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成了赵匡胤发动斧声烛影的导火索

赵匡胤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成了赵匡胤发动斧声烛影的导火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阅微文史堂 访问量:4015 更新时间:2023/12/15 14:27:53

赵匡胤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后来之所以会落到赵光义的手上,原因便在于他一直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

倘若他在活着的时候便立赵德昭为皇太子的话,那么哪怕他在哪一天突然死了,宋朝也能名正言顺地传到赵德昭的手上,可惜他一直犹犹豫豫,以至于一出“斧声烛影”便让赵光义坐上了皇位。

赵匡胤是在960年策划了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他则死于976年,此时他已经当了16年的皇帝,他的儿子赵德昭此时也已经25岁了,再过几年便是而立之年,根本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为什么他还是不肯立赵德昭为皇太子呢?

这事得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说,赵匡胤的老东家,也就是郭威所建立的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心有雄才伟略,只可惜还没来得及统一天下便突然病逝,留下6岁的儿子柴宗训坐了皇位,这才是真正的主少国疑。

当时赵匡胤掌控着禁军,兵权在手,再加上野心,也就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抢了柴宗训的皇位。

这样的事在当时可谓是家常便饭,所以也没人奇怪。

赵匡胤虽然抢了柴宗训的皇位,可他也在害怕别人惦记他的皇位呀!他此时正处在打江山的过程,说不定哪天便会和柴荣一样眼看着要成功了,却突然一命呜呼,到时候留下个几岁的小娃娃当皇帝,岂不是有让别人学他一样来个黄袍加身?这是他迟迟没有立赵德昭为皇太子的原因之一,不想让赵德昭陷入险境。

所以他才会在965年唱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将兵权抓到自己的手里,想给自己的继任者铺路。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环境,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才在临终前留下了一个特殊的遗愿。

杜太后死于961年,也就是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她也是看到了赵匡胤夺取皇位、柴宗训被逼禅位这一幕之后,心有所感,才会在临终前给赵匡胤下了一个“特殊命令”,即我们所熟知的“兄终弟及”——一旦赵匡胤死了,便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当时杜太后病重,叫来了赵匡胤,问他:“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赵匡胤处于悲伤之中,杜太后问了两次,他才回答:“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杜太后听了却微微摇头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赵匡胤也觉得杜太后说得有道理,所以也就同意了,毕竟权臣篡位的事太普遍了,后周从建立到被赵匡胤篡夺也不过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谁知道他所建立的宋能够维持多久?对于这一点,谁也没办法保证,虽说赵匡胤也想统一天下,可他同样也保证不了。

所以,杜太后临终前的这个提议确实很有参考价值和实施价值,这也是赵匡胤同意这么做的原因。

这么一来,赵匡胤自然也就没有立赵德昭为皇太子了。

只不过,历史一直在发展,历史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杜太后在961年所说的话到了976年实际上已经没什么价值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实际上很简单,赵匡胤在975年的时候灭了南唐,统一了江南,像他自己一样篡夺皇位的事几乎很难再发生了,更何况这时候赵德昭已经24岁了,立赵德昭为皇太子,哪怕是马上传位给赵德昭也不会引发太严重的后果。

赵匡胤当时显然也产生了这个念头,也就是说他已经打算放弃“兄终弟及”这个计划了,所以“斧声烛影”发生的时间才会这么微妙。

975年南唐灭亡,976年发生“斧声烛影”。

所以,发生“斧声烛影”的那天晚上,卧病在床的赵匡胤之所以召见赵光义,很可能便是为了商量这件事,也就是立赵德昭为皇太子之事。

赵光义原本以为赵匡胤一直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是在履行“金匮之盟”的约定,此时见赵匡胤竟然要立赵德昭为太子,如果真让赵匡胤这么做了,他到嘴的鸭子岂不是飞了?所以,他才在一怒之下杀了赵匡胤。

这既是赵德昭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也是赵光义发动“斧声烛影”而赵匡胤突然离奇死亡的原因。

