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愈晚年结识一高僧后,真的信佛了吗,韩愈:我一成不变!

韩愈晚年结识一高僧后,真的信佛了吗,韩愈:我一成不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兜汤看历史 访问量:1827 更新时间:2024/1/18 22:57:45

元和十四年(819年),如果韩愈没有上书劝阻唐宪宗李纯奉迎佛祖舍利子的话,君臣二人的关系仍然会非常融洽。因为两年前朝廷收复淮西时,韩愈作为宰相裴度的随军高参,功劳也不小。

然而,韩愈就是韩愈,一生都在捍卫儒家先贤的大道,不遗余力。我们知道,韩愈一向大力排斥佛家道家的学说。

他无法阻止皇帝信佛,但唐宪宗大张旗鼓迎佛骨,不知鼓动了天下多少人变成信徒。韩愈忍不住写了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言辞激烈,惹得唐宪宗大怒。幸好宰相出面讲情,韩愈才被从轻发落,贬谪到荒远的潮州去了。

据野史记载,韩愈初到潮州时,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和尚,一对门牙翘出了嘴唇。韩愈顿时大起憎恶之心,恨不得敲掉对方的龅牙。不料,韩愈刚安顿好,次日就有人送来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对门牙。来人告诉他,这是大颠禅师自己敲落的牙齿。

韩愈大吃一惊,认为遇到高僧大德了,赶忙询问大颠和尚在哪,专程去拜访。一见面,韩愈发现大颠谈吐不凡,更是心生敬意,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大颠和尚确有其人,不过他是否曾看穿韩愈的心思,敲掉自己的门牙,就不得而知了。但韩愈是文坛领袖,天下知名,他和大颠交往之后,逐渐就有了韩愈开始信佛的说法。京师的高官名流们也议论纷纷。

韩愈被贬潮州那一年已经五十一岁,大半辈子都反对佛教的他,果真转变了信仰吗?

其实这只是以讹传讹。首先,《新唐书》和《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只记载韩愈的好友柳宗元等人热衷于佛教。其次,在韩愈的一些书信里提到过他和大颠的交往,此外还有柳宗元的一封书信,都能证明韩愈接受佛教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我们只需要看其中两封相关的书信就可以了。

一、韩愈自己的说法

韩愈被贬潮州一年多后,朝廷大赦天下,韩愈也获得赦免,改任袁州刺史。由于他的朋友、时任尚书的孟简曾来信问候,韩愈回了一封信《与孟尚书书》。史载孟简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韩愈在信里说,“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之者妄也。”看来,韩愈也听到了有关他接受佛教的传闻,表示这只是谣传。

接下来,韩愈讲述了自己和大颠的交情。信里当然没有什么关于龅牙的情节,而是说,他刚到潮州时,偶然结识了大颠和尚。

同时韩愈也说了,因为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唯有大颠和尚值得一交。其实,此前韩愈也和僧人有过交往,比如文畅、颖师。不过韩愈更欣赏的还是大颠.。大颠的确是个令人尊敬的高僧,远近闻名。用韩愈的话说,大颠聪慧而通达,两人交往密切。

此外,大颠和尚善于讲解佛家经义,其中一些好的观点韩愈表示赞同,有些深奥的东西韩愈听不懂,却也没什么兴趣。

韩愈调走的时候,和大颠和尚互赠礼物作别。对此韩愈是这么说的,“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意思是,这不过是人之常情,我并非信仰佛法,也没打算以此求取福泽。

讲了这些,韩愈又用不小的篇幅驳斥佛教、赞誉儒学。末了,韩愈还说,“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倡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对佛教日渐兴盛的局面,韩愈痛心疾首。

不知道孟简读了韩愈的信有没有生气,毕竟他信佛,而韩愈在信里却直言不讳地批评佛教。当然,韩愈批评的是佛教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并不是针对朋友的信仰。

二、柳宗元与韩愈辩论佛教

其实韩愈读过大量的佛经,这肯定是为了“知己知彼”,才好驳斥对方。因为他曾说大颠和尚“能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意思是大颠对佛法精义了解很深,不受一些衍生出来的歪门邪说的影响。

和韩愈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由于信佛,有不少和尚朋友。在柳州时,他写过一篇《送僧浩初序》,送别一位法号浩初的和尚。其中提到,韩愈经常批评他信佛,还通过书信和他辩论过佛学。

