仙芝中饱私囊,克扣军饷。本来唐玄宗就因战事不利而龙颜不悦,如今听到如此奏报,立刻龙颜大怒,下令边令诚将二人斩首示众。

边令诚回到军营先逼死封常清,当封常清死后,他又带了100名陌刀手找到高仙芝,宣读圣旨。高仙芝听完言道:“我退守潼关,我认罪,但是说我克扣军饷,完全是污蔑我!”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被你剥削的士兵都在外边站着呢,你还不认罪么?”高仙芝冲着门外将士高声说道:“我招你们入伍,虽然得到了一些物资,但是还不足以武装你们,我们只是期望建功立业,用军功换赏赐,但是叛军势大,我下令退守潼关,是为了给皇上守住门户要道。今天士兵们给我做个证,我要是克扣大家军饷,大家就喊是,如果不是,就喊冤枉。”结果门外士兵都高呼:“冤枉。”呼声震天。

边令诚

然太监边令诚不为所动,令刀斧手行刑,大唐帝国双壁在同一天殒命,唐玄宗自毁长城。唐玄宗杀了高、封二将其实也是给自己甩锅,这样他就可以昭告天下战败是因为二将无能,不是我皇帝不够英明。后来唐玄宗派名将哥舒翰赴潼关拒敌,同样是逼其出战,导致了后来哥舒翰兵败投降,最后惨死的局面,可见唐玄宗对战局的把控不足。

外战无敌的高仙芝为何打不过安史叛军,其主要原因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高仙芝手下士兵战斗力不足;第二、监军太监边令诚干扰高仙芝指挥;第三、唐玄宗对战事把控不足,操之过急也是主因。

标签: 高仙芝

更多文章

  • 天降神兵: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山地争夺战,高仙芝大败小勃律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高仙芝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多难兴邦,是沉重的灾难等话题。就像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人关注一样,历史上我们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灾难,但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这块地方,是非常幸运的,是整个世界除了北美之外,最幸福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国家这种组织形态而言。中国的中东部有着超大面积的平原

  • 如果不是唐玄宗,高仙芝他们守得住潼关吗?直接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高仙芝

    安史之乱有一个转折点我们都知道是潼关失守,当时是因为唐玄宗强迫高仙芝他们主动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可谓狼狈至极。而且让战局变得更加恶化,此外又导致自己的爱妃杨贵妃被杀,可以说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如果不是唐玄宗做出错误的决策,高仙芝他们坚守潼关的话,可以说安史之乱

  • 唐朝战神高仙芝:从已知历史来看,我们错怪了这位外族名将1265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高仙芝

    大家好,我是思远人,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九零后小编。高仙芝,唐朝时期的外族名将,早年跟随父亲来到唐朝安西都护府生活。就思远人所知,一般情况下,我们提起高仙芝就一定会想到怛罗斯之战,而想到怛罗斯之战,我们就一定会想到,这是中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交战。而作为当时中方的军事指挥者,高仙芝失败了,而且败的

  • 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高仙芝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务,荒疏朝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阳,企图进犯长安。大厦将倾之际,唐玄宗任命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高仙芝统兵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丢失潼关之外数百里土地的谗

  •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高仙芝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大唐边境空虚,吐蕃乘机占据了陇右、河西诸州,驻守在安西四镇的一支军队从此与朝廷失去联系。这支军队的主将是郭昕,名将郭子仪之侄,其父亲郭幼明与郭子仪是同父异母兄弟。唐肃宗统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屡屡进犯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土。上元元年(76

  •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

  •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何年过80仍纵情酒色?只因此人留下惨痛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郭子仪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修身”,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有一丝丝的放纵,通过精勤自励的刻苦学习,来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功地成就一番事业。这在现代也依然成立,几乎市场上所有教人走向成功的书,首先就是要让人足够“自律”,不能够放纵。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取得了巨大成

  • 扶大厦之将倾,看唐朝名将郭子仪,如何挽救唐朝的万里山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郭子仪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文/小枫插画师/丁香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原来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并非谣言,他是真的想要了自己的老命。军情十万火急,然而此时朝中能领兵御敌的将领实在是不够。情急之下,唐

  •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仪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一派喜庆,儿女们纷纷献上寿礼,可轮到老六郭暧祝寿时,却迟迟不见人影。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地跑来,凑在郭子仪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瞬时间,郭子仪的脸色就变了,手中的碗筷甚至还掉到了地上。那么,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戎马沙场一生的汾阳王郭子仪如此吃惊呢?原来是自己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和妻子吵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