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室之中很难有真正的兄弟感情,皇帝对兄弟们都是十分猜忌和防备,唯恐兄弟对皇位产生威胁,但是唐朝却有这么一位王爷,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薨逝后却被皇帝哥哥追谥为承天皇帝。
这个王爷就是唐代宗李豫的弟弟建宁王李倓,那么李豫为何会在弟弟李倓薨逝后追封他为承天皇帝,其中有何缘故?
在李豫和李倓的爷爷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晚年爆发了几乎颠覆盛唐的安史之乱,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将率军攻克了东都洛阳,随即又攻下了大唐都城长安的门户潼关,眼看长安处于叛军威胁之下,年老昏庸的李隆基被吓坏了,他赶紧带着宠爱的杨贵妃和王公贵族逃往成都。
李隆基逃到马嵬驿的时候,跟随李隆基逃亡的禁卫军都对杨贵妃和其兄杨国忠误国不满,因此产生了禁军哗变,杨国忠被愤怒地禁军当场乱刀砍死,李豫和李倓的老爹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亨和禁军将领陈玄礼劝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被赐死后,禁军还是对李隆基不敢抵抗叛军一味逃跑很不满,他们认为皇帝只知逃跑,毫不顾及前线奋战抵御叛军的士兵,所以都不想跟李隆基走了。
李隆基
李隆基一看这种情况,他为了能让自己尽快顺利跑到成都,于是他就下了一道圣旨,让儿子李亨代替自己留在前线与将士们共同抵御叛军。
李隆基这个圣旨可把李亨吓懵了,他也不敢留在前线抵御叛军,当众将士都劝李亨留下来抵御叛军时,他却冠冕堂皇地说道:“至尊播迁,吾不忍离左右,俟吾见上奏闻。”
说完这话李亨就翻身上马想去追上李隆基一起去成都,其实孝顺不过是李亨的挡箭牌而已,他确实也是真的不敢留下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可是试想一下,如果皇帝和太子都跑了,那军心肯定就散了,军心离散的话,那大唐可就再难翻盘了。
在这种关键时刻李倓站出来劝阻了老爹李亨逃亡成都的想法,当时的李倓大概也就20岁左右,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大局观要比老爹和爷爷都强多了,他坚持反对李亨逃到成都去,他对李亨说道:“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李倓这番话说的是句句在理,愣是把他爹李亨说的是哑口无言,李倓的话也得到了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豫还有李亨的心腹宦官李辅国的赞同,因此李亨只得硬着头皮听从了儿子们的建议留了下来。
李倓
但是当时的长安周围都是叛军,留下来往哪走呢?李倓又建议李亨去朔方召集军队,为何要去朔方?李倓认为李亨曾出任过朔方节度使,朔方的将士比较能拥护李亨,而且安禄山的叛军并未攻到朔方,正好就可以在朔方建立根据地。
于是李亨听从了李倓的建议向朔方出发,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时护卫兵力不过千余人,在逃往朔方的路上李亨以太子的名义又聚集了一些战败的官军,而兵力不过三千余人,兵都是败兵,士气低下,人困马乏,物资也缺乏,每天还要和安禄山的叛军战斗,条件非常艰苦。
这时候又是李倓站了出来,他主动负责殿后,并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每遇战斗他必身先士卒,这才一路顺利的掩护李亨跑到了朔方镇的治所灵武。
据《旧唐书》记载:“时败卒胆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倓自选骁骑数百卫从,每苍黄颠沛之际,血战在前。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倓涕泗不自胜,上尤怜之,军士属目归于倓。”
抵达灵武之后,李倓又找到大哥李豫和李亨的谋士李泌商议,建议让李亨尽快在灵武登基为帝,尊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这样李亨才能更加名正言顺地聚集大唐军队攻打叛军收复失地。