柳宗元在文中说,最近我的朋友韩愈又来信了,批评我写给某人的一首赠别文章里赞誉佛学。

柳宗元的回信未见收录,但柳宗元对浩初说,韩愈反对佛教,一是他认为某些佛教说法荒诞,二是认为佛教的行迹不符合儒家先贤的伦理。此外,佛教兴起千百年来,有太多人因好吃懒做、不愿务农而皈依佛门,冒牌和尚遍地都是,让韩愈深恶痛绝。

关于韩愈晚年信佛的说法很明显是谣传。但韩愈和柳宗元等信佛的朋友尽管观念不同,也只是理性地辩论,从未因此红过脸。尤其他和柳宗元,更是一生的至交。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真的是君子之交的典范,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韩昌黎集》等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古文观止》中的韩愈|王富红【荐读】

    历史人物编辑:河南思客标签:韩愈

    根据近年制订的阅读计划,从2022年起,我开始认真研读《古文观止》。由于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缺乏深厚的古文功底,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没有白话注释,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反复借助搜索工具。此外还要兼顾一些写作,因而阅读的进度十分缓慢,一年快过去了,还有近30%的篇目没有阅读。就已读过70%的文章来看

  • 大唐战魂高仙芝,曾与阿拉伯联军生死大战!冤死时奸臣手下100名陌刀手也潸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高仙芝

    高仙芝,史料记载是高句丽人,他从小不权善于骑射,骁勇果敢,而且都说英俊潇洒。小时候跟随父亲来到大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吐蕃占领小勃律时,大唐王朝三次派出大军讨伐都失败了,天宝六年高仙芝被封为行营节度使,命令其率军出击,高仙芝不负使命,智取小勃律,朝廷升他为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又奉命率军进攻石国(今

  • 威震西域,外战无敌的高仙芝为何会兵败安禄山?他又缘何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高仙芝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

  • 天降神兵: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山地争夺战,高仙芝大败小勃律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高仙芝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多难兴邦,是沉重的灾难等话题。就像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人关注一样,历史上我们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灾难,但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这块地方,是非常幸运的,是整个世界除了北美之外,最幸福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国家这种组织形态而言。中国的中东部有着超大面积的平原

  • 如果不是唐玄宗,高仙芝他们守得住潼关吗?直接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高仙芝

    安史之乱有一个转折点我们都知道是潼关失守,当时是因为唐玄宗强迫高仙芝他们主动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可谓狼狈至极。而且让战局变得更加恶化,此外又导致自己的爱妃杨贵妃被杀,可以说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如果不是唐玄宗做出错误的决策,高仙芝他们坚守潼关的话,可以说安史之乱

  • 唐朝战神高仙芝:从已知历史来看,我们错怪了这位外族名将1265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高仙芝

    大家好,我是思远人,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九零后小编。高仙芝,唐朝时期的外族名将,早年跟随父亲来到唐朝安西都护府生活。就思远人所知,一般情况下,我们提起高仙芝就一定会想到怛罗斯之战,而想到怛罗斯之战,我们就一定会想到,这是中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交战。而作为当时中方的军事指挥者,高仙芝失败了,而且败的

  • 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高仙芝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务,荒疏朝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阳,企图进犯长安。大厦将倾之际,唐玄宗任命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高仙芝统兵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丢失潼关之外数百里土地的谗

  •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高仙芝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与朝隔绝15年 郭子仪之侄死守边关 率七旬将士与吐蕃浴血奋战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庭、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大唐边境空虚,吐蕃乘机占据了陇右、河西诸州,驻守在安西四镇的一支军队从此与朝廷失去联系。这支军队的主将是郭昕,名将郭子仪之侄,其父亲郭幼明与郭子仪是同父异母兄弟。唐肃宗统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屡屡进犯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土。上元元年(76

  • 两次长安战役:战力五渣的唐军,郭子仪也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郭子仪

    安史之乱之所以经历七年之久,兵乱席卷大半个大唐。个中原因除了是燕军(安禄山的军队)蓄谋已久,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和唐王朝自身内部自相倾轧相关,承平已久的大唐军队在平叛过程中的战场拙劣表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燕军从范阳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等起兵的主要还是以分割河北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