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房价这么贵,古代的房子便宜吗?
其实,古代的房子也不便宜的,特别是首都这样的一线城市,下面我们来聊聊古代文豪买房故事。
一、首先说杜甫:京城漂泊十年没有房。
杜甫生活在1200年前,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当时唐朝的世界地位和如今的美国差不多吧。
杜甫曾在长安呆了10年,是典型的“京漂”。当时最高官当到左拾遗,“拾遗”的任务就是给皇帝和朝政提意见、挑毛病,是个闲差,但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部委公务员,可是十年都没钱买房。
后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在成都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他在朋友和表弟的资助下,花了两年时间,才修起来一个茅屋,自称“成都草堂”。
一生飘零的杜甫终于有了家,然而一年都没到,茅屋不堪狂风暴雨的打击,因此诞生了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感慨房子的诗句,最终流传千古。
可惜老迈的杜甫再无力置房购屋,最终老死在了湘江一条船上。
二、再说说白居易:在京漂泊18年,终于买了房。
你看白居易的名字,就差不多知道肯定是居住不容易,其实他的名字正是因此而起。
白居易出生的东郭寺村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成患。白居易出生时,村里正逢水患,男人们都出去排水了,妇女们急得在家里烧香祷告。就在此时,44岁的白季庚老年得子,其18岁的夫人陈氏生下一个男婴,祖父白湟感叹当时居住的不易,就给孙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孙子能得到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
白居易长大后,怀着满腔的抱负到了京城长安求学,把自己写的诗给当时一个著名诗人顾况看,因为没有什么名气,顾况有点看不起白居易,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白居易,易大不居。”意思是说长安的开销很大,不容易居住;结果他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现了白居易的才华,连忙说:“易居。易居。”
然而,以白居易的才华,还是在京城漂泊了18年,直到被贬到地方工作后才在长安和洛阳买了套大房子。
那么在京漂的这18年,他都是咋过的呢?答案是租房子。
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当时租住已故宰相关播家的住宅,关播家房子很多,院子很大,白居易只租了一个“东亭”,相当于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公寓里面租一个小单间。三十六岁时,白居易升了官,涨了工资结了婚,带着爱人继续租房。
白居易不买房可以,可是老婆想买,结婚后她提议买房,白居易就写诗给她:“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欢欣。”意思是我们刚结婚,还没什么积蓄呢,希望你能高高兴兴跟我过一段穷日子,别提房子的事儿。老婆看了也无话可说,只好就此作罢。
再后来白居易做了忠州刺史,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夫人下了最后通牒:必须买房。白居易嘴上说着“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心里还是怕媳妇闹意见,于是去长安“新昌里”买了一所二手房。白居易在长安买房之前,曾在陕西渭南农村买房置地,为的是安置远道而来的母亲和弟弟。有很长一段时间,白母在渭南务农,白居易在长安租房,每逢节假日,他都骑着马回渭南闲住。这就有点像现在在深圳工作的人,买不起深圳,只好去临深的东莞惠州买,周末回去住住。
白居易心里也苦,他的一首诗《卜居》,可以看出来: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卜居是寻房的意思,这首诗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的房产观:在首都当官快20年了,穷得连个房子住都没有。好羡慕那些蜗牛和家鼠,一个个不用买房,蜗牛生来就有房,老鼠打个洞就能安家。好想有个房子,能让我不再漂泊无根。有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不管住房条件如何,都会踏实而幸福。
这如果谱个曲,像不像古代版《我想有个家》?不管怎样,白居易终于有家了。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没非无钱没房,他追求自由和刺激的潇洒生活,买骏马,与好友夜夜笙歌,白居易的爱人则能代表大多数女性: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正是安全和私密的保障。
