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愈三次“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最后靠什么当上小官?

韩愈三次“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最后靠什么当上小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雷说历史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4/1/15 11:16:21

人生最大的打击是什么?

在这个状元满天飞的高考季里,韩愈会告诉你两个字:落榜。

在后世看来,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豪,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然而有谁会知道,韩愈这位大文豪,曾经三次古代“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大唐朝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最后是靠着走后门、靠关系才当上一个小官的?

落榜,真是太恐怖了,以致于韩愈在长安城里混混多年,穷困潦倒,几乎都快支撑不下去了。

后来,韩愈给当时的唐朝宰相连续写了N封信,内容重点是:

求关注、求当官,我的爷!

▲韩愈

在描述自己多次落榜的狼狈和潦倒时,韩愈如此写道:“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

你可能会嘲笑韩愈,可你不知道,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到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1300多年间,只录取了10万多名进士,平均录取率是:每年80个人都不到。

而现代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呢?

2016年,录取人数是:752万人。

竞争这么残酷,你只知道现代的状元,却不知道,遗忘在历史那个阴暗角落里的那群人:

落榜者!

落榜:超高概率的失败

古代版的“高考”、科举考试,录取竞争究竟有多残酷?

从录取率来说,在唐代,每次进士科的录取大概在一二十人左右,唐玄宗的时候,录取率稍高,也就是一年录取27人还不到,也就是说,如果拿现在的高考作比喻,中国只有各个省的高考状元,才是唯一具有入榜资格,和唯一能不被“落榜”的那位幸运儿。

录取率太低,很多人皓首穷经也高考不中,以致于唐昭宗动了容,在唐朝光化四年(901年),特别恩准,将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同录取,号称“五老榜”。

▲状元及第,是古代读书人的至高理想。

北宋时,录取率仍然非常低,即使进入到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殿试,淘汰率也仍然高达50%左右,数十人仅有一半能被录取,以致于很多贫苦学子远赴开封考试落榜后,竟然没有盘缠能够回家,心灰意冷,甚至有不少人因此投河自尽。

在听说不少前朝往事后,宋仁宗内心非常不忍,于是最终规定,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开始,凡是能进入到殿试的,全部录取,“不黜落”,即使如此,每科的录取率,也就是70人左右。

到了清朝末年,录取率仍然非常低,以光绪九年(1883年)为例,当年应会试考生1.6万多人,但最终只有“赐陈冕等三百八十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所以幸运如你我,真的应该感谢这扩招的高等教育,否则早出生个百八十年,“落榜”或许将是伴随许多人终生的噩梦吧?

唐诗:失意者的落寞悲心

科举录取率如此之低,幸运儿如此之少,所以古人高考过后的心情,大抵是抑郁低沉的。

而唐诗,更是记载了很多落榜者心情的活化石。

与那些科举得中后,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五星高会记当年,笑语喧江夜不眠”的幸运儿相比,大多数人是以悲剧和抑郁来对待这种生命体验的。

唐朝诗人贾岛在落榜后,写了《下第》这首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科举落榜、盘缠用尽、经济窘迫、人生失意,帝都长安是个从经济上、心理上都难以再呆下去的地方了。

在落榜后的归途上,唐朝诗人张继,更是给我们留下了那首千载闻名的古诗《枫桥夜泊》,在落榜后一个孤冷的夜晚,窘迫、失意的诗人寄宿在当时姑苏城(苏州)外河边的一艘小船上,在辗转反侧中,失眠面对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悲寂心境。

▲一首《枫桥夜泊》,道尽千古落榜者的心声

当然也有坦然面对的,唐朝诗人崔涂,在科举落榜后,就曾经写了一首诗《喜友人及第》祝贺友人高中,而对于自己的落榜,他则坦然“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心态平和,却也透着命数的无奈。

终极狂人如黄巢,则在科举落榜后,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的古诗,显示出他的恼怒、狂妄与雄贼,“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在日后,他则将怒火倾泻到士大夫们身上,几乎将唐王朝士大夫和王公贵族,屠戮至尽。落榜的读书人,有的竟然可怕至此。

