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制订的阅读计划,从2022年起,我开始认真研读《古文观止》。由于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缺乏深厚的古文功底,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没有白话注释,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反复借助搜索工具。
此外还要兼顾一些写作,因而阅读的进度十分缓慢,一年快过去了,还有近30%的篇目没有阅读。就已读过70%的文章来看,尽管是细读,一部分作品也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叩击心灵、产生共鸣的就数韩愈的作品了。
一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本文学读本,收录自春秋至明末文学作品共222篇。
《古文观止》选编的“唐宋八大家”作品达78篇,无疑成为全书的重点,其中收录的个人作品以韩愈的为最多,有24篇。因此,阅读、消化《古文观止》,韩愈是必须攀登的一座高峰。在这些文章中,韩愈从个人、家人、他人、国家四个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他有恨有爱、能屈能伸、丰富多彩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展示了很多值得学习、效仿的优秀品质和闪光思想。
洁身自好的韩愈。在《圬者王承福传》中,韩愈讲述了一个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泥瓦匠王承福形象,肯定了他顺其自然、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讽刺了那些无才无能却贪图、忝居高官厚禄之人。“任有大小,惟其所能”,韩愈通过圬者之口表明立场:人贵有自知之明!惟有自知之明,方可洁身自好。
在《进学解》中,韩愈虽对自己的处境稍表不满,但仍坚持操守、爱岗敬业,并感恩相关人士的器重与栽培。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韩愈讽刺了当时昏聩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表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美好品格。在《送杨少尹序》中,韩愈盛赞杨巨源功成身退、不恋名利的高尚节操。
洁身自好离不开自我批评。在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原因的《原毁》中,韩愈反对“责人也详,待己也廉”,主张人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官员多做自我批评——“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认为,有无毁谤或毁谤之多少,事关国家的兴废成败,必须杜绝“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现象的发生。在当时来说,要杜绝毁谤,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并由有关机构、长官严惩造谣中伤者;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修身养性,多做自我批评。
性情中人的韩愈。据《古文观止》外的有关历史资料显示,韩愈重情重义,骨肉情深。韩愈三岁时,时任秘书郎的其父韩仲卿逝世,后由其兄长韩会抚养成人。韩会病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了一段及其艰难的岁月。从小饱尝人间疾苦的韩愈格外珍惜兄嫂给于的温暖及童年、少年玩伴侄子十二郎的纯真情谊。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深切怀念兄嫂及侄儿,对他们的不幸过世深表痛惜,字里行间表达出了浓烈的骨肉亲情;文章一往情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掩卷长叹不已。
韩愈具有明显的平民意识。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都一视同仁。在《圬者王承福传》中,作为士大夫阶级一员,韩愈为一个身份低微的泥瓦工立传,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实在难能可贵。韩愈年轻时同诗人孟郊、张籍友善,当时,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他就在公卿中极力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但在办完公事的闲暇之际,都会与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待他们的态度一如既往、不减当年;但对那些不可一世的显要权贵,韩愈则往往不屑一顾。
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下山。在惊恐万分的情况下,韩愈写下遗书投掷山下后发狂大哭。得知此讯的华阴县令想尽办法,终于将其救下山去。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退之投书”故事,据此,韩愈的鲜活、可爱形象可见一斑。
悲己及人的韩愈。韩愈19岁到京师长安求仕,直到34岁才被授予四门博士。期间,他经过四次考试才得以进士及第。接着,又连续参加三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均为选中;此后,他又连续三次上书当朝宰相以求仕进,均遭无言的结局。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先后在汴州、徐州两地充任幕僚,做一些大材小用的杂事,很是郁郁寡欢。
在《获麟解》中,韩愈表达了对自己卓尔不群才华的高度自信,同时流露出怀才不遇、出生不逢时的人生感慨;是悲己,也是悲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杂说四》中,韩愈为被埋没的人才鸣不平,也为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而苦闷,希望国家不拘一格、公平公正地选拔并使用人才。
在《进学解》中,韩愈表露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奈,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讳辩》中,对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从而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给予深切同情,对腐朽社会风气进行了激烈批评与抨击,充分揭露了假卫道者的虚伪面目;在此事件中,反对将避讳搞得太泛滥,表明韩愈不落俗套、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宏大胸襟。
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时与人书》等五篇求荐书中,暴露了封建文人乞求仕进的窘态: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为了能博取功名,不得不走攀附权贵之路,而权贵大多是高深莫测、“冷若冰霜”“哼哼哈哈”的大人先生。在《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别序中,通过孟郊、李愿、董邵南等友人得不到重用的困顿遭遇,对他们的郁郁不得志予以深切同情。
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极力赞扬乌重胤上任河阳节度使后,胸怀宽广、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美德;这对一些局部范围内的读书人无疑是个福音,但对更多的读书人而言仍然是“报国无门”,因此,该文的题外之意应是表达了对众多失意者的惋惜、痛心。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高度赞扬柳宗元的道德文章、政治才干,对其受排挤、遭贬、穷困潦倒的经历、境遇予以深切同情。
不卑不亢的韩愈。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时与人书》等五篇求荐书中,韩愈始终以睥睨万物、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文辞表达自己的求仕愿望及相关立场,没有点头哈腰,没有奴颜婢膝,甚至在《与陈给事书》中带有对对方明显的鄙夷之情、不满之意:“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
从这些文章中,足见韩愈胸怀大志、坦荡大方、纯真光明,是个卓荦[luò]不凡的大丈夫。“若俯首帖耳、摇尾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这些文章在对封建社会扼制人才的腐败风气进行抗争与批判的同时,也希望统治者(宰相)为了国家广招天下人才,并对天下学子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择优录取。