三、最后说说苏东坡:50岁才买房。
苏东坡小时候跟着爸爸苏洵去考公务员。亲眼目睹了爸爸买房的过程。
当时考公务员不用死考,如果考不上靠人脉+名望,也能通过举荐谋个公职。苏东坡的爸爸就这样考上了公务员,每月薪水7贯。
东坡爸爸想着一家人总不能一直租房子住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豪手一出在汴京开封买了套花园住宅。
这套花园住宅总房款8000贯,以他的工资基本需要100年能买上,他钱从哪来的呢?东坡爸爸有个大款的哥哥,于是每年连本带利的还,还到第七年的时候,东坡爸爸挂了。你有没有发现,这就像最早的房贷。
怎么办呢?父债子还。
到了东坡考公务员的时候,公务员薪资待遇好了,一年收入能超过1000贯。可是收入这么高东坡也没有买房,钱都用来填爸爸的窟窿了。
10年之后,东坡涨工资了,年收入大概在1800贯。
亲戚们听说东坡有钱,七大姑八大姨都跑过去哭鼻子抹眼泪,“日子过不下去呀。”“别哭了,没钱了就来找我。”
此外东坡太爱吃,有“北宋第一馋货网红”的名头,自然更攒不住钱。
三年之后,年收入涨到了2000贯,这下总能买房了吧。东坡这时候刚把爸爸的买房贷的款还完,但是东坡心一松就开了几家福利院。
终于到了50岁,儿子该娶媳妇了,必须得买房了,但是没有一点积蓄怎么办。
这时人也老了,在公司也不受待见,薪水也被降了。
这可怎么办,不买房,儿子就娶不上媳妇,于是学着爸爸去向大款的弟弟借了7000贯买了房。
四、讲一个不买房的吧,王禹偁:没钱买房依然住得漂亮
说到王禹偁,很多人都该问:“这人谁啊,他买不起房很正常啊”
对,论知名度不如杜甫白居易,论才华不如苏东坡,就现在看来就是一个买不起房的屌丝,但他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态度。
王禹偁,公务员一枚。
性格刚硬,说话太直,不会溜须拍马,得罪了领导,在想买房的时候刚好被降薪。
降了薪之后的他,对比了一下工资收入比,感叹:“开封的房价啊,真是寸土寸金,能买得起房的人也就你们这些大官了。”
没办法,买不起房的王禹偁只能租房,租房子没有归属感。
这天房租又涨价了,内心的怒气和心酸风起云涌:“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
尽管如此,他还是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比如说在租的茅草屋小院种上木槿花,悉心照料,等花开时节木槿花盘桓篱笆一周,就像隐秘的圣地:“人生荣贱须知分,会买茅庵映槿篱”。
篱笆院子没住过久,又被贬了。
更加没钱买房了,于是他书写了《黄冈竹楼记》。大意是虽然买不起房,但是我用竹子盖了个小楼,夏天能看雨,冬天能听雪,在这个竹楼里还能惬意的弹琴、吟诗、下棋、投壶,啊!我热爱生活,人生真美好啊!
古人为买不起房子忧心,今人为买不起房子烦恼,后人依然会为买不起房子辗转反侧。
如果人人都能有王禹偁的生活态度,即使目前买不起房,依然能活得洒脱自在,但是大部分人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
五、最后再说说一个反例,宋代的欧阳修:晚年热衷买房。
欧阳修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后来去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
欧阳修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大约三十岁那年,欧阳修在洛阳任满,被调到首都开封做京官。按照规定,京官不能携家带口住衙门,所以欧阳修只能携家带口在外面租房。
他写诗描述过自己的租房生活: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在首都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买房,窝在胡同里租破房住,房子排水一塌糊涂,一旦下大雨就要出门看海,家里房屋破烂墙壁开口,幸亏家里没有储藏什么贵重物品。
欧阳修对居家置业的需求,可见一斑。此后的若干年里,欧阳修几起几落,当过京官,再当地方官,然后再当京官,再下放地方,直到四十二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自己的房子。
不是他不想买,只是因为买不起。
没错,宋朝实行高薪养廉,官员薪水超过其他任何朝代,但是他的开销也非常大:既要付房租,又要养儿女,既要帮扶穷亲戚,又要自掏腰包救助管辖下的穷苦群众。而且他还非常喜欢收藏古书和收买古董,历年薪水大多变成了在俗人看来一钱不值的金石拓片,所以他始终买不起房。
四十二岁那年,欧阳修狠了狠心,在安徽阜阳(当时叫“颍州”)西湖之畔买下一所二手房。从此以后,他不买古书了,专心收拾房子,继续在阜阳购置房产。有了余钱就买成房子、买成地皮,即使是在外地做官、公务繁忙的时候,也不忘指挥着大儿子买房置地和悉心装修。前前后后又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欧阳修在阜阳置下一百多间瓦房,每间瓦房都装修一新,随时可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