人生终极的胸怀,则应该如唐朝的祖咏。有一次他参加科考,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对此下笔写了一首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按照当时的考试规定,答题必须是六韵十二句,总共60个字,但写到第四句共20个字时,祖咏却觉得诗的意境已经到了,没必要再画蛇添足,于是便慨然交稿了,由于不符合考试规定,祖咏理所当然落榜了,但他的这首考场诗,却最终千古流传。

意到,则不言,即使落榜,也坦然面对,这种心境,最爱君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改行:落榜后的精彩人生

像韩愈这种大文豪,都饱受落榜的摧残,其他人更加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许多人在落榜后,在逆境中奋起,乃至改变人生。

在古代,科举落榜后,读书人无以为食,只能谋求变通,对此有的读书人便转去做教书先生,或是给人代写文书,做有钱人的门客,或是达官富人的幕僚;有的则转去画画、写书、做医生;有的无奈的,甚至转行做起了风水先生,或是给人算卦看命,毕竟这个,都是需要文化基础的嘛。

明代的唐伯虎,由于涉及科场案,而被终生禁止参加科举考试,此后他改行投身画画,并成为晚明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代画家;

以医学家闻名于世的李时珍,其实是个秀才,在连续三次考举人都落榜后,最终他看破红尘,转而学医,并写出了《本草纲目》这一世界史上的伟大医学著作;

▲读书没有出路,改行却成就了许多落榜人。

吴承恩和蒲松龄,则是在科举屡屡落榜后,最终转向写书创作,如果没有他们的落榜,或许便没有《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的传奇了。

而“三试不第”的左宗棠,则在落榜后,本来打算一辈子改做农民“长为农夫没世”,但最终耐不住寂寞,投身给湖南巡抚张亮基做幕僚,并由此青云直上、步步高升,最终成为晚清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重臣,和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显赫的人物。

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伍秉鉴,则是在科举屡屡落榜后,改行经商,没想到一下子打通任督二脉、商业奇才爆发,由此成为明朝和清朝时富可敌国的商业巨贾。其中伍秉鉴更是名列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的、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入榜的6名中国人之一。

由此可见,落榜也不一定是个坏事,反而成全了一个个的奇才、怪才,和放错了领域的天才。

▲放榜

废考:永远消失的科举

尽管落榜还可以再考,但在最爱君看来,对于传统士人们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了。

1905年,作为科举屡屡落榜的差等生,袁世凯风云际会却扶摇直上,这一年,他最终联合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一起,奏请清廷同意了取缔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一朝被废,连想落榜的机会都没有了。

对此,山西太原人刘大鹏就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37岁那年(1894年)考中举人后,此后刘大鹏连续三次到北京考进士都落榜了,没有办法,刘大鹏就转而去山西太谷一户富商家里做私塾教师,但他还谋划着接着考试。

没想到1905年,一声晴天霹雳,刘大鹏突然听说科举被废除了,此后山西很多地方也纷纷取消了私塾,刘大鹏连谋生的饭碗都丢了,因为学生家长们认为,既然没了科举这条出路,那么读私塾、请老师还有啥用呢?

▲1905年颁布的停科举《上谕档》

在后来留存下来的日记中,刘大鹏记录了他作为最后的科举落榜生,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1905年10月17日)”

在刘大鹏看来,科举被废,他此生再也没有当上进士的希望了,而“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1905年11月3日)”的他,跟其他纷纷失业、没法再当私塾老师的老考生一样,人生甚至连经济的路也被斩绝了,生命走到了“坐失其业,谋生无术(1906年3月19日)”这个境地,刘大鹏的悲哀,也是中国科举所有的落榜生,共同的悲哀。

而时代,却因为他们的悲哀,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路,因为落榜者所灭绝的路,却衍生出了更多的希望。

一次永恒的落榜,时代却因此,截然不同了。

*本文为号“最爱历史”(solovehistory)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违者必究!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李白受到后人的轻视,韩愈含笑写下一诗,留下痛快淋漓的骂句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奇异景象。更为令人着迷的是,相比于后来文人相轻,在唐朝时却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这种诗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于共同游历,共同切磋,更在于互相之间共同帮助共度难关。 因此,我们看到唐朝诗人之间的故