韩愈性格木讷刚直,一生是非观念极强,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昂然不肯少屈。在此,不能不提及《古文观止》外的一个例证:当年,长安曾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宪宗览奏后震怒,拟用极刑处死韩愈,后经皇亲国戚及重臣们为其说情,才将其贬为潮州刺史作罢。
“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白居易对韩愈的这个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入木三分;面对这样的高大、有力形象,无法不令人为之起敬。
富贵直中取,不会曲中求,这就是我读出的韩愈的人生信条。
积极入世的韩愈。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努力,无须别人嘉许勉励。起初,韩愈只身前往长安四处求事、求仕,很长时期内无所依靠、毫无收获,因而穷困潦倒、朝不保夕,但韩愈咬紧牙关,终于挺了过来。如前所述,韩愈参加科举考试、博学宏词科考试屡屡名落孙山,三次给当朝宰相上书求官均遭拒绝。世态炎凉,个中千难万辛他人是无法想象的,但韩愈百折不挠、越挫越勇,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一次次走出低谷,从头再来。
在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主张为官者应以天下为己任,重现实、去虚无,致力于解决实际民生问题,反对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
在《杂说(一)》中,韩愈指出,“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显然,韩愈以云自喻,从云之于龙不可或缺作用的论述中,流露出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
在《圬者王承福传》中,通过批判圬者过分的独善其身,表达了自己坚持儒家道统、兼济天下的志愿。在《争臣论》中,韩愈批判了阳城等当时官场官员的不作为及懒政、怠政现象,主张为官者应忠于职守,不可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在《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等别序中,对隐居的石处士、温处士以天下为己任,“惟义之归”、欣然出山协理一方政务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以上这些,无不折射出韩愈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价值观。
维护统一的韩愈。在《原道》《送董邵南序》中,韩愈抨击(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在《祭鳄鱼文》中,借鳄鱼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割据藩镇、贪官污吏,表达了为民除害的决心;全文多处提及“天子”“刺史”二字以弹压“鳄鱼”,国家法统观念跃然纸上。
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后,朝廷命其为宣慰使,前往镇州劝降叛军。后皇帝念他为一介书生,恐有不测,就命暂缓行动。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生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到镇州后,韩愈义正词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叛军归降。韩愈的大忠、大智、大勇表露无疑。
教学主张的韩愈。在《师说》中,韩愈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些主张,反映了韩愈崇文尚学、不耻下问的思想。为此,韩愈猛烈抨击各种师道沦丧的社会现象,并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无疑,这是一篇闪耀着光辉思想的重要文献,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产生着重要影响。
韩愈才学高深,却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在此文中,韩愈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为此,他提出珍惜光阴、加强主观修养的重要性,强调“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在这篇文章中,他关于“业与精”“行与成”“业与司”“行与司”的论述都不是泛泛之语,而是以自己的求学、求仕经历现身说法,因而颇具说服力。
辩证思维的韩愈。在《杂说一》中,韩愈指出“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显然,韩愈认为“圣君”“贤臣”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不是一味地肯定君王并为其歌功颂德,这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由此足见韩愈的真知灼见和正直品格。推及开来,君臣关系如此,上下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莫不如此。
二
综上,《古文观止》中的韩愈既有小我的印记,又有大我的特征。其小我,是大我引领下的小我;其大我,是小我奠基出的大我。韩愈不是唯唯诺诺、求田问舍的小男人,不是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活神仙,不是道貌岸然、哗众取宠的伪君子,不是追名逐利、沽名钓誉的投机客,不是徒有虚名、胸无点墨的假名士。
韩愈有血有肉、坚持操守、可亲可敬,是古往今来千万个你我他中的普通一员,因而,他有普通人的囊中羞涩、捉襟见肘,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人性弱点,他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韩愈对他人充满悲悯同情、人文关怀,致力于儒家士大夫阶级所追求的修齐治平,具有浓厚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是大丈夫、大文人,是人中龙凤。韩愈就是由其小我、大我组成的永恒统一体,在历史的时空里永远看得见、摸得着,永远陪伴在你我他的左右。
细读《古文观止》中的韩愈宏文之后,忝觉神交韩愈久矣。韩愈的为人处事、道德文章永远是我奉行的楷模。
三
通过《古文观止》,我们足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韩愈以其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卓越功勋,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为后世人们所景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和风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深远意义。
韩愈有血有肉、可亲可爱、乐观开朗的性情中人形象,令那些在工作、生活中冷漠孤寂的人们,缓缓并持续松开自己紧闭的思想、言语、表情闸门,感受到并散发出缕缕不绝的人间温暖春风。因此,韩愈是调解人们身心及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
韩愈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他的这些进取精神,尤其更是意志薄弱、思想颓废、猥琐龌龊者的“强心针”“涂改液”。因此,韩愈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
韩愈坚持操守、洁身自好、不卑不亢的方正人格,为人们涵养身心、为人处世提供了方向和目标,激励着人们争做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因此,韩愈是人们修身养性的精神标杆。
韩愈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既古老又持续新鲜的典型标杆。因此,韩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教材。
韩愈科学辩证的师徒关系思想,对于人们不断认识与他人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落后,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韩愈关于正确处理“业与司”“行与司”关系的论述,对于人们不断端正学问态度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因此,韩愈是人们解放思想的一扇窗户。
阅读《古文观止》中的韩愈,我的诗文观得以日渐清晰起来。一个1200多年前的古人有此浓烈醇厚、持久深远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福气。
生当如韩愈!
作者简介
王富红,青海海东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