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宗那么喜欢嫡子,为何却废嫡立庶?时势逼人,皇帝也不能逞强

唐代宗那么喜欢嫡子,为何却废嫡立庶?时势逼人,皇帝也不能逞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134 更新时间:2024/3/16 4:34:00

“嫡长子继承制”很死板,也很不合理。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难免会偏爱某个庶子,因此“废嫡立庶”屡屡上演,由此而导致的骨肉相残也不绝于史。

对帝王来说,最理想状况就是嫡子也是爱子,私情与法统兼顾,比如朱元璋之于朱标。

然而历史往往会恶搞,唐朝就有这么一位“倒霉蛋”,他明明是皇帝的嫡子,又深得父亲的喜爱,却在储位之争中败给了庶长兄。

他就是唐代宗李豫的次子李邈。

李邈的生母崔氏,是李豫唯一的嫡妻,除了李邈,她还育有皇三子李偲和皇四女升平公主

李偲深得皇祖父唐肃宗的喜爱,被祖父收为养子。“养孙为子”很搞怪,但在唐朝却很寻常,李唐皇室出现过多次,不足为奇。

升平公主的名气很大,她被嫁给了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是民间故事《打金枝》的女主角。她与郭暧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唐宪宗,并育有一子李恒,即唐穆宗。

李邈“好学,以贤闻”,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唐代宗夸他忠肃孝恭、温良聪达、多才多艺、谦冲体仁。

从大历元年至大历八年,李邈还担任了八年之久的天下兵马元帅。

在李邈之前,曾经担任天下兵马元帅的是唐德宗李适,李适之前是唐代宗李豫,李豫之前是唐肃宗李亨。您可见,李邈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从唐代宗对儿子们的册封顺序以及等级来看,李邈和李迥(生母独孤氏)是他最钟爱的两个儿子,连太子李适也无法望其项背。

十几年后李邈英年早逝,唐代宗对此心痛不已,他为之辍朝三日,并追赠儿子为“昭靖太子”。

拥有嫡子身份,有才有德,也有业绩,还深得父亲的宠爱,于法于情,他都是储君的不二人选,那么他怎么就输给了庶长兄李适呢?

李邈早逝,是不是由于他的健康问题不适合当太子呢?

这一点可以排除,李邈去世是唐代宗登基后第十二年的事,这个期间他出任过平卢淄青节度大使、天下兵马元帅,一直在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健康问题。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李邈年龄太小,不适合当太子呢?

当年唐代宗能以庶子身份力压嫡子,原因就是嫡子的年龄太小(才4岁),没法承担平叛大环境下太子应该承担的重任。

但李邈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他只比庶长兄李适小四岁,李适被立为太子时22岁,李邈18岁,都成年了。

会不会是唐代宗虽然偏爱李邈,但更偏爱李适呢?

这一点也可以排除。

李适的生母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沈珍珠”,跟传言中的千古爱情不同,唐代宗对沈氏其实毫无感情,甚至可以说非常冷漠,以至于沈氏两次落入叛军之手,从此成了失踪人口。

唐代宗即位后,曾经否决了立李适为太子的提议,我们从史书里也找不到任何他偏爱李适的记载。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怎么看李邈都不该输给李适,唐代宗为何要做出“废嫡立庶”的举动呢?

☞杨氏是笼罩在李邈头上的阴云

李邈什么都好,但在世人的眼中,他背负着一个不可原谅的“原罪”,这就是他的出身。

原来,崔氏的母亲、李邈的外祖母是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

由于杨贵妃的得宠,杨家三姐妹在大唐横着走,连公主们都被欺负得哭鼻子。崔氏青出于蓝胜于蓝,她“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连唐代宗也要让她三分。

马嵬驿事变爆发时,愤怒的禁军士兵在杀了杨国忠后,又将杨国忠的妻子、儿子,以及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及其儿子们都杀了,还不过瘾,又逼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总之,杨氏及其家人都被团灭了!