李亨
于是在李倓、李豫和李泌的劝说下,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亨登基后册封李豫为皇太子,并打算册封三子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负责平定安史之乱。但是李亨的这个想法被谋臣李泌所否定,李泌认为李亨应该把兵权交给太子李豫,否则太子坐镇后方,李倓这个弟弟在前线率军杀敌,很容易造成唐太宗李世民和哥哥太子李建成那样的兄弟争位局面。
李倓也不想当兵马大元帅的职务,他深知祖上玄武门之变的手足相残悲剧,他担心如果掌控军权之后,局势发展就不会由他所控制,因此他极力推辞兵马大元帅之职,并且把当初的战功都归结在哥哥李豫身上。
因此在李泌的劝说和李倓的谦让之下,李亨最终任命李豫为太子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在前线率军平定安史之乱。后来李倓特意去拜谢李泌,他对李泌称:“此固倓之本心也。”
由于李倓的谦让和拥护,李豫也对这个三弟十分感激和喜爱,兄弟二人的感情也因为这场安史之乱见到了真情。此后李豫在李泌和郭子仪等人的帮助下终于顺利收复了长安,并迎回了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二人,不过李豫还要常年在外统军作战收复其他的失地,而李倓则一直留在长安陪伴在李亨身边。
李豫常年在外征战,可是他的太子之位却让后方的张皇后十分垂涎,张皇后由于在安史之乱中对李亨不离不弃,与他共患难,因此李亨登基之后就册封她为皇后。可是她当了皇后之后并不满意,因为李豫并非她所生,所以她就想让自己生的儿子李侗取代李豫成为太子。
李辅国
于是张皇后笼络了李亨的心腹宦官李辅国,两人结成同盟准备扳倒李豫的太子之位。后来张皇后和李辅国经常在李亨面前抹黑李豫,这也使得与李豫感情深厚的李倓十分气愤,李倓经常在李亨面前替李豫辩护,后来李倓更是请李亨废掉张皇后和诛杀李辅国。“时张良娣有宠,倓性忠謇,因侍上屡言良娣颇自恣,辅国连结内外,欲倾动皇嗣。自是,日为良娣、辅国所构,云‘建宁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
李亨当然不舍得废掉张皇后和诛杀李辅国,因此李倓每次说这些话的时候都会被李亨所呵斥,李倓也越发对张皇后和李辅国不满,时常对人说总有一天要手刃这两个奸佞小人。
就这样,李倓就被张皇后和李辅国所憎恨,因此二人合计先除掉李倓再对付李豫,于是二人就把矛头从李豫转向了李倓。
后来张皇后和李辅国趁着李豫和李泌都在前线作战时,二人趁机向李亨进谗言,称李倓因没有得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而憎恨李豫,扬言总有一天要废掉李豫成为太子。
这些谗言让李亨十分生气,因为李亨本来就忌惮李倓的勇武和能力,所以他担心将来会再酿成李世民诛杀大哥李建成那样的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的悲剧。于是李亨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仅凭张、李二人的谗言就派人赐李倓自尽。
李豫
李倓无奈之下不能违背君命,只得服毒自尽。可以说李倓是为了保护在前线的李豫,在后方独自与张皇后和李辅国斗法,最终李倓被张皇后和李辅国合力陷害而死,他算是为了保护李豫而薨逝,所以李倓被赐死的消息传到前线让李豫十分悲痛,李豫时常为此悲伤流泪。
李豫后来收复洛阳派李泌回长安报喜,李泌就和李亨说起了李倓被赐死的事情,李泌问李亨为何要赐死李倓,李亨称李倓有图谋太子之位的野心,为了政局稳定他必须得死。
据《旧唐书》记载:“明年冬,广平王收复两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献捷。泌与上有东宫之旧,从容语及建宁事,肃宗改容谓泌曰:‘倓于艰难时实得气力,无故为下人之所间,欲图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计,割爱而为之所也。’泌对曰:‘尔时臣在河西,岂不知其故。广平兄弟,天伦笃睦,至今广平言及建宁,则呜咽不已。陛下之言,出于谗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无如之何!’”