  • 跟韩愈的奏疏相比,魏征的谏议简直就是个谗臣在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凡是被《马说》、《师说》后注的“背诵全文”折磨过的同学,想必不会对韩愈感到陌生。被后人尊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文坛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相对其蜚声文坛的文学造诣,韩愈秉直而率真的性格,可能就不太为大多数人熟知了。我们举个例子,敢扯李世民袖子的魏征魏大人,必须得是著名的直臣了吧。然而,看完

  • 韩愈认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伯乐精神,因材施教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韩愈

    韩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主张以身立教,他认为教育者的威信,来源于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德行、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道德高尚是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的特征。他是一个人道德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人性、价值与尊严的标志。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着教师

  • 太平公主有多土豪?她死后百年,韩愈羡慕地为她写诗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韩愈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女儿,对母亲威胁小,所以也备受宠爱,自然衣食无忧,富贵无比。但是,受宠的公主非常多,可像太平公主这样土豪的却并不多见。在唐代,亲王的实封是八百户,最多一千户,也就是说有一千户人家交税的话不是交给国家,而是交给亲王。公主的话最多三百户,可是太平公主受父母宠爱,所以太平

  • 韩愈:一位政绩斐然的诗人,如何在诗话中留下自己的踪迹?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韩愈

    历代诗话都注重对作家本身的研究,除了诗人艺术创作所形成的“诗品”,还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仕宦交游、道德伦理等“人品”方面的论述。明诗话中就有不少关于韩愈“人品”方面的批评,主要涉及对韩愈才学、为师、道德等方面。明代论诗家对韩愈形象的评述情况,基本可以见出韩愈在明代论诗家心中的形象,对研究完整的韩愈形

  • 后人嘲讽李白,韩愈愤而反驳,写下流传千古的骂诗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韩愈

    盛唐不仅是个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的超级帝国,更是以辉煌灿烂的唐诗文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时代。最闪耀的明星,当然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如同大唐的双子星,永远璀璨夺目。然而,李白和杜甫生前的境遇并不相同。李白是全民偶像,少年成名,还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走到哪里都是万众敬仰的焦点。杜甫则低调得多,名气也小

  • 他是中唐时期的天才,和韩愈齐名,其作品至今依旧广为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中唐时期的天才诗人数量虽然不如盛唐,但还是有许多了不起的大家,最著名的,估计就是柳宗元了。他不但在政治上,做到了一个超级大官,而且,他的文学水平,也是超一流的。柳宗元留下来的诗,只有一百四十五首,并不算多,甚至还不如仅仅活了二十七岁的天才型诗人李贺。然而自古迄今,凡议论唐诗,很少漏列柳诗。而且还大都

  • 韩愈是如何吸引数辈人去模仿研究?谈谈其碑志的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韩愈

    自21世纪以来,学界对韩愈碑志的研究从未间断,研究论著多达三十余种,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思想感情、艺术特色、文体价值、史实辨析与文献考订等几个方面,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通过与同期或者后期作家对比的方式考察韩愈碑志的接受情况。碑志文在唐代实现由先秦的骈体文转入散文的转变,并逐渐成熟,韩愈作为参与古文变革的

  • 韩愈与张籍: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韩愈

    在群英荟萃的中唐诗坛,韩愈的名气响彻文坛,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更是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和他相比,张籍的知名度就小得多,但是在韩愈心中,张籍却是他最为重要的一位挚友。在韩愈流传下来的三百多首诗词作品中,与张籍有关的就多达二十余首,甚至在韩愈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陪伴在他身边,最让他放心不下依依

  • 历史不忍细看:韩愈长的丑致仕途艰难,宋美龄本姓韩祖籍河南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韩愈

    农村有句老话,叫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其实,有时历史就是一部大戏,纷繁衍复杂,千枝万蔓,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许多事情总让人看不明白。看不明白波澜壮阔的大史实,偶尔翻看一下历史的细节也挺快乐的。韩愈因长的丑致仕途艰难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