很显然,所有人都将帝国衰亡的责任,都算在以杨贵妃、杨国忠为首的杨氏家族头上。从那以后,杨氏就跟当年的武氏一样,被打上了特定的政治标签。

随着母族的灭亡,崔氏再也没了往日的风头,也失去了唐代宗的“恩遇”,不久便死了。

崔氏是如何死的?有一种声音就认为,她极有可能被皇室清理掉了,目的就是为了从政治上与杨氏家族做切割。

崔氏可以被切割,李邈却切割不了。他的这个遭遇与两位前辈很相似,一位是身上流着隋杨血统的吴王李恪,另一位是带着武家基因的寿王李琩,这两个人也曾经离太子之位那么近,但都因为出身问题而失之交臂。

这种逻辑看似荒唐,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它往往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显著标志。

唐代宗即位后,有大臣提请立太子,居然没有一个人为李邈说话,仿佛所有人都忘了他才是唐代宗的嫡子。这种沉默其实更可怕,它意味着排斥李邈已经是朝廷的共识。

唐代宗读懂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信号,他虽然否决了李适,但也不敢提李邈,而是以“军务太忙”为借口,将这件事拖延了两年。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教训太深刻

唐代宗的拖延战术不光没有帮助到李邈,反而给李适送上了助攻。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收官战,以及抵御吐蕃入侵的系列战斗中,李适又屡立战功,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同受铁券、图形凌烟阁。

这意味着李适凭借战功在大唐军界拥有了一席之地,甚至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种情形像谁?李世民啊,李隆基啊。当年李世民是如何战胜李建成的?李隆基是如何取代李成器的?还不都是因为军功集团?

这种情况下,唐代宗能逆潮流而动吗?即便李适答应,恐怕他身后的“战友们”也绝不会答应,大不了就再来一场喋血玄武门呗,反正死的是你们李家人。

那么,当初唐代宗为何不认命李邈为天下兵马元帅呢?没办法,李邈年龄太小。

奇怪,哥俩不就差四岁吗?是的,22岁与18岁确实差别不是那么大,但是16岁和12岁呢?

唐代宗当上天子,统领全国兵马时,李适16岁,已经能追随父亲上战场了,而12岁的李邈还是个读圣贤书的少年郎。

唐代宗即位时,李适20岁,李邈只有16岁,很显然,天下兵马元帅不可能落在16岁的少年头上。

等到二人年龄落差基本抹平的时候,李适已经羽翼丰满了,哪里还有李邈翻身的机会?

☞两代皇帝“以庶压嫡”绝非偶然

即便如此,唐代宗在“废嫡立庶”事件上还是表现得“过于理智”了,假如他能搬出继承法统,李适取代李邈必定不会那么简单。那么,唐代宗为何不为钟爱的儿子做抗争呢?

因为他也是“以庶压嫡”,深知在当时的环境下,抗争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我们常说“合理性”,环境就是最大的“理”,唐代宗在位期间,正是大唐风雨飘摇之际,军队的稳定是大局,军功集团得罪不起。

当年李成器在辞让太子之位时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国家承平之际选接班人可以论出身,国家危难之际则要论功绩。

这话说得很温情,如果将潜台词说出来就是:有能力为国纾难的人谁不是凶神恶煞?跟他抢食就是找死!

唐代宗是过来人,在军中浸淫多年,对李成器的话没人比他理解得更透。

与其冒着引发骨肉相残的危险,让爱子陷进胜算不大的储位之争,莫不如给他一个平安幸福的未来。

正是唐代宗的超越个人私情的理智,让他果断选择了“废嫡立庶”。

这一点必须好好夸一夸唐代宗李豫,他做得比父亲唐肃宗要漂亮得多,以至于后人都不曾留意到这场嫡庶之争。

当年唐肃宗下了一手很臭的棋——立张氏为皇后。

唐肃宗在登基时没有嫡子,李豫则以庶长子身份出任天下兵马元帅,成了理所当然的太子候选人。

但后来唐肃宗无事生非,立张氏为皇后,张氏的两个儿子成了嫡子,从法理上压过了李豫。

麻烦由此而来,最终导致李豫联合李辅国杀了张皇后,又杀害了幼弟。

基于这个教训,李豫当了皇帝后做得很谨慎,他很宠爱独孤氏,却直到独孤氏死后才追封她为“贞懿皇后”。

这个举动既保障了李适储君之位的合法性,同时也保全了独孤氏的儿子李迥。

后来,唐代宗又将李邈的儿子李谊过继给李适,淡化了哥俩在储位之争的矛盾。

可以说,唐代宗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不光理智,简直就是殚精竭虑,以至于这场“废嫡立庶”没有引发丝毫的波澜,确实高明。

标签: 唐代宗

更多文章

  • 唐代宗塑造的忠义典型,为何却走上叛唐之路?看错自己,活成笑料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代宗

    几乎没人能想到朱泚会谋反,这位青年才俊一向以忠义著称,而且是唐代宗亲手塑造的典型。唐朝名将辈出,想在军界混出头很不容易,比如郭子仪,熬到58岁才当上节度使,65岁封王。而朱泚30岁就被推举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封怀宁郡王。别看他年轻,个人威望却高得出奇,一群老江湖主动以他为带头大哥,他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

