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篡位后,柴荣7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柴宗训年仅20岁暴毙

赵匡胤篡位后,柴荣7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柴宗训年仅20岁暴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蓓蓓 访问量:4655 更新时间:2023/12/9 21:59:28

前言:

周后世宗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一方面是因为柴荣本人的确有雄心壮志,而且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是北宋承袭了后周的江山,自然是要吹捧后周君主一番。

当然很多柴荣的粉丝们都不愿意接受第二种原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司马家族接管了曹魏政权以后,依旧吹捧魏武帝曹操,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曹魏必须要是正统,司马家的江山才能是沿袭正统得来的。

其实后周的皇位传承本身就是比较混乱的,开国皇帝郭威没有儿子,是柴荣的姑丈兼任养父,所以也就把皇位传给了柴荣。

柴荣本人去世的时候,才不过39岁,小儿子柴宗训登基称帝的时候,不过才7岁。所以江山不稳是很正常的事情。柴荣一共有7个儿子,为什么偏偏让四儿子柴宗训登基呢?

01柴荣的前三个儿子,都被人给杀了。

柴荣的命运其实也是比较悲惨的,当时他姑丈郭威还是后汉的大将军,在造反的时候,应该是没有通知到位,所以导致了后汉发起了对郭威全族的报复性行为。

这是一次充满血腥的暴动,倒不是说郭威和后汉之间的战争有多残酷,主要是郭威全族被杀的时候实在是太残忍。

柴荣的三个儿子柴宗谊、柴宗诚、柴宗諴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给杀了,原因很简单,但凡跟郭威有任何关系的人,都被刘承祐给杀了。

这里面不仅柴荣的儿子被杀,郭威唯一的儿子也被杀了,直接导致了郭威无后,这才让柴荣接替了皇位。

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新五代史》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如果不能成为最强者,那就只能任人鱼肉。郭威登基称帝以后,建立了后周政权,追封柴荣的几个死去的儿子为越王、吴王和韩王。

虽然追封对死人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了,但是对活着的人来说,还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儿子们都被封王了,那柴荣的地位能差到哪儿去吗?

只要郭威没有儿子,那柴荣铁定就是第一继承人。一方面柴荣是郭威媳妇儿的侄子,另一方面柴荣是郭威的养子。

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柴荣这个人非常有才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治国上,都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能够让大家信服。

02柴荣的第四个儿子柴宗训,年仅20岁去世。

柴荣运气不好,登基的时候34岁,去世的时候才不过39岁,实在是英年早逝。他去世以后,剩下的儿子里面,岁数最大的就是柴宗训了,也不过才7岁。

作为柴荣的第四个儿子,柴宗训在柴荣病逝以后,登基称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登基以后,非常器重赵匡胤。

因为赵匡胤当年是柴荣非常信任的大将,为后周的崛起立下了不少功劳。现在太后和皇帝属于孤儿寡母,只能依靠强大的赵匡胤来治理国家。

史臣曰: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故、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终谥为恭,固其宜矣。---《旧五代史》

可这位赵匡胤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万般无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很不情愿地勉强被手下人披上了黄袍,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登基以后,将柴宗训降为郑王,虽然失去了皇位,可赵匡胤赐给柴宗训一块丹书铁券,意思就是说你家里人就算犯罪了,也不可以对你家的人动刑。而且柴家世代可以流传这块丹书铁券。

所以我们看《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为啥那么拽?还不是因为他家有这么一块宝贝嘛!赵匡胤可以不杀你,但是没说老天爷不会收了你。

被迫迁往房州的柴宗训,在20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而亡。至于死亡原因,谁也不知道。这种讳莫如深的问题,谁都不会记载下来。赵匡胤为此非常伤心,十天没上朝,躲在后宫放了个年假。

03柴荣的五子柴熙让,不知所踪。

柴熙让这个人是有很多神秘色彩的,因为他的生卒年都不详。为什么不详细呢?因为柴熙让在赵匡胤政变的时候就消失了。

政变之下,前朝的皇子皇孙,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比如说李世民这么伟大的一个帝王,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还不是把李建成李元吉的所有儿子都给杀了吗?

所以那些支持柴家的大臣们,不敢保证赵匡胤会善待柴家子孙。为此柴熙让的失踪,很有可能就是那些大臣们想要为柴荣留下一点血脉,将来有机会好复仇。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新五代史》

反过来想,正是因为柴熙让的消失,才会让赵匡胤改变了屠戮柴家的想法。柴宗训等人为什么能够安然无恙地活着呢?那是赵匡胤希望柴熙让能够回来。

只要柴熙让回来了,那老柴家就没有子孙是逃过赵匡胤手心的了。其实这个手段历史常常都在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柴熙让的确是在赵匡胤夺权的时候消失的,他的年纪肯定是没有柴宗训大,所以还不到7岁的孩子,你说他自己跑了,鬼才相信。

至于他为什么始终没有回来,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他早在战乱中死了,毕竟五代时期没什么太平日子可以过。还有一种可能,柴熙让在一帮死心护主大臣的帮助下,一直隐藏在某个地方。因为没有复国的机会,所以孤独终老了。

04柴荣的六子柴熙谨、七子柴熙诲都被人给收养了。

柴家遭逢劫难的时候,这些小孩儿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柴宗训才7岁。后面这几位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说老六柴熙谨那么小的岁数,你让他往哪儿走?他的结局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跟自己的五哥一样,在赵匡胤夺权的时候不知所踪。当然还有一个比较美丽的说法,说柴熙谨在赵匡胤夺权的时候,被北宋开国将领潘美抚养,改名为潘惟吉,从而躲过了一劫,得以安享晚年。老七柴熙诲的结局其实也很类似:

第一种说法,柴熙诲跟自己的五哥柴熙让一起不知所踪,应该是被后周旧臣藏起来了。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柴熙诲被他的岳父卢琰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是柴荣七个儿子里面,寿命最长的一个,活了75岁。不过这种说法的可靠性,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因为没有更多资料表明,柴荣的这几个儿子是安然无恙活下来的。

总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柴荣早逝,幼子登基,如果有忠心耿耿的大臣辅佐,或者说柴荣有兄弟帮衬一下,或许情况会好很多。

很可惜的是,郭威和柴荣全家,压根就不剩什么人了,但凡有关系的人都被后汉隐帝给杀了。所以导致柴荣死后,压根就没有人为他们老柴家做主。

再加上手握兵权的赵匡胤如此强势,柴家这几个小孩儿能够安然活下来,那才是千古奇闻。难道让他们活下来,长大成人以后重新夺回皇位吗?

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赵匡胤都不可能有如此愚蠢的举动。所以我认为柴荣那几个小儿子,全部被诛杀了。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标签: 柴荣

更多文章

  • 后周世宗柴荣一世英名,为什么没有预料到赵匡胤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王蓓蓓标签:柴荣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乱世,这一乱世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最终被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统一。历史上的后周就属于五代十国时期,在五代十国中,后周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要知道北宋的赵匡胤就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了北宋。后周的开创者是郭威,也就是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励精图治,努力的将后周治理

  • 周世宗柴荣南征北伐、宵衣旰食,统一天下的大业能完成吗?(一)

    历史人物编辑:玺哥串串标签:柴荣

    话说周世宗柴荣高平之战凯旋归来开封府,一个宏大的战略——统一天下浮现在他的眼前。统一天下的大业如何完成,周世宗柴荣下令群臣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二疏,以此来征求群臣对于为臣之道和结束当时五代时期十国割据、统一天下的方案和建议。王朴呈《平边策》予柴荣后周的重要谋士、比部郎中王朴向柴荣呈《平

  • 郭威为什么会传位给义子柴荣,他没有侄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柴荣

    郭威,一个五代十国时期最牛的“创业者”,历经各种挫折,越挫越勇,最后成就后周大业。此人有勇有谋,调度有方,最重要的是能沉得住气。郭威曾经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最得力的助手,君臣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当刘知远去世后,刘承祐上位,这就是汉隐帝。无疑,汉隐帝是稚嫩的,同时又有点着急,有点暴躁,想夺了郭威的兵权

  • 这个后周重将,服了柴荣为什么不服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柴荣

    人在职场混,要时刻做个明智的人,善于看清形势;也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前景就会大大的不妙。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他在职场前期头脑清醒,过得风生水起;后期却昏了头,只好以凄惨收场。这个人就是李重进。李重进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外甥,他的母亲是郭威的姐姐福庆长公主。在郭威创建的后周这个家族企业里,李重进是元老级人

  • 五代乱世,为什么柴荣要把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柴荣

    幼主,隐患很大,更何况是乱世。本身不能治国理政,不是被垂帘听政就是辅政大臣辅佐。很多的小皇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任意废立诛杀,或取而代之。那么柴荣为什么临死前要把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那个年代,君不君、臣不臣,内乱频发,夺位篡位、儿子杀老子、下属

  • 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后裔都到哪里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柴荣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刚去世不久的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手里夺得政权,建立宋朝。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确实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以往朝代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刀阔斧,包括“以文御武”、改革官职和科举等等。使得宋朝不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一样成为短命王朝。赵匡胤曾经在立了

  • 如果柴荣不死,后周会发展成什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柴荣

    导读:大家之说以对柴荣抱有这么大的期望,是对赵匡胤篡夺皇权建立大宋后深深的怨念。历史上篡位的君王太多了,为何到赵匡胤这里就非议众多呢?那就是宋朝以文驭武的政策的施行,不但对辽、西夏、金都送岁币而且还因靖康之变两位帝王被耻辱掳走导致北宋的灭亡。这是自西晋以后中原王朝再一次被外来政权攻破国都,而续存的南

  • 立志统一版图造福百姓,无奈遗憾病逝,后周皇帝柴荣壮志未酬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柴荣

    全文共1988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不管用在什么时期好像都十分合适。特别是在古代政权交替时,一些前朝良好的制度会被一直沿用,继续造福百姓。在纷争不断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在第二任皇帝柴荣登基后国家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可是随着柴荣的病逝,后周的政权不稳,被当时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 柴荣的后代究竟在大宋的生活有多幸福,让柴进告诉你向你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柴荣

    《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也是被金圣叹推崇备至,更是被誉为“六才子书”与《庄子》《史记》这种文人传统的最爱书籍并列,足见金圣叹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水浒传》可以说是做到了雅俗共赏,尤其是里面的108将,天罡地煞之数,真是个个不重样,人人有性格,这也给后世茶余饭后留下了非

  • 在位仅五年,周世宗柴荣如何打造千古伟业?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柴荣

    各位朋友大家好。后周世宗柴荣,被人们称为是五代十国最英明的君主,人们提到他的时候都难免扼腕痛惜:如果柴荣再多活十年,哪有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事?可惜天不假年,这位皇帝在位仅仅五年时间,可他在位期间南征唐国,北伐契丹,西攻川蜀,选贤任能,改革禁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大开科举。一改中原百年颓势。自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