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何始终没有立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

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何始终没有立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浩 访问量:1813 更新时间:2023/12/15 23:08:24

赵匡胤死的时候已经49岁,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成年,按照中国古代的帝王传统,立儿子为太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何他没有这样做呢?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死后,不是他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迟迟不立太子,是不是也从侧面印证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呢?

想要搞明白这件事,不能按照现在人的思维去揣度,而应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情况来分析。

纵横总结出两方面原因来解答,大家可以慢慢品。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合伙创业模式,让赵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赵匡胤是历史上典型的权谋大师,在他设计的宋代政治体制下,几乎从根本上消除了权臣,武将,地方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有人却说赵匡胤百密一疏,没有消除宗室子弟对皇权的威胁,最后导致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夺了去。

其实,我倒是认为,不是赵匡胤没有想过“削蕃”,而是赵光义实在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样赵匡胤也投鼠忌器,不敢把削掉赵光义的权力,甚至不敢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其实大家看有关赵匡胤的事件时就会发现,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背后操控和执行的人都是赵光义,可以夸张点说,没有赵光义的支持,赵匡胤不一定有胆量篡位。

赵匡胤登基之初,北宋政权并非十分稳定,也是一片混乱的局面,这个时候带兵出征的人,还是赵光义。

简单来说,赵匡胤的这个弟弟太牛了,而且也十分优秀,正因为如此,可能也导致赵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兄终弟及传位方式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流行,赵光义本身也是皇位继承人

由于很多人怀疑赵光义皇位来源的合法性,以至后来赵光义不得不拿出“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太后临死前,让赵匡胤答应她在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口说无凭,还让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所以就被称之为“金匮之盟”。

很多人会说,哪有这么不靠谱的妈,因为宠爱自己另外一个儿子,就敢指定皇位继承人,而且还留下证据,肯定有假。

“金匮之盟”真假难辨,但是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方式,在五代十国以来极为流行。

因为乱世,所以容易出现非常规的事情,比如五代十国的假子制度就很流行,这些养子不但被委以重任,甚至还拥有继承权。五代只有几十年,但是假子出身的皇帝就多达三个。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葩局面,就是因为局面太混乱,搞不好自己就被人整死了,自己的儿子太小继承不了皇位,就得依靠自己扶持起来的养子来撑局面。

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但是五代十国太混乱,几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周世宗柴荣就是郭威的养子,郭威死后,柴荣继承大权,柴荣死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由于年幼,这才被赵匡胤取代。

赵匡胤当时儿子也不过二十多岁,北宋又处于内忧外患之下,在赵匡胤死后,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领导人物支撑的话,宋代未必不是五代的尾子。

连假子都能够继承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弟弟会没有机会?

如果赵匡胤再活得久一点,或许赵德昭与赵光义的皇位争夺会更激烈,但是当时来说,是没有任何与赵光义争夺的资本。

纵横还是那句话,分析历史事件,不能凭借现代人的思维去揣摩,而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标签: 赵德昭

更多文章

  • 赵匡胤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成了赵匡胤发动斧声烛影的导火索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赵德昭

    赵匡胤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后来之所以会落到赵光义的手上,原因便在于他一直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倘若他在活着的时候便立赵德昭为皇太子的话,那么哪怕他在哪一天突然死了,宋朝也能名正言顺地传到赵德昭的手上,可惜他一直犹犹豫豫,以至于一出“斧声烛影”便让赵光义坐上了皇位。赵匡胤是在960年策划了陈桥兵变,

  • 赵德昭:两次错失皇位成遗憾,九世子孙称帝了遗愿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赵德昭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接连错过皇位两次,那是否是致命的?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位皇帝在登基之前都要经历无数动荡与局促,最著名的大概是九子夺嫡而胜利的雍正皇帝。而赵德昭,赵匡胤次子,一个善于文韬武略又具有深谋远虑的储君人选,却2次错失皇位,时局动荡,最终导致自杀身亡。 赵匡胤投奔后周世宗柴荣麾下,在显德七年,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立为太子,只能说没有时间了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赵德昭

    实际上这也延伸出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立儿子为太子,以及赵光义是不是篡位登基,所谓烛影斧声到底是真是假。这件事情如果用简练的话来推理的话,赵匡胤最初确实立的是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开封府尹)。而随着地位的稳固,和儿子的长大成人,赵匡胤却有改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的意图,不过此时赵光义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赵

  • 赵匡胤去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刎而死,赵光义只评价了6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赵德昭

    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之后,紧急回到开封城,控制了后周幼主和大臣,从而开启了宋朝的天下,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有两个人是赵匡胤最得力的助手,一人是心腹赵普,此人后来被封为宰相,权倾一时。另一人是弟弟赵光义,此人后来接替赵匡胤,成为宋朝第一任皇帝,庙号宋太宗。然而,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却有说不完的纠

  • 兄终弟及,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赵德昭,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赵德昭

    先不说斧声烛影这事究竟是真是假,先说说“兄终弟及”有没有必要,也就是说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必要传位给赵光义。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武将,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之后夺走了柴荣的儿子的江山,坐上了皇位。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些复杂,武将篡位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哪个武将手里要是有了足够篡位的兵权却不篡位的话,可

  • 赵德昭是否存在翻盘的可能性?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赵德昭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北宋初年的兄终弟及表示纠结:有人认为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的表现实在丢人,所以认为赵二当皇帝实在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赵二登基在当时是最优解:毕竟论势力发展,赵大在世的时候,赵二就已经发展了一定的势力。而且当时刚刚距离五代十国结束不久(按:严格来说,十国时期的彻底结束其实是赵二

  • 赵匡胤是不是弟弟赵光义害死的?赵匡胤为何不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咸说历史V标签:赵德昭

    公元960年,身在陈桥驿的赵匡胤被手下拥立,黄袍加身,自此大宋王朝建立。虽然大宋是我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但它所处的时代,却依然属于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一个麾下有军队,就能称王的时代。赵匡胤之所以能成功篡位,还是占了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七岁)的光。称帝后的赵匡胤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长子赵德昭

  • 张先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下了最得意的词句,后人评价: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张先

    《古今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有个人对张先说,人们给你起了个雅号,叫“张三中”,因为“心中事、眼

  • 张先好色,80大寿迎娶小姑娘,好友赠诗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张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常言道,“自古文人多风流”。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位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他做了许多男人一生想做却没做成的事,他就是北宋词人——张先。张先年轻时,长得风流倜傥加之才华出众便使得他养成了风流的习惯。一日,他四处游玩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个小尼姑,

  • 风流词人张先:20岁“偷”尼姑,80岁“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泪落红妆残标签:张先

    文/林岩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张先一生创作颇丰,著有《张子野词》,收录词作一百八十余首。张先的诗词作品大多反映花前月下的男欢女爱,《古今诗话》记载:有个客人对张先说:“人家都说先生叫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啊!”张先不以为然地说:“为啥不叫我张三影呢?”客人莫名其糊涂,张先解释说:“‘云破月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