标签: 赵德昭

更多文章

  • 赵德昭:两次错失皇位成遗憾,九世子孙称帝了遗愿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赵德昭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接连错过皇位两次,那是否是致命的?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位皇帝在登基之前都要经历无数动荡与局促,最著名的大概是九子夺嫡而胜利的雍正皇帝。而赵德昭,赵匡胤次子,一个善于文韬武略又具有深谋远虑的储君人选,却2次错失皇位,时局动荡,最终导致自杀身亡。 赵匡胤投奔后周世宗柴荣麾下,在显德七年,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立为太子,只能说没有时间了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赵德昭

    实际上这也延伸出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立儿子为太子,以及赵光义是不是篡位登基,所谓烛影斧声到底是真是假。这件事情如果用简练的话来推理的话,赵匡胤最初确实立的是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开封府尹)。而随着地位的稳固,和儿子的长大成人,赵匡胤却有改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的意图,不过此时赵光义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赵

  • 赵匡胤去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刎而死,赵光义只评价了6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赵德昭

    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之后,紧急回到开封城,控制了后周幼主和大臣,从而开启了宋朝的天下,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有两个人是赵匡胤最得力的助手,一人是心腹赵普,此人后来被封为宰相,权倾一时。另一人是弟弟赵光义,此人后来接替赵匡胤,成为宋朝第一任皇帝,庙号宋太宗。然而,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却有说不完的纠

  • 兄终弟及,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赵德昭,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赵德昭

    先不说斧声烛影这事究竟是真是假,先说说“兄终弟及”有没有必要,也就是说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必要传位给赵光义。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武将,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之后夺走了柴荣的儿子的江山,坐上了皇位。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些复杂,武将篡位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哪个武将手里要是有了足够篡位的兵权却不篡位的话,可

  • 赵德昭是否存在翻盘的可能性?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赵德昭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北宋初年的兄终弟及表示纠结:有人认为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的表现实在丢人,所以认为赵二当皇帝实在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赵二登基在当时是最优解:毕竟论势力发展,赵大在世的时候,赵二就已经发展了一定的势力。而且当时刚刚距离五代十国结束不久(按:严格来说,十国时期的彻底结束其实是赵二

  • 赵匡胤是不是弟弟赵光义害死的?赵匡胤为何不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咸说历史V标签:赵德昭

    公元960年,身在陈桥驿的赵匡胤被手下拥立,黄袍加身,自此大宋王朝建立。虽然大宋是我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但它所处的时代,却依然属于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一个麾下有军队,就能称王的时代。赵匡胤之所以能成功篡位,还是占了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七岁)的光。称帝后的赵匡胤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长子赵德昭

  • 张先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下了最得意的词句,后人评价: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张先

    《古今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有个人对张先说,人们给你起了个雅号,叫“张三中”,因为“心中事、眼

  • 张先好色,80大寿迎娶小姑娘,好友赠诗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张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常言道,“自古文人多风流”。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位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他做了许多男人一生想做却没做成的事,他就是北宋词人——张先。张先年轻时,长得风流倜傥加之才华出众便使得他养成了风流的习惯。一日,他四处游玩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个小尼姑,

  • 风流词人张先:20岁“偷”尼姑,80岁“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泪落红妆残标签:张先

    文/林岩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张先一生创作颇丰,著有《张子野词》,收录词作一百八十余首。张先的诗词作品大多反映花前月下的男欢女爱,《古今诗话》记载:有个客人对张先说:“人家都说先生叫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啊!”张先不以为然地说:“为啥不叫我张三影呢?”客人莫名其糊涂,张先解释说:“‘云破月来花

  • 张先所作一首词,意境亦真亦幻,富有神韵!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张先

    张先的词作以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居多。《醉垂鞭》是他首创的词调,全词塑造了一个别具风姿的舞伎形象。《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宋代:张先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开场便是一个特写的镜头,使读者目光迅速聚焦于所写主人公身