李泌担心张皇后和李辅国继续给李亨进谗言陷害李豫,他就用武则天次子李贤所写的《黄台瓜辞》提前给李亨打预防针。“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陛下有今日运祚,已一摘矣,慎无再摘。”
李泌用这首《黄台瓜辞》就是想劝告李亨,李倓之所以被赐死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不信任,既然李倓已经算是摘了一个瓜了,就不要再摘第二个瓜了,而第二瓜指的就是李豫。其意就是希望李亨已经冤杀了一个儿子就得吸取教训,不要再因谗言杀第二个儿子李豫了。
李泌
李亨“愕然曰:‘公安得有是言!’时广平王立大功,亦为张皇后所忌,潜构流言,泌因事讽动之。”此后李亨果然听从了李泌的劝告,任凭张皇后和李辅国如何在他面前进谗言陷害李豫他都不为所动。
后来随着张皇后的李侗夭折,李辅国对她彻底失去信心,李辅国认为李亨是决意传位给李豫了,于是他果断与张皇后反目,改为支持李豫继位。
李亨驾崩后,张皇后企图趁乱拥立李亨次子越王李系继位,而李辅国则抢先发动兵变先杀了李系,又将张皇后抓住,并宣布拥立李豫继位,至此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
李豫继位之后没有忘记三弟李倓的仇恨,他先是逼张皇后自尽,然后又将李辅国明升暗降架空起来,很快李豫就派人将李辅国暗杀,李辅国死后李豫特意给他上了一个丑字恶谥,至此李豫在继位之后就很快替弟弟李倓报了仇,把张皇后和李辅国全部整死。
虽然报了仇,但是李豫还是十分怀念和追思李倓,他先是追封李倓为齐王,后来又在大历三年(768年)时,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决定要追封李倓为皇帝,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朝臣的反对。
朝臣们认为李倓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他不像李隆基的大哥李宪那样本来可以成为太子却让位给了李隆基,所以才被李隆基追谥为让皇帝;也不像李亨的大哥李琮那样是长子,只因打猎时面部受伤才没能成为太子,薨逝后被李隆基追谥为太子,后来又被李亨追谥为奉天皇帝。
所以李倓与李宪、李琮不同,不能追谥为皇帝,朝臣们都建议李豫效仿李隆基追谥二哥李成义、四弟李范、五弟李业为太子那样,追谥李倓为太子,然后赐他陪葬李亨的陵寝就行。
可是李豫却坚持要追谥李倓为皇帝,李豫深情地对朝臣说:“是特祖宗友爱耳,岂若倓有功乎?”
于是李豫最后追谥李倓为承天皇帝,并给他营建了皇帝规格的陵寝,号曰顺陵。李倓被赐死时并未结婚,李豫还特意给他配了一桩阴婚,李豫特意把姑姑兴信公主所生的已经夭折的第十四女张氏配阴婚给了李倓,追谥张氏为恭顺皇后,将两人并骨于顺陵。“诏曰:‘故齐王倓,承天祚之庆,保鸿名之光。降志尊贤,高才好学,艺文博洽,智略宏通。断必知来,谋皆先事,识无不达,理至逾精。乃者寇盗横流,銮舆南幸。先圣以宸扆之恋,将侍君亲;惟王以宗庙之重,誓宁家国。克协朕志,载符天时,立辨群议之非,同献五原之计。中兴之盛,实藉奇功。景命不融,早从厚穸,天伦之爱,震惕良深。流涕追封,胙于东海,顷加表饰,未极哀荣。夫以参旧邦再造之勤,成天下一家之业,而存未峻其等,殁未尊其称,非所以旌徽烈,明至公也。朕以眇身,缵膺大宝,不及让王之礼,莫申太弟之嗣,所怀靡殚,邈想逾切,非常之命,宠锡攸宜。敬用追谥曰承天皇帝,与兴信公主第十四女张氏冥婚,谥曰恭顺皇后。有司准式,择日册命,改葬于顺陵,仍祔于奉天皇帝庙,同殿异室焉。’”
李倓
据《新唐书》记载:“遣使迎丧彭原,既至城门,丧輴不动。帝谓泌曰:‘岂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且卿及知倓艰难定策者。’泌为挽词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进輴,乃行,观者皆为垂泣。”
这就是大唐承天皇帝的由来,李倓的事迹不管是后来被唐朝官方包装而来还是出自李豫的真情实感,这都算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皇家兄弟之情。
说来也有意思,大唐开局是由李世民和李建成手足相残开始,而李隆基、李亨、李豫祖孙三代却没有按照老祖宗李世民的剧本发展,祖孙三代上演了一幕幕皇家手足情深的大戏,也算是能在九泉之下让大唐创始人唐高祖李渊慰藉了,至少说明了老李家可不是光会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