  • 唐代宗为何会沦为失国皇帝?大臣怒批:你众叛亲离,该向天下谢罪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代宗

    唐朝有一项不光彩的记录,先后有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六位皇帝体验过逃亡生活。曾经留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段辉煌历史的赫赫大唐,竟然沦落于此,让人不禁唏嘘。六位皇帝中,以唐代宗失国最让人惋惜和痛心。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帝国本该迎来重振的大好时机,不料号称“明君”

  • 李辅国谋害张皇后,唐代宗为何不施救,反而在父亲灵前杀害她母子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代宗

    大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五日的华清宫一片杀气腾腾,黑夜里,全副武装的神策军将士们刀出鞘、箭上弦,只待一声令下就将杀奔长生殿。而长生殿里的唐肃宗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张皇后一脸悲切地侍奉在一旁,全然不知道一场危机即将到来。夜半时分,殿外突然传来嘈杂声,侍卫慌慌张张地跑来,还来不及张口就被一支箭射倒在

  • 唐代宗李豫是谁?唐代宗李豫进行了哪些改革?唐代宗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唐代宗

    代宗李豫(公元727~公元779年)在位时间:公元762~公元779年曾用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谥号:不详庙号:代宗安葬地:元陵公元727年,唐肃的长子李豫出生。公元757年,李豫与郭子仪等大将率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公元758年,李豫被立为太子。公元762,唐肃宗惊惧而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人拥

  • 唐德宗一直以来都不愿意与回纥进行和谈,这其实和皇帝小时候的一件事有着密切

    历史人物编辑:梦想美食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一直以来都不愿意与回纥进行和谈,这其实和皇帝小时候的一件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尽快平叛,在757年曾借来回纥军队收复两京,唐代宗还曾和回纥的叶护可汗结为兄弟。不久洛阳再次失陷,唐代宗再次向回纥借兵,并且任命自己的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在陕州设立行营。李适带了几十个随从

  • 唐朝历史上的贪财皇帝“唐德宗”:请把朕埋在钱眼里,要钱不要命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唐德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总害怕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为了减弱这种危机感,中国人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存钱。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手中有钱,哪怕将来遭遇了什么祸事,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因此,存钱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存钱这件事仿佛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本能,而且不得不说,存钱也是一

  • 唐德宗赏赐心腹免死铁券,心腹一看铁券背后的四字,当即起兵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唐德宗

    怀光性粗厉疏愎,缘道数言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佞。——《旧唐书·列传·卷七十一》这是《旧唐书》中关于李怀光的描述。在古代历史中,皇帝为了彰显对臣子的宠爱,会赐予他们丹书铁券,起到免死金牌的作用。其实免死铁券,不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出现的,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它名叫铜节。到了西汉时期,又被称为丹书铁

  • 唐德宗李适战乱中去梁洋,心情忧虑不已,幸有文臣武将才心安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乘銮驾去梁洋,中舍人齐映在皇上面前待奉。到洋州青源川时,只见到处都是军旗,皇上有些害怕,说这些流着汗水的兵,一定有熟悉小路的,他们穿过了秦岭而占据了要塞。不一会儿看见了驻守梁洋的军帅严振背着箭囊,跪拜在皇帝的面前,说了些君臣由于离乱而不能相见的怀念之情,痛哭流涕。皇上大喜,口授敕令对他进行

  •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唐德宗

    封建帝制下,为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从朝堂到民间常常都会推广忠君、爱君的思想。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里,皇帝,或者说天子,作为第一人掌握着世间最高的权力。可以说,生死、赏罚,常在其一念之间。功名利禄动人心。无数人盼望着通过造反、继承坐上这样的高位,而成为皇帝之后,又少有人能够忍受失去权力的滋味。这也是古代君

  • 历史故事唐德宗想把绿衣琵琶女婚配大唐琵琶王,却发现是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唐德宗

    大唐贞元年间,长安城内繁花似锦,而且在街的两侧,还新搭了两座彩楼。原来是唐德宗下旨,举办一次琵琶大赛。并令宫廷乐师,康昆仑,总督所有事宜。康昆仑自小学习琵琶。十五岁那年独身来到长安,被宫廷首席乐师收为了关门弟子。几年后在新皇帝唐德宗的一次宴会上,康昆仑一曲《羽调录要》,弹得是技惊四座,从此被赞为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